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文体广电局 任雨
定边县是具有革命传统的老区之一,早在1926年2月,定边就建立了党的组织—中共定边支部。一大批共产党人在三边地区,点燃了革命之火。陕北早期红色革命创始人,刘志丹、谢子长几次到定边播撒火种,发动民众“同心干”。1934年开始了土地革命,1935年5月建立了红色政权一定边县革命委员会。
1.中共定边特别支部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揭开了中国革命历史新篇章,给定边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1923年一1924年,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等先后到榆林中学任教,定边汤中甫等许多有志青年怀着救国救民抱负,前往榆中、绥师求学,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加入进步团体共进社榆林分社。1925年初,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由团转党。
1925年11月,在榆林中学读书的定边籍学生汤中甫同其它进步学生领导,举行了要求参加校务会议、参与校政管理的罢课斗争,遭到当局陕北军阀榆林镇守使井岳秀的镇压。汤中甫、龙惠民、周梦雄、周发源、玉子宜、焦维炽等19名(党员)因此被校方开除学籍,并武力驱赶回家。汤、龙回定边后即从改革教育入手,宣传马列主义新文化,联络了绥师放假回乡的学生丁子齐,在著名绅士余鼎九支持下,召开一次以振兴定边教育为宗旨的教改会议。会上成立了“定边县教育局”,汤中甫被推选为教育局干事,并兼任定边高小校长(今定边向阳小学)汤任职后解聘了原校长及儿名腐儒教员,聘用共产党员惠龙民及进步青年郭子范、栾本植、郝秀升、段景文等任教,同时汤又邀请其榆中同学,共产党员周梦雄,周发源(子洲人)来定执教,积极进行组建定边党组织的筹备工作。
1926年2月,遵照中共绥德特别支部指示,汤中甫、周梦雄、周发源、龙惠民4人,在定边高小创建了定边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定边支部。周梦雄任书记,受中共绥德特别支部领导,不久发展教师郭子范、学生牛化东、黄明等人入党。
1926年11月,汤以教育局检查学校工作之便到安边高小与中共地下党员朱子坚,刘实庵、刘子贞等接头秘议,在安边高小建立了中共安边分支部,朱子坚任书记,刘实庵任干事,属中共定边特别支部领导。由千是年春,军阀刘镇华部人陕,豫陕交通阻塞,中共中央为便于指导陕北工作,特将陕北中共组织由中共豫陕区委划归李大钊主持的中共北方区委管辖。6月,中共绥德地委成立后,根据北方区委指示和定边党团员发展较快的实际情况,改中共定边支部为定边特别支部,成立特别干事会,周发源担任特支书记,受中共绥德地委领导,1927年2月,绥德地委属原中共陕甘区委领导。5月,受陕甘区委指派,李临铭由宁夏来定边,接任特别支部书记,机关驻地仍在定边高小。至年底,全县党(团)员发展到21人。党员以任教为掩护在学校师生中和社会群众间广泛宜传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建立中山主义研究会、学生会、平民夜校,天足会等群众性组织;秘密学习传播《向导》、《新青年》《共进》等进步刊物杂志。提倡民主思想,废除封建礼教、反对洋人传教、支待本县东部滩区人民与天主教堂争水斗争等等活动。
当年的定边、安边高小现仍在,是定边早期中共活动场所,更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汤中甫墓地在白湾子乡天池塘,墓园青松翠柏,为后辈缅怀先烈之地。
2.定边是中央红军长征人陕第一站
