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原县委党史研究室 孙朝辉
党史文化,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产物。
从1925年中共党、团组织在三原建立到1949年迎来全县解放,历经了24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三原是陕西建立党、团组织最早的县份之一。建党初期,陕西党组织创始人魏野畴、王尚德、李子洲多次来三原指导建党及其他工作;三原早期中共党员李子健、张仲实、张性初、郝梦九、赵葆华、赵宗润、庞诚斋、亢心栽、王之鼎、史可轩等创办进步刊物,举办平民学校、暑期学校,广泛传播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围攻西安、三原的斗争,支持国民军联军开展活动,开创了陕西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1927年,中共陕西省委贯彻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提出了“党到农村去”“党到军队中去”的口号,三原党组织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旗帜,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开展了英勇悲壮的革命斗争。1928年以后,三原党组织领导了多次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先后领导创建了武字区游击队、渭北灾民自救军、渭北游击队、红26军第4团、渭北游击总队第一支队、渭北游击总队第四支队、三原县大队等武装力蜇,建立了中共西北第一块根据地一渭北革命根据地。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三原武字区、心字区为核心的渭北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在中国共产党陕西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地坚持红色割据两年多时间,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教育和发动了群众,培养锻炼了党、政、军等各方面的干部,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及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三原组织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加大了对杨虎城、赵寿山、孙蔚如等国民党爱国将领的统战工作,全力推动西北军、东北军同红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三原城乡出现如火如荼的抗日宣传热潮,与国民党三原当局破坏抗战的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三原组织由边区到国统区逐步恢复党的组织,组建革命武装,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抗击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策应了国民党地方武装起义,支援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在三原的统治,革命先烈和全体解放三原的参战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三原全境解放。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原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三原涌现出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争相参加人民军队的动人场景,革命群众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民军队送情报、送公粮、抬担架、养伤员的英勇壮举。三原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仅《三原县革命烈士英名录》记载的革命烈士就有285名,还有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为革命献身。黄子文、史可轩、张仲超、张仲苍、王叔振、张汉民、金理科、孙平章、马先民、宋思斌、马志舟、徐九龄、李作良、张喜才等革命烈士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三原曾出现过“父子国疡”的张家父子、“一门忠烈”的黄氏兄弟。培养出了威捉敌胆的民族英雄、抗日名将包森、笑傲上海滩的民国奇人徐朗西。三原留下过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叶剑英、博古、李先念、习仲勋、汪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的足迹。革命老区—一三原县,是革命者用鲜血染红的土地,沉积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革命前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情怀,不畏强敌、意志坚定、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貌视困难、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构成了三原红色文化最本质的要素,这是我们后来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文化,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弘扬和继承红色文化,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是一项政治工程、文化工程,也是一项经济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
1.传承和弘扬党史文化,有利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弘扬和继承红色文化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历史和现实的借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全县青少年的爱国情感。有利于保护和利用三原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带动三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赋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传承和弘扬党史文化,有利于三原文化大县建设
红色文化现如今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红色文化吸收了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优秀成果,融合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华。红色文化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吸收着中外文化优秀思想的营养雨露,必然会结出最美最甜的文化果实,它也是三原文化大县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为三原文化大县建设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3.传承和弘扬党史文化,有利于推动三原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
