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决心到西北苏区跑一趟

她决心到西北苏区跑一趟

1907年9月21日,美国大盐湖上的波涛,迎来了一声女婴的啼哭,海伦•福斯特在犹他州出生了。

海伦的父亲约翰•穆迪•福斯特,曾上过两个大学,获得两个学位,后来当了律师。福斯特夫妇都是民间的领袖人物,很受人们尊重。海伦自幼很受父母的钟爱,学习非常用功,多次被推选为班长,还当过学生会副主席。她上中学时,就渴望去远方的国家旅行,立志要当一位大作家。

1931年8月,年轻美貌的海伦来到中国,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当书记员。她打算在中国只呆一年,开开眼界,充实一下对世界的认识。总领事保罗•休斯顿是一位老资格的外交官,收藏着许多关于中国的书籍。海伦没用多长时间,如饥似渴地读完了休斯顿先生的全部藏书,对中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抵达上海的翌日,海伦在沙利文咖啡馆见到一个满面愁云,走路一瘸一拐的年轻人。同他一起来的美国副领事介绍说:“这是埃德加•斯诺先生,记者,刚从印度返回。”

“久仰,”海伦热情地说,“您写的关于中国和远东的报道,我全拜读过,并且剪了下来,带来了。”斯诺眼泪汪汪,第一句话就说:“你使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埃德加前一年去印度,得到母亲病故的消息,才赶回上海。他患着赤痢,严重的疟疾也还没好,回来的路上,又被牲口踢了一蹄子,此刻,他情绪低落,对印度和中国都感到绝望,只想回美国。海伦安慰他,让他看她收藏的他的文章,给了他新的希望和生命。海伦胸怀大志,决心在东方干一番事业,同斯诺相识后,志同道合,相互鼓励,逐渐建立了他们的爱情。翌年圣诞节,这一对美国青年在东京举行了婚礼。接着,他们从日本海到东南亚,进行了一次漫长的蜜月旅行,经香港回广州,最后到达北平。

海伦来华后,一直为鲍威尔在上海主办的《密勒氏评论报》写书评和文章,并任该周刊驻北平记者;她定期给纽约出版的《亚洲》杂志撰稿,介绍中国人民的现代艺术和文学作品;她积极参与“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同情并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1936年6月,斯诺秘密去陕北访问,数月杳无音信。9月的一天,她终于得到斯诺的消息,要求她立即去保安同他会合,共同考察西北的红星。到了西安,红军派驻东北军的代表刘鼎告诉她,去陕北实在太危险,何况斯诺即将离开苏区,可以不必再去陕北。但是,作为补偿,经刘鼎、张兆麟联系安排,海伦在西安采访了张学良将军。张少帅第一次公开表示,他本人愿意放弃内战,同所有武装部队一起,抵抗日本侵略。海伦如获至宝,当即返回北平,用无线电发走了这条独家新闻。伦敦《先驱日报》发表了这篇报道后,使世界各国的外交官大为震惊。

1936年10月底,斯诺结束了历时四个月的西北之行,途经西安,顺利回到北平。为避免国民党的新闻检查,斯诺躲在家里秘密写作,以便尽快把苏区的真实情况公诸于世。在紧张的写作过程中,海伦一直帮他打字、校对、撰写照片说明、翻译从苏区带回来的各种文字资料。《西行漫记》手稿中描述的中国工农红军及其长征,苏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和普通战士传奇般的经历,象一块块强大的磁石,紧紧地吸引着海伦的心。她把斯诺采写的有关毛泽东生平的全部笔记,特地用打字机打了出来,认为这些材料是她“阅读过的最有趣的文献之一”。她暗暗下定决心,准备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到陕北跑一趟。

1937年初,海伦组织创办一份叫《民主》的新杂志。为了把创刊号尽快印出来,她一直非常忙碌。这时,黄敬同志告诉她,5月在延安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这是红军领导人的空前盛会。如果她能及时到达,赶上这个机会,就能见到所有的领导人。王福时自告奋勇,愿作海伦的译员,与她同行。海伦听了十分高兴,立即收拾行李,准备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