定边县境内南部山区以白于山为中心的三边高原与甘肃陇东高原相毗连,是刘志丹,谢子长闹红的地方之一。1934年到1935年间,陕甘边苏区红军游击队在这里进行土地革命,先后建立了“白马腰先乡革命委员会”和“赤安县革命委员会”(址设今定边武昴乡,后迁风凰寺、吴起镇),使之成为西北苏区的一部分。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长征由甘肃环县进入定边县,途经定边南部山区的白马腰先,罗庞堋,张喽先3乡20余个村,到达吴起镇。定边是红军长征进入陕西的第一站,也是榆林市12个县区中唯一经过的一个县。继中央和一方面军落脚陕北后,红二、四方面军也完成长征,千1936年10月实现三军大会师。会师后的二、四方面军又云集定边县。至此,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东南转移到西北。
1935年9月20日,红军部队到达甘肃眠县哈达铺休整,部队的口号,虽然是北上抗S, 但究竟去那里落脚,大家还是冥思苦想,不得而知。
9月17日突破天险腊子口后,20日到达哈达铺的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发现了一张国民党《大公报》,上面登载军阀阎锡山部“围剿”陕北红军刘志丹的消息。还配发所谓“匪区略图”及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的消息。林彪、聂荣臻马上派骑兵通讯员把报纸送呈给毛泽东。毛泽东从报纸上看到:“全陕北23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全陕北赤化民众70万,编为赤卫队者20万,赤卫军者2万“,"匪军长刘志丹辖三师,有枪万余“,”现在陕北状况,正与民国二十年之江西相仿”。
毛泽东看后,非常高兴,引起极大关注。立即涸来随红军长征的原中共陕西省委负责人之一的贾拓夫询问了陕北情况。贾拓夫又一次向毛主席详细地汇报了陕甘党组织及陕北红军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并建议中央去陕北。毛泽东兴奋地说:“别说陕北有几万红军,能有一万也就好了“!
9月22日毛主席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一、三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形势报告:“目前,H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我们就是要北上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那里有我们的根据地!”“我们现在改称陕甘支队,由彭德怀同志任司令员,我兼政委,下辖3个纵队”。会议后,陕甘支队向陕北进发。10月16日第一、二、三纵队分别进入定边的木瓜城、牛圆扢蛇和铁角城,毛泽东曾在牛圈扢蛇宿营,并设下了一个口袋阵,准备一举割掉尾追红军进入定边境内的国民党陶峙岳部骑兵团。
红军进入定边境后,国民党陶峙岳、马鸿宾部紧追不舍,其先头部队骑兵团有一部分骑兵直追到大梁串头山下,与红军一纵队后卫大队遭遇。红军指战员机动灵活地抢占有利地形,作好战斗准备。当敌靠近时,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猛烈开火。追兵看到红军战士居高临下,英勇无比,马队难以施展威力,遭痛击后纷纷溃退。但敌并不甘心失败,不久又卷土重来,向红军阵地猛攻,双方激战两小时。由于力批悬殊,红军开始撤退,国民党紧追不舍。在路源昴又相持一段时间后,红军边打边疏散,向东挺进。行至榆昴梁时,飞来几架敌机侦察轰炸,并在周小掌村附近投下七八颗炸弹,3名红军战士牺牲,1名受伤红军战士掉队后病亡。当地群众就地掩埋了烈士的遗体。1969年,当地政府又把这些烈士的遗骨集中迁葬在定边县白马喽检乡贺渠村前的小山梁上,建起了红军烈士陵园。(附图):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云集定边,使定边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走向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据聂荣臻同志后来回忆说:“我们进吴起,看到在一旧窑洞的门口挂着工农民主政府的牌子,我们到陕北根据地了!从此,我们正式结束了长征,同时,长征以来,我们作梦也想找一个落脚点,总算有一个落脚点了!”
