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奔走为‘工合’(1941-1951)

十年奔走为‘工合’(1941-1951)

“我一生大部分时间,致力于‘工合’运动,1938年,在中国发起和支持‘工合’,1942年,向尼赫鲁总理提供了一本‘工合’手册,使他在印度发起了‘工合’运动。后来,我不仅为中国,而且为所有新兴国家‘工合’运动的发展,一直不惜牺牲‘自己的工作’,因而毁掉了自己的写作。但是我坚信,工业合作社却是一切新兴国家通向工业化,通向未来的桥梁。”——海伦•斯诺

海伦心里明白,回到美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中国‘工合’筹集资金,支持中国‘工合’运动的发展。这不仅对保障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可以为中国战后的工业化打好基础。洛杉矶筹款计划的失败,使海伦意识到必须制造广泛的社会舆论,拉名人,建组织,从长计议,支持‘工合’运动的发展。

先‘安居’而后‘乐业’1941年春,埃德加和海伦回到纽约,用《红星照耀中国》的版税4,000美金,在康涅狄格州麦迪逊小镇,买下一座小农舍。这儿距纽约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往返办事比较方便。这座1752年修建的小农舍,周围环境幽静,空气新鲜,房子后面还有三英亩大的树林,供野生动物栖息,是一个写作的理想地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2-1945,埃德加是正式委任的、身着制服的战地记者,大部分时间在海外采访。海伦则全身心地投入‘工合’运动的各项工作之中。她接受各大报纸的采访,亲自连发文章,号召美国各界支持中国‘工合’运动,支持印度以‘工合’形式正在进行的工业革命。她邀请名人,成立组织,为‘工合’筹集资金。

接受各报采访,传播‘工合’思想 回到美国的斯诺夫妇,一下子成为大名人。要求采访的约请不断,新闻报道接二连三。1941年春,《旧金山纪事报》发表题为 “作家海伦•斯诺谈中国战胜的可能”的署名文章;加里福尼亚《金融先驱报》发表温索•乔斯林的文章“中国需要的是美元,不是物资”,副标题是“作家海伦•斯诺谈‘工合’”。5月31日,在费城出版的《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署名文章,详细报道海伦•斯诺在中国开创“工合”的事迹。同年11月10日,《马尼拉每日公报》发表署名文章,引用埃德加•斯诺在其著作《为亚洲而战》中的话:“‘工合’的诞生,为在战时创造一个新社会成为可能。” 12月7日,《波斯顿先驱报》发表马丁•谢里丹的文章“美国女性策划了中国的游击工业”,文图并茂地介绍了海伦•斯诺对中国‘工合’的贡献。1942年1月25日,《纽黑文纪事报》发表署名文章“帮助中国抵抗——美貌的斯诺夫人开导受困的民族实行工业化”。2月7日,《星期六晚邮报》发表文章,介绍并评论海伦•斯诺的新作《中国为民主奠基》。

邀请名人加盟,成立“工合美国委员会” 斯诺夫妇不至一次地成为白宫的座上宾,罗斯福总统会见了他们,亲自向他们了解亚洲的形势。1942年2月25日,埃莉诺•罗斯福总统夫人在白宫会见了埃德加•斯诺和夫人,海伦亲自向第一夫人介绍中国的‘工合’运动。2月27日,《华盛顿每日新闻》发表了罗斯福总统夫人的专栏《我的一天》,第一夫人写道:“回到白宫后,与埃德加•斯诺夫妇进行了最有趣的谈话。他们从中国回来大约已有一年,斯诺夫人对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兴趣极浓。……看起来,合作组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好基础。”

接着,海伦和普爱德一起,在纽约成立了“美国支持中国工业合作社委员会”,美国总统的母亲安娜•罗斯福担任荣誉主席,埃莉诺•罗斯福总统夫人充当担保人。海伦自己亲自担任这个委员会副主席。从此以后,她总是自己掏腰包,往返于麦迪逊和纽约之间,为‘工合’事业辛苦奔走了10年之久。

1942年11月26日,罗斯福总统经济顾问朗林•科里从白宫给海伦•斯诺写信:“多谢您给我寄来尼赫鲁的讲话。得到这份材料,我高兴极了。我应当考虑到,印度是办合作社的理想国度。我确实希望您能在印度把合作社很好地搞起来。”同一年,尼赫鲁以海伦•斯诺的《中国为民主奠基》一书为教材,在印度办起五万个工业合作社。印度一位知名人士给海伦•斯诺的信中写道:“创办合作社,是印度发展经济的唯一出路。”

著书立说,推广‘工合’运动 在这个风风火火的10年里,海伦•斯诺以尼姆•韦尔斯为笔名,撰写了许多关于‘工合’的文章。1944年2月,波斯顿出版的《基督纪事报》发表海伦•斯诺的文章“中国与民主”。12月,俄亥俄出版的《安蒂奥克评论报》发表海伦•斯诺的文章“中国能不能重新组织起来?” 海伦•斯诺的《中国为民主奠基》在美国正式出版后,接着在英国又出了伦敦版,副标题是“中国‘工合’运动的故事。” 《中国为民主奠基》是一部关于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的唯独仅有的专著。后来,这本书在印度再版,印度总理尼赫鲁为其写了序言。海伦1972年访问印度时,受到了贵宾待遇,被印度誉为“工合之母”。

1945年4月,海伦•斯诺以公认的知名记者身份出席在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成立大会。同年9月,海伦•斯诺在《美国学者》季刊秋季号上发表文章“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海伦•斯诺撰写的小册子《中国的工合》在伦敦出版。

1947年,陈翰森撰写的小册子《中国“工合”故事》由美国太平洋关系研究所出版,作者在第12页上写道:“埃德加•斯诺夫人最先提出组织工业合作社、帮助中国恢复生产的主张。这个想法很快被接受,路易•艾黎则把这一想法变成具体的实施计划。”海伦•斯诺撰写的《中国劳工》和《中国工业合作社》被收入纽约出版的《劳动大百科全书》。

中国抗战胜利后,内战重新开始,“美国支持中国工业合作社委员会”分裂为三派,1951年不得不宣布解散。当时,海伦•斯诺担任副主席,阿尔弗莱德•希德韦担任主席。到此时为至,该委员会为中国“工合”共集资350万美元。由于海伦是这个委员会的最后一届副主席,所以,她于1981年恢复了这个组织,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中国,而且也是为了整个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