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到盔甲厂13号,感到非常高兴、非常亲切。在我与海伦•斯诺交往的19年中,她给我谈论最多的,就是北京盔甲厂13号。
埃德加•斯诺1928年来到中国,海伦•斯诺1931年到达上海。他们相识相爱一年半之后,于1932年圣诞节在日本结婚。然后,乘船进行了长达2个月的南洋蜜月旅行,1933年3月从上海移居北京。斯诺夫妇旅居北京的5年时间里,先后住过三个地方:1933年3月至1934年8月居住在城内煤渣胡同21号;1934年9月至1935年10月住在海淀军机处8号;1935年10月至1937年11月住在盔甲厂13号,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
据海伦讲,盔甲厂13号大院南临铁道,东距古城墙很近,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13号院很宽敞,比北京一般的四合院大三、四倍。院子里有树有花有草,还有网球场和马厩。带洗澡间的房子有5间,另有3间房子,供管家、厨师和工勤人员居住。斯诺夫妇到来之前,是一位名叫尼斯特伦(Nystrom)的瑞典地质学家居住。尼斯特伦的太太不愿在中国生活,回瑞典去了,因此,他每年有近一半时间要回瑞典陪太太,不在这儿居住。他极力鼓励并热情欢迎斯诺夫妇与他合租合住这所大院子,房租每月大约20美元,两家各付10美元;15名服务人员及保安,也是两家合用。为什么这么大的房子租费又那么便宜呢?海伦说,“因为这个院子里经常闹鬼,中国人天一黑都不敢到这儿来”。
海伦说,在盔甲厂13号居住期间,她简直“过着皇后一样的生活”!费用的低廉、服务的周到,都是她从来没有过的。她说,15名家丁和服务人员,都是蒙满后裔,他们每次外出、回来,这些人都会排成两行,在院门口夹道送行和迎接。领头的管家行90度的鞠躬礼,其他人都跪地行叩头礼。尽管海伦多次劝告他们,“这不是美国的礼节”,让他们不要这么做,甚至发火劝阻,但始终无效。
盔甲厂13号,是著名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策源地。当年以张兆麟、王汝梅(黄华)为首的学运领袖们,经常到斯诺住宅秘密开会,他们的请愿书、宣言、声明、传单等文件,就是在这里起草、讨论、翻译、油印和保存的。
盔甲厂13号,是世界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的诞生地。1936年6月,埃德加从这儿出发,去西北采访红军及其领袖们,10月底回到这里,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937年底,先后在美国和英国出版。
盔甲厂13号,也是中国左翼作家艺术家引以为荣的地方。斯诺夫妇花费了大约四年的时间,最后在盔甲厂13号完成了左翼作家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一书的翻译定稿工作,把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第一次介绍到西方世界。
盔甲厂13号也是著名英文杂志《民主》酝酿、孕育和创刊的地方。
盔甲厂13号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黄华同志奔赴延安、投奔革命的出发点。
1935年至1937年,盔甲厂见证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盔甲厂有讲不完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海伦•斯诺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从这座住宅里,锻造出一个崭新的中美友好谅解的关系,这种关系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达到了顶峰。” 1972年海伦•斯诺第一次重访中国时,来到了盔甲厂胡同,旧地重游,感慨万千,拍摄了胡同周围的景物,还拍摄了观象台、铁道和呜呜驶过的火车。
盔甲厂13号,如今的盔甲厂6号北京中安宾馆,应当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文学艺术界的麦加,成为中美人民友好历史的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