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前提和基础;发展红色旅游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工作,是巩固执政基础、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红色旅游有助千人们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感知三原革命先烈勇于牺牲、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品质,从而强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人民和历史的必然选择的理解,更加自觉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通过红色旅游,人们会被三原先烈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所感染,从而激发爱国热忱,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献身民族伟业的责任感。近儿年,革命圣地逐渐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据权威部门预测,红色旅游接待人次、收入还将逐年增长,红色旅游市场前景会更加广阔。大力开发三原红色旅游产业,必将带来三原旅游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1.三原党史文化资源现状
2010年6月,在全国革命遗址普查中,三原县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根据《中共三原简史》《兰原县志》等史志,通过内查外调,对革命遗址进行一一核查,确定了25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革命遗址遗迹,所查革命遗址,处处有迹可寻,有案可稽,具有较高的革命历史教育价值和观瞻价值。这些都是三原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具体分类如下:
(1)机构遗址:全县共有各种机构遗址12处。党团组织创建时期3处,即省立三原第三师范党团组织活动遗址、省立第三职业学校党组织活动遗址、渭北中学党团组织活动遗址;大革命时期3处,即西关农民协会遗址、武字区农民协会遗址、三原县农民协会遗址;土地革命时期2处,即渭北革命委员会遗址、中共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四团成立纪念地遗址;抗日战争时期3处,即八路军三原联络站遗址、八路军界河交通联络站旧址、八路军赵家河交通联络站遗址。
(2)战斗遗址:全县共有战斗遗址4处。土地革命时期3处,即三原“交农”与武装围城遗址、老户沟战斗遗址、辅辗把战斗遗址;解放战争时期1处,即陵前起义遗址。
(3)革命先烈故居遗址:全县共有革命先烈故居4处。即史可轩烈士故居、孙平章烈士故居、唐玉怀故居、黄子祥故居。
(4)革命烈士陵墓:全县共有革命烈士陵墓5处。即西郊烈士陵园、史可轩烈士墓、黄子文烈士墓、张牛娃烈士墓、渭北革命烈士纪念碑。
2.存在的问题
三原是全省党团组织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渭北革命根据地又是西北地区我党建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由千受特殊历史时期斗争形势需要,大部分遗址多分布在北部原区、山区地带,遗址形成时间较早,受当地农业生产生活影响,破坏比较严重,加之交通不便,给保护、维修和参观游览带来一定困难。目前,三原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还不尽如人意,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1)革命遗址保护有待加强
由于缺乏科学有效地保护利用规划,大部分革命遗址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目前尚未制定全县红色遗址保护及红色旅游开发规划和相关保护措施、政策。加之“文革”等非常时期的破坏,一些重要的革命遗址损毁严重,许多陈列物品或巳损坏,或散落民间不知去向,例如部分烈士墓在文革中被平,北京“三·一八”惨案烈士之一张仲超的幕碑不知所踪、墓址不清;有些遗址虽然尚有部分原建筑,但因年久失修,已面目全非;有些遗址大部分原建筑已不复存在,仅存原墙基或断壁残垣,例如,武字区农民协会遗址、陵前起义遗址、三原县农民协会遗址等,只有当年老照片为证;有些甚至已转作它用,例如,八路军三原联络站遗址,全无遗址可言。如不及时进行修复完善,加以正规保护,无论是纪念意义和教育作用都将无从发挥,将给兰原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2)革命遗址管理有待规范
三原革命遗址管理单位较为复杂,缺乏统一规范管理。革命遗址有的划归民政部门管理,如渭北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碑、西郊烈士陵园等;有的划归文物旅游部门管理,如于右任纪念馆、于右任故居、杨虎城花园、史可轩烈士墓等;有的划归教育部门管理,如省立兰原第三师范党团组织活动遗址、省立第三职业学校党组织活动遗址、西关农民协会遗址、民治中学旧址等;有的归当地乡镇管理;有的归当地村委会管理;还有相当部分归个人管理;甚至有些遗址处于无人管理状态。除少部分遗址被列为爱国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每逢清明节或重大革命纪念日、烈士祭日有拜谒活动外,大部分遗址还没有挂牌保护管理。
(3)革命遗址的利用亟待开发
由于缺乏长期建设性规划和广泛的宣传,导致这些革命遗址的保护修缮工作始终处于个别部门积极呼吁,相关部门无动于衷;上级也没有拨付的专项资金,从而普遍陷入有心无力的困境当中。应该说,以上这些都是造成三原革命遗址现状堪忧的根本原因,亟待解决。
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而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工作刻不容缓。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旅游要素配套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品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线路衔接与整合,形成一批精品线路,深入开发红色旅游、历史人文游、自然生态游、乡村民俗游、体育运动游等丰富多彩的特色和复合型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加强重要革命文物、历史文献等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创新运行机制,培养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研发基地,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支撑。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弘扬革命精神,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还是打造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更是县委、县政府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功能,多做协调、沟通和指导工作。发展红色旅游,规划要先行,切不可无序开发、盲目建设,甚至乱搭滥建。首先要建立红色旅游工作协调机制,由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统筹保障,对全县革命文物、遗址、纪念地、名人故居、文献、建筑妥善保护,避免对红色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再破坏。二要成立由宜传、党史、旅游、财政、交通、民政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全县红色旅游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筛选储备好红色旅游重点项目,争取中央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三是政府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如加大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引导国家政策性银行对红色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国债资金对红色旅游发展项目的专项支持等,积极为加速开发和建设红色旅游服务。在国家资金拉动下,按照产业化和市场化机制运作,坚待“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吸引民营资本参与红色旅游开发,着力打造有品位、高质拭的三原红色旅游品牌。
