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文联 李泉森
中国的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政权建立的基础,产生于创建红色政权的思想理论之中,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期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建立,成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了鲁迅艺术学院。普迅艺术学院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的播种机,红色文化吹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号角。为红色文化领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先锋。红色文化奠定了当时中国的文化思想基础,形成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共产党和军队立党为公,大公无私,艰苦朴素,深入群众,热爱劳动等主流意识;在革命队伍中形成了官兵一致、上下级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集体协作意识;形成了爱憎分明的阶级意识,形成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坏群众庄稼,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意识。近代的红色文化在广大的根据地和解放区成为统领党政军民政治、思想的旗帜,成为当时的沦陷区、国统区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学生抛头颅、洒热血而追求的信仰。红色文化孕育和缔造了新中国。
建国初,红色文化一直活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中,红色文化曾造就和影响了新中国的儿代人,在这几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中,红色文化仍然是他们做人、生活、工作和核心价值观。
建国后,红色文化曾作为新中国大中小学的教材主要内容渗透千文化领域和上层建筑领域。红色文化根植于社会服务的各个层面,作为新一代思想的凝聚力和社会感召力,引导中国的各行各业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之中。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文化领域的全面开放,中国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物质生活的加快发展,对于己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给予了一定的冲击力,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认知观,红色文化作为中国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内容和核心价值也在一定意义上随着历史岁月的远去和社会生活环境、群体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淡化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意识流,它蓬勃的活力和鲜明的感召力已不在是那么耀眼,它作为一种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历史文化一道成为现实文化生活的一页菜单。然而,它在校园文化中仍是一道舰丽的风泉。
红色文化对于新中国青年少年的健康成长应该是一种具有引导力的主流文化。青少年在成长、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行为、健康自己的生活是必须的,用它来作为认识世界的道德基础是必要的。
在阐明红色文化资源必须进校园以前请先看一下我在学校工作期间组织中学生几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数据对比和回校后召开主题班会的情景再现:
活动一:
活动目的:l、通过清明节给英烈(一九五五年曾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的何振亚将军)扫墓,向学生讲解他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了解汉阴的历史;了解汉阴是革命老区;汉阴人民曾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斗争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互爱”精神;2、巩固历史课教程,讲解何振亚将军带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在接受延安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参加的几次重大战役和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军事事件的经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3、通过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历史资料,写一篇作文,内容不限,优秀作文在学校文化墙展出。
活动二:
活动目的:l、通过给毕业于本校的“英雄少年”陈余祥扫墓,搜集整理“陈余祥”在我校生活的生活片料,开展“踏着烈士的足迹”主题班会活动;2、了解陈余祥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开展向社会献爱心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慰逝去的英灵;3、召开主题班会,以“自有后来人”为题,在班级演讲,学校领导将亲临指导。(当时我是校长)
活动三:
活动目的:1、通过对汉阴新城区,新农村和工业园区参观、调研,了解改革开放后,汉阴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2、通过自己的感受和经历,通过上网查阅的资料,写一篇作文,或写一篇参观心得体会;3、做一次社会调查,写一篇《我和xx比童年》的文章。
活动结束后,三项活动的收效对比非常明显。参加活动一的班级活动目的看似抽象,但收效最高,参加活动一的班级,一百多名同学都在规定的作文课上全部完成了作文,学生们认为要写的东西很多,作文也好写,还有些学生把从民间找到的一些何振亚将军在汉阴的生活经历写进作文里,为我们今天搜集和挖掘《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史料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线索,还把他们找到的有关何振亚将军和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民间故事讲给同学听,后来,在反馈回来的信息统计中,我们的活动受到了学生家长的肯定,认为很有必要,学生从思想上对爱家乡的行为变得自觉。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学习汉阴的历史,激情很高,再后来,清明节他们自发的到烈士墓、到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纪念塔去扫墓、献花、诗朗诵等。