(今之吴起县,是于1942年,陕甘宁边区始设,当时红军长征由甘肃界人陕至吴起镇所经之地均属定边县境。1935年6月15日,定边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主席王玉海,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在吴起镇,毛主席接见了王玉海,听取了他的汇报,并向他布置工作。)
3.定边县城是三边分区首府所在地
在整个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定边作为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所在地,以极其重要的战略、经济地位,成为守卫边区的西北门户和前哨阵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6年5月,红军东征回师陕北后,中共中央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向国民党政府指出:“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在陕、甘、宁、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的具体办法;”“我们愿意在一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队伍,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抗日的目的。”但蒋介石却拒绝接受,继续加紧对西北苏区的围剿,妄图摧毁西北苏区和消灭立脚未稳的红军。蒋介石布置了从四面八方对陕北苏区形成包围的态势,并采取堡垒政策。先后侵占吴堡,佳县、绥德、清涧等地,向根据地腹地步步逼近。时西北苏区东有阎锡山晋绥军一个师加一个旅随时准备渡河入陕;东南有国民党中央军汤恩伯部两个师,驻清涧,绥德、米脂一带;南有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驻洛川、宜川等地,北有高桂滋84师,高双诚86师驻榆林地区;西南有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驻陇东;西北有马鸿逵,马鸿宾部驻宁夏。蒋介石亲临西安督战。在甘肃陇东静远、会宁一带集结了第一军胡宗南部、第三军王均部、第三十七军毛炳文部、第六十七军王以哲部;骑兵师何柱国部,共五个军的兵力,分四路向红军主力扑来。
面对这种严峻局势,1936年5月8日,中央在延川县交口大相寺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主席从全国大局出发,作了《目前形势与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经讨论决定红一方面军主力西征;并在瓦窑堡创办红军大学。(今延安子长县)。
确定了今后的基本任务是:扩大和巩固西北根据地、扩大红军、努力争取抗日力址的大联合,进而推动全国实现联合抗战。据此赋予了西征二大任务:一是向西进攻,扩大陕北根据地,并向北打通苏联、蒙古的联系;二是东面坚持游击战争;三是南面争取东北军和其它可争取的国民党军队走向抗日。
5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在大相寺联名发布西征战役命令。决定以红一方面军主力,第一、第十五军团13000多人,组成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鹤亭任参谋长,刘晓任政治部主任,向陕甘宁边界地区发动进攻。
5月19日西方野战军分左、右两路开始西征。红十五军团辖73师、75师、78师为右路军,在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帅领下,于5月18日至20日分别由延川县永坪镇、贾家坪地区出发。经安塞、靖边,沿长城一线向三边挺进。6月16日,78师232团到定边城南侦察,知定边城内驻守军只一个营同县保安团防守,决定攻城。晚11时,总攻开始。师部指挥所设在城南龙王庙内,233团由城北发起进攻,232团由城西南方向助攻,234团包围东门佯攻,骑兵团在城西北警戒,防御宁夏盐池援敌。城内马鸿逵部骑兵二营稍事抵抗,就由西门撤出,与红军骑兵团遭遇被打得溃不成军,退往盐池。守城团丁纷纷跳城逃命。红军遂由东门攻入,师长韩先楚亲自进城指挥战斗,整个战斗两个多小时结束,共消灭马鸿逵一个骑兵连及定边县保安团,俘虏350余人,缴获战马180余匹,6月17日拂晓,定边县城遂告解放。随后78师又乘胜北进,挥师攻打盐池县城,于21日胜利解放盐池县。