2.抢救党史资源,实现产业对接
区别革命遗址的不同情况,针对性地采取保护利用措施。对具有保护价值的革命遗址抓紧挂牌,修扛或立碑加以保护;对于原建筑尚存且有较大教育影响力的革命遗址,要优先进行修缮,加强空间布局规划,尽橄恢复原貌,尽快收集、抢救内部陈列物品,并建立定期保养制度;着眼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有条件的可建立党史教育场馆,逐步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原建筑物已不存在的革命遗址,短期内可依托附近学校、村庄,利用学校队室、德育室,村委会的文化大院等举办图片展览,进行党史宣传教育,待资金筹集到位,再行原貌恢复乃至开发利用等工作。
从长远来看,对包括革命遗址在内的各类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都必须依靠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两条腿”走路。各级政府一要加强外在形式上的保护,可考虑在各革命遗址所在地普遍设立醒目标志碑,将遗址名称、产生或发生的时间、历史由来简介以及负责保护的单位名称、保护时间都镌刻上面,既有效制止人为损坏行为,又方便后人及游客凭吊瞻仰;二要出台专门文件,强化管理手段,保降管理资金,用尽址短的时间对革命遗址集中进行维修和保护。三要借助法律手段,尽快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法律规章,对各种损坏行为做出惩处规定,并公布于众,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和自律性。
3.整合旅游资源,突出开发重点
开发红色旅游,不仅将为三原整个旅游业发展添色增彩,而且无疑会开辟一个宣传三原、展示三原、扩大三原影响力的單要窗口。调查中发现,被省、市、县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的馆所,每年都要接待不少慕名瞻仰的游客,有党员千部接受党性教育的,有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大家都希望在这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因此,我们认为,三原红色资源具有开发的空间,发展红色旅游大有可为。基千此,我建议:l、在开发旅游线路和项目建设上,体现“三个注重”,即注重红色旅游开发与其它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注重把红色旅游同三原历史文化、乡村民俗风情、书法绘画、绿色生态相结合,注重将瞻仰教育与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相结合,做到统筹规划,综合开发,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针对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景点相对集中的实际,我们可以推出“革命老区红色一日游”线路;县城革命遗址相对集中,我们结合其它重要景点推广“三原县城一日游”等,拓宽兰原旅游领域,壮大旅游产业。2、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抢占红色旅游制高点。建立三原与其相邻的照金、马栏、富平、淳化等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资源合作区,增强红色旅游竞争力。与延安、榆林、铜川、庆阳等陕甘宁边区所辖区域,形成一个较大规模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旅游景区。依托在建中的三原《和平·归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项目、《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项目,可考虑以渭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修建一个大型文化广场,包括纪念馆、三原革命烈士塑像群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重要景观。3、充分挖掘三原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资源,整合三原旅游资源。把以三原城隍庙、宏道、学古、正谊三大书院、新老龙桥、文峰木塔、周家大院等古建艺术系列;以于右任故居、于右任纪念馆、唐卫公李靖故居等为代表三原先贤纪念馆系列;以唐高祖李渊献陵、唐太祖李虎永康陵、唐敬宗李湛庄陵、唐武宗李炎端陵等唐代帝王陵园风景线系列,与红色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充分发挥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项目的叠加优势,实现有机结合,实行资源共享、线路对接、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效益共赢、共谋发展。4、与三原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相结合。三原具有两千多年的饮食文化发展历史,形成了系统的系列地域饮食文化。充分挖掘三原民间美食资源,做大做强三原美食产业。游在三原,会将游客融入到一个美食世界、一个文化家园。吃在三原,会使游客享受人间美味,乐不思归。5、在完成各种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完善红色旅游的配套设施,开发旅游产品。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要搞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建设高速公路网络的基础上,突出改善景区公路和游客步道设施,提高景区的可进人性与参观游览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应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安排与红色旅游城市和景区相协调的住宿和饮食设施。
4.强化舆论宣传加大旅游推介
资源的优势不等于市场的优势,旅游市场不同于一般消费产品市场,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红色旅游市场更是如此。因而,要把市场营销作为开展三原红色旅游的重头戏来唱。首先,要全方位对三原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挖掘、整理、提炼、整合,展现独特的三原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魅力,大力提升三原红色旅游文化品位,克服过去开展红色旅游就是观看展览、凭吊先烈等简单作法,而应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精心包装,精心策划,提升三原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参观游览。其次,广泛开展舆论宣传,通过印制宣传手册和光盘,组织开展集中宜传推介活动等形式,让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打造红色旅游品牌;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和投人红色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大力促进三原红色旅游的开发建设。
总之,“十二五”期间,是发展三原红色旅游的大好时机,只有抢抓国家陕甘宁老区振兴计划新机遇,乘势而上,三原红色旅游必定在全国红色旅游录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