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弘扬主旋律保护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南郑县文管会 杨霞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有利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有利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利千在全社会形成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切实保护和开展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

一、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景区地理位置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汉中地处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四面环山,汉江横贯东西,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辖10县1区,234个乡镇(办事处),2898个村,总人口374万人。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其中水稻产屈占全省70%。森林覆盖率52% ,植被覆盖率56%。有药用植物1300多种,杜仲、天麻、西洋参等名贵中药材驰名中外。有280多种野生动物,国家和省级保护的动物有大熊猫、朱鹅、金丝猴、羚牛等42种。水资源总蜇达146亿立方米,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地。

汉中是汉民族、汉文化的发祥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建设示范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汉中山青水秀,风光秀丽,有南湖、红寺湖、黎坪、天台山、午子山、张良庙等7处省级自然风景名胜区,还有国家设立的熊猫、朱鹊两个自然珍禽异兽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汉中更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从分布面上来讲,陕南占川陕苏区的39%,川北占61%,留存有革命遗址、遗迹1800余处,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近2万件。李先念、徐向前、贺龙、徐海东、王震、刘华清、程子华、胡耀邦、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李鹏、温家宝等曾亲临汉中视察。

汉中属西部欠发达市,长期受交通“瓶颈”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全国的49%、全省的66.2%, 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汉中市川陕革命纪念馆的建成与开放,充分发挥了革命文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推动汉中川陕革命根据地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汉中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1.重要革命历史遗存概况

汉中革命遗迹遗址遍布,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九军、巴山游击队等,曾在汉中有过长达数年的活动留存,二十九军、巴山游击队等,曾在汉中有过长达数年的活动,留存有革命遗址、遗迹1800余处,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近2万件。尤其是汉中通往川北的“红色交通线”,在传递情报、运送物资和护送干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汉中全市11个县区,红四方面军在8个县区都有活动,并且在其中的5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一些决定红四方面军前途和命运的重要会议(如小河口会议、上元观会议、钟家沟会议)、單大事件(如建立红色交通线、与杨虎城部队达成汉中协定)、重大战役(如陕南战役)都发生在汉中。其次,汉中还有3个县是鄂豫陕苏区的组成部分,红25军曾在这里战斗,决定红25军发展方向的华阳会议和江口动员大会,在红25军长征史上有重要意义;加上红二方面军长征时贺炳炎、廖汉生师在略阳县的活动,三支主力的足迹覆盖了全市。特别是红四方面军,从1932年12月7日进入汉中,到主力部队1935年4月离开根据地长征,时间长达2年零5个月;留下坚守根据地的独立师(亦叫巴山游击队),一直坚持战斗到1940年春天,直至全部牺牲。创建千汉中的地方红军红29军成建制失败,军长、政委等壮烈牺牲。加上解放战争时期王震部队中原突围后途经汉中,贺龙率部经汉中进军西南,徐向前、李先念、贺龙、王裘、刘华清、徐海东、程子华、胡耀邦、许世友等在汉中的战斗,提高了这些资源的开发价值。

2.汉中红色旅游现状

汉中红色旅游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陕北,与川北相比亦相差甚远,与其历史地位极不相称。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属于“老少边穷”地区,财力不足,投人不足,现有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尤其是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现状大大落后于四川的纪念馆建设,现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在陕西唯一的纪念馆。该馆创建千1980年5月,原址在南郑县城关镇南大街,1990年迁往南湖湖心岛,面积仅有210平方米,年接待20万人次。由于场地狭窄,参观者拥挤不堪,许多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难以开展,由千条件所限,设施简陋,所收集的革命遗物非常有限,仅限于南郑县的一小部分,根本不能反映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的全貌。

在省、市等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景区在2006年被列为省、市、县重点建设工程,基础设施项目属《2005年一2007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项目,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该项目由中国工程院张锦秋院士领衔、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华夏研究所进行设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汉中市川陕革命纪念馆红色事业进行建设,于2011年3月25日底开馆,充分发挥了川陕纪念馆在陕南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保证红色旅游在陕南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红色文化资源要充分体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三种革命精神

红色文化资源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形象直观,在推动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革命时期形成的文艺和民间习俗为核心,内涵丰富,有着巨大的开发空间和潜力。汉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今后的开发中要充分体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应具有以下特征:

1.红色文化要体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理想信念

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先烈都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众所周知的舍生取义“毕业于辅仁大学,中国第一批女物理学硕士的王光美,面临着去美国留学,还是参加革命的选择。她毅然放弃摆在面前的坦途,选择了充满荆棘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革命的征程。我想,这正是缘自她对国家和民族满怀无限深情,缘自她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缘自她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决心。

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内外焦急,在面对人生决择的十字路口,是出国深造逃避国内的战乱,还是加入革命的大潮,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她选择了后者。这位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同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青年才女在人生的疽大选择上,她“圈定”了义和道,我想这也应该是老前辈的过人之处吧。那种坚定的信仰和必胜的信念支撑着他们经历于难万险、千辛万苦,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时至今日,一些人在对待工作上总是找理由、找借口,埋怨困难多、任务重,有些人甚至是不务正业、观念淡薄,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没有正确的看待,只讲回报,不讲付出。是不是真正考虑一下自己的党性哪儿去了、信仰哪儿去了。在面对重大间题上是不是以大局为重,舍小家顾大家,古人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不是常怀忧患意识,这些我们都需要好好思量一番,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红色文化资源上要充分体现老一辈无产阶级的坚定信念,引导后人把个人的行动积极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上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红色文化要体现老一辈无产阶级的无私奉献精神

“一大”代表堇必武先生在嘉兴南湖烟雨楼前书写的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逄春垫起到处皆闻殷殷雷”,寓意深刻,道出了大家的共同感受。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革命先辈们历经八年抗战,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新中国。先烈们为的是什么?解放全中国,只为广大人民。简单的儿个字,却道出了朴素的思想,无私的信念。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坐枕于安逸之时,却更应该牢记革命的光荣来之不易,承担起这个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我们不曾经历枪林弹雨,但至少可以挽起衣袖参与一份我为人人的公益事业。我们不曾被敌人严刑利诱,但至少可以在良知的名义下挺直了自己的腰杆。我们不曾走过那个艰苦岁月,可是在这个时代却不能停下提升自我的脚步。

今天我们在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方面就要充分体现老一辈无私奉献的精神,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光荣传统,不被名利所淹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保有纯净的心和朴素的情感,一如既往。

3.红色文化体现老一辈无产阶级的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精神

中华民族是吃苦耐劳的民族,是艰苦朴素的民族,是勤奋勇敢的民族。特别是为我们推翻三座大山,为我们民族的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过雪山,过草地,他们不畏艰辛,不惧强权,为了我们的今天而奋斗一生、奉献一生。他们缺吃少穿,饿了吃树皮、草根,人民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光靠口头,在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方面就要充分体现老一辈无产阶级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我们要切身体会,坚决执行。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佳结合点,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红色文化资源既可开发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也可延伸作为一项教育活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有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更有着以史鉴今、教育后人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