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记》的忠诚合作者

《漫记》的忠诚合作者

斯诺总是不慌不忙,漫不经心,而海伦却谨慎细心,考虑周到。当斯诺从陕北回到北平家里,怀着胜利的喜悦不停地同妻子打趣说笑时,海伦突然想起斯诺胶卷的重要性———不等旁人知道是什么东西,必须把胶卷冲洗出来。她立即带着胶卷,乘上黄包车,到阿东照相馆去了。她还带着毛泽东在保安亲自交给斯诺的那些旧照片,准备翻拍。在这些照片里,每顶破烂的红军军帽上面的红星都清晰可辨。海伦提心吊胆,唯恐胶卷在阿东照相馆“丢失”,她希望冲胶卷的人不懂得这些东西的价值就好了。

实际上,这些照片已经遭受过一次险些被丢失的经历。10月21日,斯诺搭乘东北军的秘密卡车,从陕北驶回西安,卡车行至距西安20英里的咸阳时,装着他全部胶卷和采访笔记本的行李,被当作货物误卸了下去。值得庆幸的是,卡车当即返回,找回了行李。又一次值得庆幸的是,当海伦后来从阿东照相馆拿起冲洗好的胶卷时,发现冲洗得很漂亮,什么问题也没有。

海伦心里明白,斯诺的胶卷和文章寄往美国之前,不能泄漏他旅行的秘密,这一点非常要紧。自学生运动开始以后,北平就一直拆阅和没收信件,尽管还没达到敢于触动外国人信件的地步。一旦斯诺的西行成了尽人皆知的事情,他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受到监视。

在斯诺回家后的六个星期里,海伦全力以赴,整理斯诺采访回来的资料。她对着照片,辨认所有那些人的名字和面容,并根据斯诺零乱的笔记,坐下来撰写大段大段的传记性标题。为了使斯诺能够在盔甲厂13号门房附近的小屋里开始写作《西行漫记》,海伦承担了斯诺除写作之外的一切事务。她照料他的所有邮件,接待来访宾客,免费分送斯诺的几篇西北访问记和他拍摄的一些照片。海伦把一些免费材料,还寄给美国人经营的《大美晚报》编辑兰德尔•古尔德。例如,一篇论周恩来的文章以及斯诺在北平协和教会上的谈话。其余材料,她寄给了J•B•鲍威尔,供《密勒氏评论报》采用。正是在中国发表的这些材料,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不仅对中国人如此,对外国人也是如此。这些文章,有助于为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铺平道路。

西安事变前的那几周,斯诺夫妇都以极高的效率工作,想立即把斯诺的那些材料搞出来。斯诺非常疲劳,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病倒了。尽管他有时得写讲稿,作报告,但最要紧的是写他的书。海伦认为,还有一件重要而紧迫的事,那就是要抢时间把斯诺从陕北带回的信息尽快传达给中国人民,唤醒他们的觉悟。她根据斯诺的笔记,在打字机上全速编写他的采访材料,并且编成一本书。出这本书,是经斯诺允许的。海伦将全书编完之后,斯诺立刻审校,或者更确切地说,她编写一章,他审校一章。王福时把这本手稿分章拿去,同李放、郭达等人一起译成中文,并自费出版,这就是后来颇有影响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海伦前几年在给王福时的信中,是这样评价这件事的:“(这本书)对中国像一道闪电,它唤醒了人民。我们倾全力使它尽快出版,而你就把中译本突击出来了。这是一次真正的中美合作”。

当斯诺写作《漫记》的激情处于鼎盛阶段,他们创办的《民主》杂志刚刚诞生之际,海伦决定步丈夫后尘,独立进行一次旅行。事实上,当海伦第一次阅读斯诺带回的那些材料时,她就认识到自己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进行一次类似的旅行,收集其他传记性资料。4月,她离开北平,去延安搜集斯诺前一年未及采访的所有领导人的情况,包括朱德的部队,二方面军及四方面军。她在延安呆了4个月,约会了许多人,提出了数以千计的疑问。她采访的人,起码不少于65名。她同各行各业的人见过面,采访过他们,或同他们进行过长时间的交谈,并写了34个人物小传。后来,她根据这次采访的材料,写成了《西行漫记》的姊妹篇《续西行漫记》以及另外3本书。

斯诺对海伦的延安之行,提出过许多宝贵的建议。他要求海伦“收集一切可以收集的材料,收集得越多越好。”“只要能拍摄,什么照片都要。”他建议海伦“抛砖引玉,设法引起毛泽东的哲学辩论,把它记录下来,写成对话的形式④……”

为了适应事态的发展,斯诺“不得不重写《西行漫记》手稿的最后4章⑤。”海伦把斯诺急需的材料,及时地转给他。6月13日,她还托从延安回北平的王福时,给斯诺捎回她拍摄的14盒胶卷,并提醒斯诺“注意保存⑥。!”

50年来,当世界各国的读者阅读埃德加•斯诺的名著《西行漫记》的时候,恐怕极少有人知道该书部分章节的原始材料为海伦•斯诺所提供;书中几十幅珍贵的照片,其中有十多幅为海伦•斯诺所拍摄!由此可见,《西行漫记》不仅是斯诺夫妇一次旅行的成果,而是两次采访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