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县文物旅游局 张世昌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包括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标志物等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红色旅游开发的重点。
由于历史的原因,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省区交界地带,区位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这些地区的共性。大多数位于山区和丘陵,大多交通不便,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老区生态环境优越,传统民俗文化得到较好的保存,再加上相当一部分红色旅游目的地或红色景区(点)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可以相得益彰。
1.红色旅游发展概况
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业绩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各界旅游者开展缅怀先烈、学习革命精神、参观旅游圣地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红色旅游起源于六七十年代瞻仰革命圣地的热潮,但当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1998年江西省率先提出了响亮的红色旅游促销口号“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推动红色旅游真正走向市场。2000年以后,全国各主要红色旅游目的地旅游人数已经超过1亿人次。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2004年全国20个红色旅游景区旅游总收入达到202573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26%。2004年河北西柏坡旅游区接待旅游者46万人次,同比增长27.78%, 年旅游总收入4140万元,同比增长130% ;江西井冈山和瑞金市分别接待旅游者163万人次和5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4.71%和20%,年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83600万元和156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6.67%和33.33%。
2.淳化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分布
由于历史的原因,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省区交界地带,区位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这些地区的共性。大多数位于山区和丘陵,大多交通不便,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老区生态环境优越,传统民俗文化得到较好的保存,再加上相当一部分红色旅游目的地或红色景区(点)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可以相得益彰。
淳化县旅游业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应该看到,淳化县红色旅游还处在一个总擞不大、质最不高的发展水平。
1.红色旅游认识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够有力
淳化县旅游经过这儿年的开发,目前景点单一的状况仍未完全改观,与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现代都市人的旅游需求不相称。其根本原因是认识的问题,表现为个别乡镇和部门、部分领导和群众缺乏现代旅游开发理念,对红色旅游产业的地位、革命老区历史价值认识不足,受资金缺乏、景点不特等“条件决定论”的影响,对红色旅游产业开发的信心不足;旅游协作意识和可待续发展意识不够强,对红色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的运作方式还没有做到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推进红色旅游开发工作的落实措施还不够到位。致使淳化县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变成经济优势,旅游业的先导和带动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齐抓共管红色旅游产业的整体合力尚未有效发挥。
2.红色旅游产品不精,景区功能不全,规模小
一是红色旅游景点开发相对滞后。现巳开发形成的景点,结构相对单一、特色不浓、看点不多。二是旅游要索不够配套。景区景点综合服务设施不到位,红色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人文资源挖掘不够,休闲产品和休闲产业发展不快,可参与性、可体验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爷台山红色战地主题公园和桃渠原邓小平*习仲勋革命旧居开发建设进展缓慢,仍为自由开放式景区。由千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不够,整体上存在若分散、品位不高、基础设施简陋和社会文化背景薄弱等问题。三是旅游客源市场覆盖面小,客源结构不优。旅游对外知名度和公众认知度不高,旅游客源主要在本地、咸阳和西安,市场半经较小。在游客当中,大众游客多,高端游客少;一日游多,过夜游少;散客多,团队少,整体消费水平不高。
3.红色旅游资金投入不足
淳化县红色旅游开发投资基本以政府为主导,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力度不够大,渠道相对狭窄。加之旅游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周期长和投资风险大等特点,导致红色旅游景点建设资金筹措和融资难。由千县上财政困难,对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前期工作应支付的资金难以筹措,对开发红色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蜇资金无力承担。为此,政府通过多元化投入,包括把各方面的政策性投入通过项目捆绑起来,集中用于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仍显得非常有限。
4.红色旅游宜传造势不大
