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采访张学良

独家采访张学良

1936年9月18日,海伦从北平乘火车到了西安,下榻西京招待所。她在西安有两个联络,一个是中共派驻张学良处的代表刘鼎;一个是燕京大学学生会前主席、新闻系毕业生、在西安帮助张学良办报纸的张兆麟。她想通过这两个关系,在东北军的协助和掩护下,就像斯诺三个月前那样,进入陕北苏区,与丈夫埃德加一起采访红军。

但是,刘鼎已接到内部通知,斯诺将于10月中下旬返回。为了不引人注目,保护斯诺安全地带上他的采访材料和胶卷返回北平,要设法阻拦海伦前往陕北。但是,他又不好一见面就拒绝海伦的要求,只好采取一个友善的“缓兵之计”,让张兆麟领着她在西安游览参观。到了10月2日上午,刘鼎来了,要她在一两天之内返回北平。同时神秘地告诉她:“明天下午,少帅要接见你。他同你的谈话,可以向外界公开发表。”海伦喜出望外,接受了刘鼎要她立即返回北平的建议。她心里也明白,她丈夫一旦公开了西北之行的真相,她在西安确实也无法逗留下去了。

10月3日下午六时整,海伦带着她的翻译张兆麟,如约来到了“西北剿匪司令部”。海伦只是从新闻照片中看到过张学良,但从来没同他见过面。作为新闻记者,她对这位中国将军的身世和为人,当然已有所了解;作为东北军的统帅,张学良对海伦参与“一二•九”运动以及要去苏区的企图,也并不是一无所知。可以说,他们是从未晤面的老熟人。海伦在《双十二札记》中,曾这样叙述他们的第一次相见:

“张少帅身穿一件朴素的中国长袍,用英语向我问好。霎时间,空气中出现一种令人震惊的冲动,我们大家都被紧紧地吸引到一个历史的时刻,而且是同心同德;在这一时刻的背后,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想到这一切,我不禁望着少帅微笑了。谈话中,他情绪激动,语句不畅;当我记录时,他不时地向外张望,又不时地向我偷偷地瞥一眼。”

在同一本书里,海伦通过对张学良初次印象的回忆,廖廖数语,就把这位爱国将领的性格、品质及为人,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

“几年前,他医治了吸毒的恶习,身体特棒。他个头出众,有着东北人那种坦率、诚实的面孔与平易近人的风度。他是那种一见就使人立刻喜欢的人— 和他初次相识的每一个人都喜欢他。他受到现代思想的熏陶,具有民主、诚实、慷慨三大品质。正因为这个缘故,他的部队始终忠于他的领导。他给人的印象是有智慧、有能力,尽管他的脑袋瓜并不是第一流的。他以过于听信他人、天真、易受影响而著称,也以彬彬有礼、对人随和、在国内外乱花父亲的钱财而出名。他长相不算英俊,但整个性格却强烈地吸引着人。”

这次会见采访,是张学良特意为海伦安排的,不过,在场的还有中央社和《大公报》记者。海伦就时局和南京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提出了六个问题。张学良的回答,明确地表明了他“停止一切内战、团结抗日”的态度和立场。

海伦问:“当前在中国,一场新的、强大的爱国运动正在发展,如学生运动。他们在救国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计划。例如,要求民权和从事抗日运动的自由;各党各派,团结对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去年冬天,被关押在北平监狱里的46名东北学生,由于您设法帮助,最后被释放了。许多人,尤其是青年学生们认为,您对这场爱国运动持同情态度。您对此有何想法?”

张学良答:“只要这场运动是合理、合法的,政府一定会允许。不过,政府有时也有它自己的难处。”

海伦问:“很明显,日本决心沿着广田计划的路线走下去,并且在华北付诸行动,任何阻力都没遇到。您对此有何看法?”

张答:“就我所知,政府没有接受广田计划。政府必须顺从民意。即使政府想与侵略者在此基础上合作,人民绝不会允许。政府如不顺从民意,就无法生存。例如,北京政府1915年接受了‘二十一条’,但人民却拒绝承认它。”

海伦问:“最近在成都、汉口、上海等地发生的八起事件,对中日关系已造成新的危机。您认为政府会拿出什么样的政策?是继续镇压抗日运动,还是反对日本的要求?”

张回答:“抱歉得很,我不是政府,我个人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然而,张学良毫不隐晦,公开发表了他个人的声明:“我坚信,中国实现真正的统一是可能的,那时,我们就能成功地抗击侵略者。这一点,我是深信无疑的。自日寇侵占东北三省以来,内战危机不绝。但因全体国民实想团结对敌,各种内战均被公众舆论所制止。唯有抗击外敌,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海伦最后问:“那么,南京政府和红军之间的内战如何看待?您是否认为中国真正的统一也包括停止这样的战争?据说,东北军不愿这样打下去,而是想同红军合作,协力抗日。”

张学良答:“我和我的东北军高级将领,绝对忠诚于政府。如果共产党能够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诚心诚意地同我们合作,抵抗共同的外敌,这个问题,也许会像最近的‘西南事件’一样,得到和平的解决。”

出席这次会见的中国记者,只有聆听少帅谈话的机会,没有报道核心新闻的权利。中央社和《大公报》记者离开时,对张学良抱歉地说:“您看看,副总司令谈话的绝大部分内容,我们都不能发表。”张学良只是对他们会意地笑了笑,然后转过身,走过去同海伦握手。他对海伦说:“您的报道稿发出之前,能否让我核对一下?”

海伦连忙用华语和英语回答:“当然可以。谢谢,再见。”

海伦采访到这条独家新闻,如获至宝。这是她1937年以前最兴奋、最难忘的时刻。她和张兆麟来到大街上,庄重地握了握手,其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海伦顾不上吃饭,连夜整理出采访的详细记录,并写好发往国外的电讯稿。

10月4日上午,张学良同他的英文秘书应德田一起,将海伦清打出来的谈话记录,仔细地进行了核对,同意发表。海伦带上修改后的稿子,径直去西安东大街邮电局。负责发报的一个职员看了看稿子,断然拒绝受理。南京政府给西安当局下了严格的命令,新闻检查条例上有明确的规定:此类文稿,不仅不能向外传发,而且要予以没收,追查责任。海伦心急如焚,恨不得插翅飞回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