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澄城县委党史研究室 常龙
澄城地处秦晋豫“金三角”地带,北靠黄龙山,南临关中平原,是黄河流域上的古老县份。境内沟壑纵横,地貌复杂,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忠直愍厚的澄城人民,始终具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革命传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古徵大地星火撩原,革命热潮风起云涌,在澄城这块坚忍、厚重的土地上,谱写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游,默默地诉说着英雄澄城儿女的奋争足迹。
澄城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既有辛亥革命代表人物耿直将军的活动情况及陵园,又有大革命时期陕西最早的共青团组织的活动遗址,还有配合渭华起义的澄城农民起义,特别是作为全国唯一响应“西安事变”的县份,遗址崖畔寨大有潜力可挖;西北野战军的重要活动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澄城红色文化资源不但数最丰富,并且贯穿各个历史时期,是澄城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历史见证。但随着年代日渐久远、历史的亲历者相继离世,并且由于认识不足、现实条件限制以及资金投入匮乏等各方面原因,革命遗址普遍存在管理不善、保护利用不足等问题。使得那段历史在青年一代印象中逐渐淡漠。因此,笔者认为,挖掘和提炼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价值迫在眉睫。总的来说,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价值
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公正的社会秩序的过程,就是一部宏伟的巨著,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需要我们去挖掘、去领会。所以对于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挖掘、保护工作是我们了解历史、解读历史、应用历史的必要途径。
2.价值观引导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天然地包涵科学的价值观,对引导整个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保证整个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国市场化的进程中,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愈见匮乏,再加上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的发达,信息洪流轮番冲击,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产生偏离。这种偏离不但会对个人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会使社会发展速度减缓甚至停滞不前。而红色文化资源则是扭转颓废趋向,对人们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的有效载体。如张鼎安三兄弟家境富裕,但他们放眼于澄城以外的世界,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为了心中不熄的理想之火,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直至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通过他们的革命历程,人们可以感觉到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因为这些革命者参加革命并为之献身没有抱有任何的功利目的,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纯粹的精神是弥足珍贵的,也是值得所有人敬仰并学习的。由此可以看出,红色文化资源所特有的美感教育和人格培养功能,是其他教育资源所不具有的。
3.经济价值
作为一个产业,便无可厚非地贴上经济的标签,文化产业也如此,红色文化资源也不例外。我县的红色文化资源种类丰富,时间跨度大,既有历史文化,也有革命精神文化,还有生态文化,军事文化等等,既满足了人们的爱好和不同层次的需求。也是地方财政创收的有效手段,弘扬红色文化,发展旅游经济,大打文化牌,既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能达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双赢。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各个部门开发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使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澄城的名片,增加澄城软实力,最终发挥较其经济价值和效益。
澄城红色文化资源数量丰富,跨越清末、辛亥革命、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这些文化遗产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记忆和烙印,见证了我县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历史变迁,是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显得愈加稀缺,具有重要的品牌价值。笔者经过认真思考,提出儿条保护和开发的思路供执政者参考:
1.分散保护,连点成线
从县北黄龙山南麓的冯原镇、王庄镇、赵庄镇,到县中的城关镇,再到县南的交道镇、韦庄镇、寺前镇,分散着二十多处红色文化遗址,对于这些物化的红色文化资源,我们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依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尽最在旧址上恢复其原貌,然后通过便捷的交通线路对各个红色遗址进行串连,形成一条特别的红色文化旅游之路,从而达到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充分利用的目的。
2.集中保护,浓缩精华
针对红色遗址分布散乱、缺乏规律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迁至一处,易地保护,集中管理,形成旅游资源的优化集聚,与白水仓颉庙、蒲城桥陵、合阳处女泉、韩城司马祠形成一个富有竞争力的旅游网络,这一方面适应了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同时也简化了遗址保护的程序。
3.重点保护,有的放矢
在我县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中,有数个应该进行重点保护。例如澄合战役主战场—壶梯山,武装响应“西安事变”旧址—崖畔寨,西野前委第三次扩大会议旧址,彭德怀、习仲勋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居住地一赵庄镇雷家庄雷发堂家,第一届县委成立地—王庄镇孙苟娃老宅子,陆军中将耿直陵囥。这些遗址和资源,在澄城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承载着党和人民对新中国的殷切期盼和奋勇斗争。是澄城最为闪亮的一张名片。在此仅举一例—对壶梯山的保护开发。壶梯山,地处澄黄交界处,省201线东侧。它集生态美呆(壶山翠柏)、红色文化(壶山战役)、军事文化(壶山驻军)、道教文化(壶山道观)于一身,加之交通便利,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前景极为广阔。如围绕生态旅游,林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造林力度,力争2—3年时间完成翠柏覆盖率90?以上。使山体成为一个天然氧吧,可以作为生态旅游基地,同时可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将其作为拓展训练基地;围绕红色文化旅游,可在山上布列展厅,进行专项介绍。围绕军事文化,可与当地驻军、学校联系,开设“少年军校”“军训”“打靶”等项目;围绕道教文化,可在山上重修道观,弘扬道法。与临潼明圣宫进行必要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其更加迅速地发展。交通部门也要对整座山体的道路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以便捷的交通服务于旅游开发。并且着手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配套设施,如宾馆、购物场所等,一方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增加就业人口。
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最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是党芷壮成长的历史见证。也是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鼓足干劲建设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项系统、严肃、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作为占有大盘历史资料和宝贵经验的党史研究部门,对于开展这项保护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支撑,而绝不仅仅是盖楼修路那么简单划一。所以作为专门研究党史的职能部门,决不能将自已肩上的担子扔给别人挑。新的历史时期,要使更多的人了解党、热爱党,就不能埋首故纸堆,两耳不闻窗外事。要走出书斋,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弘扬党的宝贵精神。这也是党史研究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澄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必须同保护、发展传统文化资源、农业观光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以利于以“全县一盘棋”的思想,通盘考虑整个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县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