定边、盐池相继解放后,党的组织随即成立。这是西征前夕,中央决定的,随军干部工作队。主要任务是开辟新区的地方工作。每解放一个地方,首批党政军和群众团体负责人全由干部工作队委派。定边、安边、盐池县的领导班子,出发前都是在瓦窑堡(今子长)确定的。定边县委书记刘悠安、(江西赣南人、长征干部,后在平江惨案牺牲)安边县委书记慕纯农、(又名米纯良)盐池县委书记惠庆祺。
4.定边盐湖——边区财政经济的命脉
1936年,定边解放后,盐湖归边区政府管理,在当时财经十分困难的前提下,定边盐湖在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下,采取了“军队打盐为主,民众打盐为辅”措施。1940年4月军委派359旅代管的358旅4支队进驻盐场堡打盐驻防,肩负生产与保卫边区西大门双重任务。1600余名指战员在司令员苏赘、政委龙炳初带领下(内配359旅8团一个连)进驻盐场堡打盐,他们在花马池湖畔边墙(明长城)上挖土窑洞175孔,“割草铺地为床,垒土筑灶为炊”,同当地群众一起“砍柴压坝,修筑盐田;打井挖巷道,堆土砌盐驼”(盐湖中央堆盐)不到一年时间压盐坝子801块(约2千余亩)变短时打盐为长年打盐,大大提高了食盐生产显,仅1941年军民共产盐70万驮(每驮150万)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时边区政府、西北局发动大运盐高潮。边区各分区、各机关、各部队均组建运盐队把盐运向四面八方,不但解决了边区人民食盐困难,并运到口岸将盐卖给国统区,解决了260余万抗日军民的食盐困艰当时,中央任命高岗为运盐总司令,投人运盐的牲畜达26000多头,仅定边县、三边分委发动各区乡就组织牛、马、骡、驴等牲畜6000多头。这次大运盐为边区财政收缴3000余万法币,换回边区急需的大撇物资。如:生活日用品,医药、纸张、布匹、棉花、钢材、石油等等。从而保证了抗日军费与中央开支。毛主席曾在一次谈话中坚定地说:“三边是延安的门户,盐池是边区的命脉,是中央第一财政……”并为定边盐湖题词:“自己动手”。高度赞扬了定边盐湖的打盐大生产运动。在打盐中涌现出了无数的军队和地方打盐英雄,如苟池盐民李文焕,花马池盐民高仲和。特别是时任三边分区专员罗成德同志亲自夜以继日地出现在各盐湖,积极领导了这场生产自救运动,创造出了辉煌成绩。在1942年边区召开的英模大会上,毛主席亲自题词“不怕困难”赠给罗成德同志,表彰了他的先进事迹。为了进一步加强食盐生产的领导,1942年边区政府应三边盐务局请求,准于在定边湖区境内划出一个盐业中心区,归三边专署直接领导。这样就使得盐务行政与地方行政取得了一致。三边专署委托了当地年高望重的刘季卿任区长,盐业中心区分署设在盐场堡,5月25日召开了成立大会,边府委员高崇山出席讲话,嗣后,各地都成立了盐务处,并由盐户民主选举成立了各盐池的盐务管理委员会。
1941年前,归边区管的盐湖只有花马池(老池)、滥泥池、莲花池、波罗池、早滩池、娃娃池等几个湖。苟池和敖包池等湖则属国民党绥蒙管辖。1940年冬,绥蒙鄂托旗地方武装章司令带领几十个骑兵,经常到盐场堡和苟池中间地带来骚扰,抢掠苟池一带盐民的财物钱粮,与我军寻衅磨擦,我三边骑兵营、警三旅等部在忍无可忍之下,奋起出击,歼灭了这伙匪徒。从而收复了苟池、敖包池、公布井三个盐湖。这样从1941年起,使三边盐产地扩大了一倍多。
定边的打盐生产运动当时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极大重视。1942年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说:“盐是边区很大的富源,是平衡出入口,稳定金融,调节物价的骨干,很大一部分人民赖盐以交换外货,相当大的一部分军队及工作人员赖盐以维持生活或补助生活。盐又是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故盐对边区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从1936年定边解放到1949年全国解放的13年中(其中47年、48年两年由宁夏马鸿逵占领)定边盐湖对边区经济贡献是巨大的,是边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曾占总收入的90%)。为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全面胜利是功不可没的。在军民大生产运动和运盐运动中留下许多脸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和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今仍在民间流传,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奋发向上,继承革命传统,建设美好未来。