活动二的效果也非常明显,活动结束后不久,我校收到了汉阴县龙墒小学校长的一封感谢信,信中称,太平中学的儿名女生利用周日,把自己的图书和旧衣服,以及买到的作业本、铅笔、方便面等东西,送到了龙娅小学,请校方转交贫困生,这件事在《安康日报》登出后,我们才经班主任查出这儿名助人为乐,且不留姓名的学生。太平村敬老院给学校送来了感谢信,特意表扬我校xx班的几个学生,他们自觉地去给敬老院的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推头发,我们询问,大家都不肯说,我故意在课堂上把太平敬老院的院长姓名陈珍说成陈玲,于是,一位男生站起来替我纠正:“老师,您说错了,太平敬老院的院长叫陈珍”。我笑着说:我说错的目的是为了找出几名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学生,李扬,向同学们“坦白”你们组织几名同学做的好事。这些举动在汉阴县太平初中成为美谈,写进校史,也传至今日,活动小组的同学一批批的毕业了,另一批又组织起来了,形成了一个接力的链条。但,社会调查发现,家长对这项活动的支持率不是百分百,学生的作文写的不如活动一好。
活动三也有收效,最大的收效就是学生们在营养餐中不丢弃食物了,因他们们和x x比童年在内心有展撼,行为有收敛,但持续时间很短。另一个方面就是学生的作文除开《和x x比章年》内容充实外,其余同学的作文空话多,抒发不出感想。
通过活动对比,我认为,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引力资源,它不只是在校园能产生学生极强烈的感情共鸣,更重要的是,它是离我们生活最近,又反映中国历史上最短,而又最耀眼的一段历史,它不但改变了中国所有人的命运,而且还规范和凝聚了民族的道德和文化,这种健康、向上的文化首先是一种引力,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公众生活所应倡导的引力,更是我们今天《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文化,它的生命也涵盖了那个历史阶段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范畴,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和当时民众的生存意识完美地结合,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制定了生活和革命的目标,而我们今天的奋斗目标终极方向正是那个历史阶段最高纲领的传承,因此,是我们今天的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历史的承接,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扬和光大。
第三,红色文化资源进校园的社会活动效果非常明显,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非常明确,帮助学生的学习和思想进步非常明确,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阐明红色文化进校园的必然性也应先说明我做过的几项社会调查:
调查一:
调查对象:太平中学图书室
调查内容:学生各类书籍的借阅数据类此
借阅时间:一九九九年九月至二0一0年九月
借阅图书人次:7246342
其中借阅中国近代历史、政治、军事类书籍的学生人次达2826543人次,其中关于战争类书籍,如:《烈火金刚》《林海雪源》《红岩》等书,巳换了几批,这些书的阅读噩在校园仅次于科幻类书籍。
调查二:
惘查对象:汉阴县城关一小
调查内容:二0一二年六月一日,共青团汉阴县委为汉阴中小学赠书《光辉的历程》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简史画册,汉阴县城关一小共收到画册600本,目前,校园图书馆这本仅31页的连环画被借一空。
悯查三:
涸查对象:“少年英雄”烈士陈余祥
凋查内容:陈余祥生前最喜欢读的书
在调查和整理烈士的遗物中发现,一、他的作文和日记中对革命英烈和武侠小说感兴趣;二、他生前购买的图书和在太平中学图书室借读的图书中,绝大部分属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图书;第三、他生前的愿望就是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报效祖国。
调查四:
调查对象:中小学生
调查内容: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调查结果:小学低年级学生:动画片、科幻、少儿节目栏、动物世界片
小学高年级学生:科幻片、中国近代战争片、动物世界片、人与自然片
初中:科幻片、生活片、红色文化片、武打片
以上的调查,我只想说明红色文化资源进校园是当代文化教育的必然
第一、红色文化资源既是文化资源也是历史资源,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屈辱和进发的历史,民族精神在这段历史中展现出了她最完美的灵魂,民族英雄在道义、信仰、追求、价值上的取舍选取了中华民族最忠烈、最悲壮、最伟大、最朴实的精髓,形成了“民族魂”。尽管现在人们的认知观和价值观在新时期有了许多的转变(或改变),但中国人的骨气和义节还在传统的文化中,我们的教育目标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内容有所丰富,但它仍是我们的校园文化丰富的内容之一。
第二、校园文化随着时代文化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从教材内容的篇目中淡出了很大一部分,这并不说明红色文化被教学对象接受上有所丢失,更重要的是教材把红色文化作为时代先进文化最有力的填充,也是青少年最乐为接受的思想文化教学内容之一。
第三、红色文化资源进校园是中国革命理想的承接,是中国民族传统美德的承接,他不光是历史,更是我们今天必须发扬光大的人伦道德链条上重要的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思想光芒和道德、伦理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激情、向上、健康的历史文化资源。
第四、红色文化资源进校园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教学思想健康,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单一。学生通过榜样的感召力就能达到社会效果和教学效果。
第五、红色文化资源所包含的精神思想和红色政权的价值观,在目前经济制度改革、社会分配制度变革的历史大潮中,它能指导和倾向新一代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的取舍,对千诚信、爱国、敬业、忠勇等民族和社会的主流意识的继承和发扬,发挥着巨大的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仍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召力和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