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支持

寻求支持

对海伦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她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她说:“我记得起初想叫‘工人生产协会’或‘工人合作社’。我丈夫许久看不出这一狂热想法的意义,当我设法改变来访者和中国人的观点时,他总是反对。”因而,海伦坚持同每一个来斯诺公寓访问的人,讨论她尚未形成的思想,以便得以实施。

以海伦之见,被她第一个说服的人,是斯诺夫妇的好朋友、前燕京大学新闻系主任梁士纯先生。抗战爆发后不久,梁先生辞去了燕大的公职,来到上海,帮助组织教育界、市民界、文化界抗日团体,撰写文章,宣传日本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危机。这一工作,使梁先生与上海社会的自由主义分子和抗日分子有所接触。在工合组建的最初阶段,他的这些联系和交往,对工合思想在上海的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在梁先生公开表示支持海伦的想法之前,他似乎想确证一下,海伦本人的丈夫也认为这件事值得一搞。

最初,埃德对妻子的新主意,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就像海伦早些时候一样,也像其他人一样,埃德感到在中国搞合作,就是亲国民党,就是改良主义。因而,对于解决中国紧迫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军事问题,都是毫无意义的。

正如海伦回忆的那样,最初打开埃德的脑门、认真考虑这一意见的,还是他从陕北采访笔记中发现的一个史实。远在长征之前,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江西苏区,已经存在着一种叫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因此,他才相信这个想法会行得通的。“从那时起,他再也不冷嘲热讽了。”埃德加•斯诺开始看到,有可能把这个想法同自己的‘搬迁工业,支援战争’的主要兴趣结合起来。用原始的方法,远距离搬迁生产机器,到了新的地区,在操作熟练的技术员的指导下,重新开始生产———对于这样的设想,斯诺毫不怀疑,因为他知道,共产党人在长征期间,用这个办法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绩。

斯诺的想象力被激发起来了。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术语———“工业合作社”(路易•艾黎后来缩写成电报地址Indusco,他们也这么略称这个运动,也称C.I.C.或‘工合’)。这样以来,埃德加•斯诺举足轻重的支持,就变得热烈起来了。

海伦说:“埃德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除了埃德外,几乎没有人会支持我。如果他反对,他们就不会听我的。他的巨大作用,就是支持我,支持我的意见。”

宋庆龄一听到工业合作社的计划,便毫不迟疑地表示支持。她当时在香港,正设法为内地组织救济,包括为共产党地区建立孤儿院、提供医疗设施等项目。

与此同时,梁士纯把上海银行家的头目徐新六,领到斯诺夫妇的公寓,倾听工业合作社的情况。徐新六深知任何一种工业的价值,对工合的想法,显得比其他人更为乐观。不过,徐新六对蒋介石政府会不会采纳工合的意见,并没抱多大希望。此后不久,他去内地旅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当时,他还随身携带着工业合作社的计划,想看看他能不能为工合出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