今天,定边长城盐化有限责任公司,正以“一体、两冀、五大系列产品”为格局和集盐湖开发、盐化工、种植业、养殖业及观光旅游业为一体的盐化产业。达到年产原盐30万吨、芒硝15万吨、元明粉7万吨、硫化钠4万吨等的规划目标,努力实现定边盐化企业的再次腾飞。在大力发展盐化项目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三五九旅”打盐遗址及明长城和盐湖风光为扭带,开发集观光、人文教育、文化娱乐、休闲渡假的盐湖生态旅游和红色文化教育。
5.定边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塔
1945年5月三边分区党政军机关,群众团体和开明士绅捐资,由驻定边部队警三旅旅长贺晋年主持修建,是年9月1日落成。
其塔高10米,塔身四面体,底座为半圆体,刻有曲线状似地球,青石阴文“陕甘宁边区”五个字均称分嵌其上。塔基盘形三层,各有10个台阶,青砖砌成。塔顶竖一铁皮焊制的涂漆红星,星下环雕着锄刀斧头图案。塔身西面镌有毛泽东题词:“死的安息吧,生的继续战斗,新中国是我们的!“东面为朱德题词:“保卫三边,为人民服务,烈士英名真不朽!”北面是贺晋年题词:“你们的死,更鼓舞了我们的革命勇气,增加了我们对敌人的愤怒!“南面为”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大字(原为西北局书记高岗题词:”与日月同光,与山河同寿,人民英雄永不朽“,1955年换由定边县长郭子范重书)。
在东西北三面题词下方,均为方形字碑,共刻有烈士姓名544人。其中团级干部10人,营级干部9人,连级干部42人,排级干部23人,战士460人。塔下安葬着历次三边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以及为革命作出贡献的革命干部。此塔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县民政局将原塔拆除,东移数十米,仿原样新建塔一座,原有字样、碑文俱依原位置和方向镶嵌其上,并于塔旁新建仿古式凉亭2个。
每年清明节,定边各中小学生均列队前往吊咭,缅怀革命先烈,激发爱国热情,是一个永久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十里沙“石光银治沙展馆”
石光银是定边县海子梁乡四大壕村农民,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改变生态、美化环境。征服了一个个沙丘、碱滩,建起了一片片沙漠绿州。他用公司十农户的模式带领周边群众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使悔子梁奔向富裕文明的金光大道。由他手先后承包治理的荒漠达25万亩之多,在长城沿线筑起一道长100多公里,宽20公里的绿色屏障,挡住了毛乌素沙漠刮来的风沙,逐渐改变着三边的生态环境。
兰十多年的艰苦岁月,三十多年的顽强拼搏,无数次的风霜雨雪和突发事件,他没有被击倒退缩,硬是咬着牙挺过来了。他没有退坡,却更挺着胸膛、向前跋涉、再创辉煌。从而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发展”的—石光银精神,这一巨大的精神财富宝库。
由于他的突发贡献,2000年他获得联合国颁发的拉奥奖,共和国先后授予他:“全国劳动模范、治沙英雄、绿化标兵、扶贫状元、等11项大奖”。省、地、县授予他各种奖项100余个。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多次亲切接见过他。现在他仍以古稀之身,奋勇向前,用坚实的脚印诠释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治沙情怀。他说:“只要我有一口气,我就要坚持治沙“!
