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之方法探讨
安康市文艺创作研究室 李焕龙
地处秦巴山区的陕南安康是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均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事发生,仅红二十五军、中原军区、陕南军区就在这里战斗多年,加之“陕南抗日第一军”在此诞生与战斗,给安康大地遍布红色种子。因此,旬阳县有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红军镇”,宁陕县埋裁着毛泽东同志的亲侄子毛楚雄烈士的忠骨……然而,由于秦巴大山的分散和游击战、拉锯战的隐蔽性、潜伏性、持续性等特性,致使“红色遗址”分布偏僻、零散,在保护利用上具有考证难、保护难、推介难、参观难等相应难度,因而使“满山红叶”难以谱成“红色组歌”。
本人曾深入旬阳县红军镇参观红军纪念馆、紫阳县教场坝抄写“刘邓大军布告”、宁陕县四亩地寻访“红色交通站”及该县龙王镇拜访何振亚(陕南抗日第一军军长)家族后代,并到汉滨区、平利县等地去考察解放战争的“牛蹄岭战役”等战地遗址,到镇坪县与重庆市交界的鸡心岭去拍摄解放后的剿匪战斗遗址……在走访、座谈与观察、思考中,我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并真切感受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对于秦巴山区这种偏远、分散的,以纪念地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资源类型而言,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重在提高利用率。保护是手段,利用是目的;只有提高利用效益,才能实现保护价值。因此,目前确需解决的是“利用”的实效问题,即:如何让红色文化资源从“纪念地”进入人们的“心灵中”,并能进行灵魂交流、产生思想启悟。对此,本人在与众多一线工作者的探讨中,得出三种建议:
每年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前后,到各县区烈士陵园或红色纪念地去开展活动的单位、学校不少,但有儿个能收到实效呢?那种为形式而行动、为任务而活动的行为,往往收效甚微,有的还会给人们造成逆反心理或不良想法。本人曾在一处纪念地看到:来自外县的一个单位,开了几辆小轿车和一辆中巴车,带上单位干部职工及家屈四十余人,轰轰烈烈地来到纪念碑前,却只让三名新党员举行宣哲仪式,其余人在旁边拍照、赏景或吃东西、喝饮料,闹得不亦乐乎。仪式一毕,一齐吆喝到旁边的农家乐去打牌、喝酒。如此“利用”,会让“红色文化资源”起到怎样的教育功能呢?有个学校,将烈士陵园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那位从外地考到本县任教的“少先队辅导员”,根本不知陵园内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烈士墓区如何划分,每次活动都让学生在陵园内自由活动,偶尔讲点什么也张冠李戴或是生搬硬套地”上党课”,让小学生莫名其妙。更有不少单位只是走过场地去一去、看一看,要么无人讲,要么讲不好,让人在扫墓后扫兴而归,这类活动只是改变工作时间用途而带领人们作了郊游而已。
本人认为:要改变这种“形式主义”的纪念活动,需从启人心智的教育内容设计做起。
首先,对于秦巴山区众多虽属“文物保护单位”,却无保护设施、人员、措施的红色文化资源,要设置标识牌、记事碑和线路图,印制说明书和内容简介,方便人们参观了解,为“利用”者提供基本内容,让人知晓与记忆。
其次,党史、文物或宣传、文化单位要设计相关活动形式,供不同单位选择使用。
其三,围绕“教育”功能,由文明办牵头,组织、人事、工会、共青团、妇联会等组织参与,深度开发红色文化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精神价值、生动故事与励志作用,从而让干部群众及广大青少年想去、爱去和可学、乐学。
秦巴山区极其艰难的交通条件,导致红色文化资源分布于四方山野。加之缺乏重大战役和事件,难有代表性遗址向世人宣介。这些资源虽然数十年内被所在县区、乡镇、学校以不同方式作为思想教育的利用对象,但因条件简陋,方法单调,致使“利用”效果不佳。但从根本上讲,仍是宣讲手段落后。
据我调查,一般“景点”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其教育功能的转化利用方式主要为:
八十年代以前,形式多为讲述式:请老红军、老八路、老战士等亲历者讲故事;
九十年代左右,形式多为集会式:开会、宣行、唱红歌;
新世纪以来,形式多为灌输式:成年人由领导讲话号召大家受教育,少年儿童则由老师念文章倡导大家接受教育……
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式越来越远离了那些纪念地的故事内容,亦即当年的故事主人公与当下的接受教育者的距离越来越远。
于是有人在问:这样的学习活动,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在真人真事越来越远的今天,该怎样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传播红色故事?