第一全县红色旅游宜传投入不够,宜传造势缺乏整体性,力鼓分散、主题不明、宣传效果不佳。第二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不够,缺乏统一的宣传造势方案,宣传处于阵发性、随意性,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如:云南就将其旅游宣传造势浓缩成七彩云南,张家界则将湘西凤凰进行整体打包宣传。第三宜传强度弱,手段相对单一,尤其没有大的旅游宣传造势活动,难以产生轰动性效应。此外,现阶段人才使用机制不活,吸引淄红色旅游、会管理的人才来淳化投资创业力度不大,淳化县红色旅游产业人力资源严重缺乏,旅游管理人员队伍奇缺,现有专业旅游人才不稳定,导游队伍整体水平低,知识面窄,不能满足游客心理需求,制约了红色旅游服务品牌和经营管理水平,也影响着淳化县红色旅游形象的宣传。
革命老区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良好条件,也有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可采取如下策略:
1.多种渠道筹资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老区基础设施落后,各景区之间道路级别低,给旅游带来诸多不便;接待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显然不能满足游客需要。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弱,需要多种渠道张罗资金。一方面,老区需要力争国家在规划、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扶持。通过精心包装一批红色旅游建设项目,争取纳进国家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获得红色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所需资金比较大,老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市场手段,通过招商引资,从各种资本市场上获得所需资金,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红色旅游投资新格式。
2.加大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高速路上设置广告牌、在中央、省、市等新闻媒体上报道、以电视文艺演出、建立并完善红色旅游网站等形式,积极做好宜传工作,增加红色旅游的知名度。
3.深挖红色资源的内涵,科学凝炼和升华红色革命精神
红色旅游之所以唱响市场,首先是因为它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和巨大的历史价值,它通过旅游的形式向人们再现了上世纪那场伟大革命的光辉历程,让人们在潜心漫步之中了解过去的人和事,陶冶情操,积累智慧。正是红色旅游的历史属性,构成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事业的牢固基础。红色旅游不仅仅是革命先辈们留下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在旅游中获得他们为我们留下的大量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需要我们沿着革命的历史去挖掘、去领悟。我们可以把那些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催人奋进的崇高精神经过各种现代的表现手法处理,人性化的演绎出来,形成众多的红色旅游景致,然后按市场的要求组合成色彩纷呈的红色旅游产品,这些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势必会引起广大青少年的普遍关注和喜爱。
4.增加红色旅游项目设计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传统的那种将党史教育脸谱化展示方式,已不太适合新一代年轻人的口味,对战争年代缺乏感性认识的年轻人,感兴趣的是具有故事性、趣味性、人性化可参与的东西。在开发红色旅游过程中,可以根据事实尽盘恢复当时的陈列背景,增加游客”参与性”的游览项目。如恢复当时设立在主峰、老庄子等地的主稠堡、独立屋与战壕等战时工事,让游客到爷台山体会当年共产党地方武装与国民党胡宗南的正规部队是如何进行艰辛的战斗,可开展野战模拟游戏,让游客置身其中亲身体验等等,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红色旅游发展,有效扩大客源市场。
5.发展红色旅游要因地制宜,立体开发,形成栓加吸引力和整体优势,扩大产业规模
把红色旅游与淳化县绿色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观光衣业旅游、乡村农家乐旅游等相结合,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又可以提高旅游业的整体规模与效益。同时,还要把旅游市场与交通运输市场、文化产品市场、餐饮服务市场结合起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淳化县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6.加强地区合作,注重整体规划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跨地域性决定了发展红色旅游不能关起门来单独发展,而应该走区域合作和区域整合之路。淳化县可以同兄弟县,像泾阳、旬邑、三原等在规划与开发上相结合,制定共同发展红色旅游的《发展文本》。倡导大家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谋。谋划将周边各县区连接成一条红色旅游长线,在不同市场、不同地区进行联合宣传促销,全力提升红色旅游在全国的影响。
7.加强旅游治理职员和从业职员的培训
老区的教育水平比较落后,旅游人才匮乏是较为普遍的题目。例如,陕西省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的大多数县(市)(包括延安)有各类旅游从业职员约2000多人,但从业职员总体学历水平、文化索质和业务索质偏低,具有中专以上学历者仅占20% ,受过正规旅游业务培训的职员比例不到10% ,尤其是导游及治理职员紧缺。老区红色旅游应尽快解决配备和增加高素质研究和讲解职员的题目,可推出红色旅游景点导游培训专题讲座,在老区组织一些当地的离退休干部和老红军作为导游或讲解员,以提升红色旅游的效果。同时,对从事旅游服务业确当地居民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升红色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余青。红色旅游开发治理与营销[M].中国建筑产业出版社,2006.
[2]唐秀丽,邱扶东。论旅游业在解决“三农”题目中的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