2009年9月18日,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来榆林调研,专程看望了石光银。亲切地交谈给老石注进新的活力,他又作出新的重大决定:“我绝不能吃老本,我要再立新功;”从2009年开始,他先后投资900多万元,从外地购回大批优良树种,进行低产改造和城区绿化。至今三年间,共植樟子松、云杉、国槐20多万株,育樟子松树苗300多万株。仅2012年春季就植了樟子松、云杉4000多亩,24万株。
2011年,他再次被授予“ cctv三农人物和全国十大科技致富能手”称号。2012年,他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5月召开的陕西省党代会上,石光银光荣的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代表大会代表。使他受到又一次鼓舞,也更坚定了他“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弘扬石光银及定边县建国以来历年涌现出的治沙灭荒,改变家乡生态,治穷致富的先进模范人物,中共定边县委在2002年开始在十里沙建成“石光银治沙展馆”一座,占地一万余平米,陈列着定边县各个时期治沙英模人物事迹的图片与实物。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2009年3月被榆林市委、市政府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政治意义
定边曾是陕甘宁边区的西大门,是保卫边区的前哨阵地,又是边区财政经济的源泉。在边区时期定边作为分区的首府所在地肩负着无可比拟的赋大使命与责任,定边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都站在革命的最前沿。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话和丰功伟绩。
今天,我们研究开发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正是展示革命老区当年为革命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昭示启迪后人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成功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氛围中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继承先烈遗志,把我们的共和国建成现代化的东方强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崭新的综合国力奋发图强走向未来。
2.文化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以他独特的魅力引起广泛关注与青眯,正是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所给人们的精神食盘价值之所在。广大人民群众在追求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同时,更要求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充实。因此我们今天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不但适逢其时,更应加大力度。
定边是个边塞文化,盐文化、黄土文化、草原文化、红色文化十分浓郁的地方,定边又是“老三宝”“新三宝”发祥地。如何提高定边在周边的知名度,美誉度,必须将定边的产品融入文化之中,打出一个全新的引人注目的文化品牌推向市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建设与经济繁荣永远是相附相承的。近年来定边日渐发达的文化产业,对定边经济腾飞起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我们将更深入挖掘定边潜在文化内涵为经济服务,这就是我们今天致力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方向。
3.经济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必须以旅游事业作为载体,而旅游事业的做强做大,正是增加县域经济GDP产值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定边现有十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中选择项目开发红色旅游的路线,其经济价值将是十分可观的。
4.社会意义
大力开展定边红色旅游线路,将会扩大就业门路,安排待业与下岗富余劳动力,对社会维稳工作与构建和谐氛围必定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与意义。社会稳定了,人民安居乐业,将更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可持续性。
定边红色文化资源是定边县域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稳定地向开拓型社会迈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定边县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应加大。因为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故应引起包括政府在内的多方关注。首先应该是政府决策,将保护与开发列入工作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积极寻求开发与保护途径。开发与保护是连贯的,相辅相承的,没有开发就谈不上保护,只有在开发中才能进一步加大扩大资源保护的范畴与措施,使有限的资源更能发挥其无限的作用与意义。
要加大资源保护,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对境内资源进行一系列的普查登记。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发动全社会力抵,实行先抢救,后开发或者是抢救与开发并举,同步进行,边抢救边开发。使资源的保护工作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没有专项资金而无力启动的窘境。
要进行合理有效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须充分认识到专门机构专家的策划与整合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须从长远的总体的布局上设计,将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人文理念有机地融为一体,否则将不会达到长期效果。
要搞好此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全力负责,在政府积极支持的总框架下,实施具体项目。使保护开发工作能保证在有条不紊的氛陨中进行,达到理想境界。
定边县城及周边。可观看高原塞外小城在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的市容景观与人文景观;浏览三边分区特委机关驻地原貌,同中共定边支部成立所在地,原警备三旅,中共中央党校等旧址。游乐森林公园,观赏大涣草原风情。瞻仰毛主席塑像。
向北可去盐场堡参观兰五九旅打盐时居住的长城脚下土窑洞旧址,花马池盐湖风光,体验打盐乐趣,并进行盐浴等保健活动与欣赏大漠草原风光与长城风光。
向东,可参观欣赏十里沙“英雄庄园”纪念馆,月牙湖旅游区和生态治理绿色景观,路中可去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丰功伟绩。
向南可瞻仰长征红军入陕第一站,牺牲在南部山区的无名红军墓,路中在白湾子境内可参观创建定边第一个党支部的共产党员汤中甫陵墓。
向东南可到安边,参观国民党11旅起义纪念碑及旧址,又可去安边“五里墩”游览明长城墩喉雄伟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