海伦•斯诺去世了。可是她的影子、她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却更加深刻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
这几个月来,我一直在想,海伦30年代旅居中国10年期间,为什么能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那么多有益的事情?她的著作为什么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久读不衰?她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人民忠贞不渝的朋友?
我想,原因之一是:她了解中国,设身处地,懂得中国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海伦1931年初到上海,年仅23岁。她看到的中国,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腐败的政府、连续不断的内战和自然灾害,使中国人民痛苦不堪。海伦通过旅行考察,通过广泛接触人民大众尤其是进步知识分子和爱国学生,通过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深入了解了中国人民的种种遭遇和苦难。无论是她支持、参与、报道“一二•九”学生运动,还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延安采访,都是基于她对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的忧患、理想和愿望的深入了解和深刻理解。
新中国成立后,某些西方国家千方百计企图孤立中国,西方世界的舆论对中国作了许多歪曲的报道。海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等待机会,要象30年代报道中国革命那样,要报道新中国的巨大变化和建设成就。她认为,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得到人民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海伦1937年在延安夜复一夜地采访过毛泽东,认为他是本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从那时起,她就一直想访问毛泽东的故乡,研究这一巨人出现、成长的主、客观因素。海伦1972年一踏上新中国的土地,第一个要求就是“访问毛泽东的故乡”。
在湖南,她踏着毛泽东的足迹,参观了毛泽东出生、成长、学习、劳动及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采访了毛泽东的亲朋好友及当事人,掌握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在访问当地干部和群众的过程中,详细调查了解了解放后23年的巨大变化。
她在这次访华后写作的《毛泽东的故乡》一书中,用火一样的心,讴歌新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高度赞扬毛泽东及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功绩和创业精神;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法制与民主建设,对中国发展中的主流与支流以及毛泽东思想等重大理论问题,都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对比和客观公正的评价。
针对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双百”方针的歪曲,宣传新中国“没有民主”的论调,海伦在书中写道:“政府仔细挑选八亿人应该阅读的书籍,我以为是贤明之举,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社会主义就象一棵知识之树,周围挤满着如狼似虎般的、摧残文化艺术的人们。这样一棵小树,在别人竞相争夺它的果实中,是会被践踏致死的。但是,这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目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一旦成熟,就让‘百花’齐放,这就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在西方,英国赢得了著名的反封建革命的胜利后,花了300多年的时间,才使民主之花盛开,才获得了思想和言论的自由……然而,中国人还在播种种子,而我们西方人却已经开始收获祖先的成就了。这是他们为未来辛勤劳动的结果,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付出巨大代价、作出了许多牺牲换来的。”由此可见,海伦了解中国的历史,能够用历史的眼光综观全局,正确看待中国的发展,从不迷失方向。
长期以来,不少西方记者对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一无所知,却对新中国的政策及建设事业评头论足,对新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全盘否定。让我们再来看看海伦是怎样写的:“我们必须从大的方面观察中国,这样,就能淡化她的支流。从1921年到1949年,毛泽东和共产党使这个具有封闭思想的民族,第一次向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社会主义)开放。要使全民族协调一致,实行这样一个大变革,30年是不够的,甚至50年也是不够的。”在西方世界,海伦之所以能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是因为她了解中国的国情,能够从实际出发,看到问题的本质。
作为出色的新闻记者和作家,海伦不仅忠实地报道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件,而且是一位推动历史前进、促进社会进步的实干家、思想家。她在中国抗战初期,提出了“工合”的主张,从“工合”的成立、发展,到去海外为“工合”筹集资金、著书立说、总结“工合”经验,她付出了几十年的时间和精力。
海伦1972年访华时,中国仍处在“神化”领袖的热潮时期。她对当时人们思想上的固步自封,行动上的盲目从事,感到极为焦虑。她认为“毛泽东生来就有一种辩证的、创造型的思想……”怎么会出现这种思潮?然而,当她听到有人讲,中国现在也有一种新思想:“我们以为苏联是对的,但是他们错了。我们以为林彪是对的,可是他错了。现在,我们以为文化革命是对的,但是,我们现在所想的,也许是错的。”海伦高兴极了,高度评价这种实事求是的思想“是智慧的开始,是科学思想的开始,是自由探索精神的开始……”海伦在一片“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的欢呼声中,唱出了历史的反调。当别人看到的只有黑暗时,海伦总是能够透过黑暗,看到希望,看到光明。这是海伦又一个与众不同之处。
海伦把她事业成功的“秘诀”,总结为“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我们纪念海伦,就是要学习、发扬她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永不脱离实际、永不脱离人民群众的精神;我们纪念海伦,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
1997年9月21日
(本文是作者为其编著的文集《伟大的女性》撰写的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