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著作

——《毛泽东的故乡》译者的话

(一)

那是1986年仲夏的一天。海伦要我同她一起,把家里存放的著作、手稿、书信、文献等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一下,放进一个个小纸盒里,用粗笔标上名称,便于她日后查找。

坐落在康州麦迪逊的斯诺住宅,是1752年建造的一个小农舍。埃德加和海伦•斯诺1940年12月返回美国后,于翌年4月买下了这座房子。在这里,斯诺夫妇度过了回国后光彩照人的8年,而海伦本人,接着又度过她一生中最艰难的23年及其孤苦伶仃的晚年。

房子本不算太大,但为节省能源,海伦把原来的小餐厅用作工作间,卧室不到8平方米,还摆进了两把旧沙发,兼作客厅。原来宽敞的客厅,至少有30平方米,堆满了家具、工具、大大小小的纸盒、纸箱、纸袋及杂七杂八的什物。

海伦很早给我讲过,为了防湿防丢失,她的重要资料,都储藏在楼顶小室里。从1985年秋季到1986年夏季,我几乎每个周末都到海伦那儿去,但从来还没到过楼顶小室里。沿着大客厅后面窄狭的小楼梯,我爬上这个我渴望已久的文史宝库。小室长宽2米,顶棚呈三角形,中间最高处,我刚好能站起身;南北两侧最低处,只有一米高。南侧屋顶上,有一天窗,透风透气,遮雨遮阳。小室堆满了大小纸盒,还有各种衣物。

春末,海伦扭伤了腰肌,还未痊愈。我搬了一把靠背椅子,请她坐下;她口授指导,我动手干活,等全部清理完毕,竟用了两天半时间。就在清理收尾时,我从一堆旧手稿的最下面,拿出了一个破纸盒,里面有一部长达数百页的手稿kk《毛泽东的故乡》。我又惊又喜,问海伦是不是毛泽东的传记,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她这部手稿。

“那是我1972kk1973年访问湖南后写的一本书,写完了,就放在那里,从来没有动过。”

我匆匆看了一下目录,就爱不释手了。“海伦,这部书稿一定会引起读者的兴趣,你没打算出版吗?”我这么一问把海伦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我有个习惯,一本书写完了,就扔到一边,再写新的。我的书,主要写自己在中国不平常的经历,写自己与众不同的世界观。我写作不是为赚钱,而是为了表达一个纯正的美国人的思想感情。出版商赚不了钱,就不愿意出版。

“从1950年到1960年的麦卡锡时期,没有一本进步书籍能够找到出版商,甚至到1970年仍是这样。然而,我一直不停地写作,共写成了40部书稿,根本没想发表。时至今日,绝大部分书稿还堆在这里,因为我在等待,等待一个有利的时机到来。你对这本书稿有兴趣,就把它带回去,咱们一块儿等待这个时机吧。”

我立即抱起《故乡》手搞,同海伦握手,海伦激动地站起来,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兴奋地用中文说:一言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