面积宽广的陕南秦巴山区,不像革命圣地陕北那样具有成规模的红色纪念馆,也没有那种成气候的展览品和现代化传播手段供人使用。然而,这是一个地广、人多的革命老区,红色故事满山遍布,受教育对象比比皆是。为此,我们需要探讨的,不是如何克服困难,而是怎么做好。从实用性出发,拟采取的措施应有三种:
一是组织专门人员挖掘整理红色文化史料,并向社会广泛传播;
二是针对不同对象编写红色教材,有针对性地开展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等宣传活动;
三是把重视日常传播与到纪念地宣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活动形式与宣讲内容的完美结合。
红色文化资源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秦巴山区的不少革命文物及纪念地已被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的方法无非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目的无外乎让人牢记并弘扬红色精神。当前,面对秦巴山区红色资源的“保护现状”,我们的利用手段应从增强红色记忆出发,围绕扩大知晓率、传播率,而让更多的人在心灵深处烙下红色印记。这是一项内容、形式、效果相统一的系统工程,我们务必务扎实抓好。
从内容上讲,要从基础做起。目前已知的纪念地,多数只有寥寥百字简介,且记于县志或其他文史资料之中,缺乏生动活泼的故事。所以,需组织力蜇走进历史、走进民间搜集资料,尽最大可能加工、提供丰富的史料。
从形式上讲,要将一景一点的纪念地与历史背录结合起来,讲述革命史,形成红色文化的骨干内容,让人由此及彼,从足下出发,去认识民族、人类及中国、世界,在纵向上拓展。同时,要将红色文化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开展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在横向上深挖。秦巴山区有丰富的民歌、民曲、民舞和歌谣、故事、戏曲等艺术形式,如将红色故事进行艺术处理,则更易于让人接受。
由此可见,弘扬红色文化,是一项育人工程—一教育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不忘历史、铭记先烈、爱党爱国、振兴中华。因此,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形式,帮助人们增强记忆,进而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效果。针对秦巴山区的特殊性,建议采用下列形式:
一是开展群众性演唱活动。通过创编戏剧、曲艺、歌舞等形式,利用专业团体、业余班社和群众性活动进行文艺性教育活动,形成广为传唱的社会氛围;
二是开展媒体互动活动。发动当地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传媒,开展有奖征文、理论研讨、系列故事等活动;亦可进行文化采风、系列报道等形式讲传统、看变化、学英雄、展未来,让干部群众从中广受教育;
三是引进电影、电视剧及旅游纪念品、邮票、画册、书籍、美术、书法、摄影等现代艺术手段,进行对外宣传,从而打造红色文化,扩大红色记忆,让久藏深山的红色故事走出去,与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融为一体,互为传播,扩大效应,进而激励当地人民爱家乡、爱祖国和建设家园、振兴中华的激情。
总之,秦巴山区的条件制约只是影响传播的特性,不是阻碍工作的困难。只要面对实际想办法,立足宣教找措施,就一定能搞好此项工作。而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利用现有红色文化资源,唤起人们的热切关注,增强人们的红色记忆。只要大家耳闻目睹,且能记住,就能搞好宣传、接受教育,进而促进传播,使红色文化的保护、利用在广大千部群众的心灵深处生出感情,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中提升价值,在引领地方文化前进方向上发挥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