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王晓军 周国建 水娇娇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洞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1]文化产业遂成为当今文化发展新趋势。党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地位,其它文化无法比拟。如何将党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值得我们思考。笔者结合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情况,简单谈谈个人看法。
旬邑,古称商,夏末公刘在此立国,秦封邑,汉置县,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位于咸阳市北部,外接耀州、彬县、淳化、正宁,辖11个镇、3个社区、1个园区、187个行政村,总人口29.1万,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293公顷。[2]
旬邑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大革命时期,这里就建立了中共组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爆发过声娱渭北、影响全国的旬邑农民起义。治下马栏镇,距县城53公里,处陕甘宁边区南端,地形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森林茂密,地势险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是国共两党两军交锋重地,作为边区重镇功绩卓著。
马栏革命根据地曾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马栏时称“小关中”,是关中分区的“心腹”。虽然马栏面积不及“大关中”的八百里秦川,但其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明显。马栏位于陕甘宁边区南端,东临咸(阳)榆(林)公路,西接西(安)兰(州)公路,距省府西安仅一百余华里。它曾是陕甘宁边区重要的南部屏障,更是其近距离俯视泾渭、剑指西安的前进基地,也是许多革命青年北上延安的重要通道,还是我党我军购运战略物资的必经之路。正因如此,国共两党两军才视其为战略重地而互不相让,封锁与反封锁、磨擦与反磨擦、革命与反革命的战火才在这里待续了二十多年。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在中共陕西各级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关中分区军民以山林为屏障,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反围剿战斗,保卫了延安、保卫了党中央,守卫了边区的南大门,使红色革命根据地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马栏革命根据地曾是孕育中国革命英才的红色摇篮。从1938年至1948年,这十年间,先后有鲁迅师范学校、陕北公学、抗日荣誉军人学校和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等4所革命学校在此办学,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众多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人才。鲁迅师范旬邑办学一年零四个月,累积培养学生300多人,成为了抗战初期”为争取国防教育之模范”。陕北公学在旬邑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办班54个,培养抗战干部6000多名,吸收新党员3000多人。1938年底,抗日荣普军人学校迁到旬邑坪坊一带。这所肩负着伤残军人康复使命的革命学校,在旬邑办学一年多时间,使数万伤残荣脊军人的身体得到了康复、精神得到了新生,重新走上了革命和建设的战场。在旬邑创办的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在经受着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制造军事磨擦、实行军事封锁、革命形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坚持“敌来我走,敌走我办,边走边办”的方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中国革命培育了大批优秀的革命千部。从这里走出的学员,被分配到了全国的各个抗日战场和各条战线上,为抗H战争和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马栏革命根据地曾是关中分区的指挥中心。从1937年2月陕甘宁边区关中特区(1937年10月改称关中分区)党政军机关迁驻旬邑马家堡起,到1941年陕西省委、关中分区机关分别迁驻旬邑马栏,马栏从此成为中共陕西省委、关中地委首脑机关驻地和首府,并成为陕西国统区地下党组织一切工作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直至1949年5月各首脑机关迁离,马栏作为首府存在了十个春秋有余。这十年间,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工委、中共关中地委领导分区军民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抗日救亡运动、人民支前运动及关中国统区工作,发展了生产和贸易,满足了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军民所需,建立了广泛的统战关系,策动了众多武装起义,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计划,把马栏建设成了关中分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46年至1947年,中共路东工委、路西工委、西府工委和河南省委、山西省委先后迁驻马栏办公,马栏曾一度成为陕西革命大本营。
马栏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在创建及发展过程中也几经得失、历尽坎坰,伴随中共中央在延安领导的中国革命一起沉浮、一起发展、一起走向胜利。马栏既是陕甘宁边区革命史的一个缩影,又是中国革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汪锋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旬邑民众以山林为屏障,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反围剿战斗,保卫了延安、保卫了党中央,守卫了边区南大门,为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国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光辉足迹是我们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使旬邑县成为咸阳市一个党史资源大县。
近年来,旬邑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阶绕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卫星城镇的目标,充分依托党史资源优势,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挖掘党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项目,促进党史文化向文化产业转变,培养县域经济新增长点。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1.普查革命遗址,丰富党史资源
根据《全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和全市党史工作会议精神,旬邑县2010年初成立全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从相关业务部门抽调12名熟悉党史、业务能力突出的党员千部组成普查工作办公室。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县上主要领导作出特殊批示,为普查办公室调剂办公用房,配备办公设施,拨付办公经费,调配工作用车,确保普查机构、人员、经费等保障措施一一落实到位,普查出马家堡关中特委、阳坡头关中分委、马栏陕西省委暨关中分委、转角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军部、马栏陕甘宁边区警备第一旅司令部、马家堡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暨鲁迅艺术师范、看花宫陕北公学、军民大生产展览室、七孔石桥旧址等革命遗址23处,拍摄现状照片200多张、搜到历史图片53张,撰写历史背景资料1.8万余字,丰富了党史资源。
2.强化党史研究,宣传党史文化
为进一步增强党史资政育人效能,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党史编研工作,用心组建编写团队,精心拟定编写纲目,高标准编写红色史书和党史人物志。积极挖掘整理马栏革命史料,赴京走访了习仲勋、汪锋、王世泰、张邦英等曾在马栏工作和生活过的老一辈革命家及其子女,赴延安、会宁、华池、南梁等革命纪念馆进行了考察学习。2011年6月《马栏革命简史》面向社会出版发行,2012年6月《习仲勋在旬邑》面向社会公开出版,丰富了中共陕西、咸阳革命史和人物志,填补了中共旬邑革命史、人物志空白,引起省市县内外各界高度关注,成为全县深化拓展学党史活动的特色读本和资政育人、泽被后世的鲜活教材。2011年,县委、县政府深度挖掘红色宝库,积极整合红色资源,精挑细选典型史料素材,联合西安曲江御园文化有限公司摄制了《红色沃土吻——马栏》、《西北革命根据地之星》、《民主中国模型一陕甘宁边区纪实(第十集之烽火马栏)》三部党史文献电视专题片,集观赏性、史实性、可视性于一身,形象生动集中地展示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旬邑革命史和今H辉煌成就,被省市县多家网站收录展播,借由现代网络传媒技术宣传功能,有力提升了旬邑知名度。近年,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全县各级党组织开展清明红色遗址大祭扫、瞻仰革命旧址、参观纪念场馆、质温入党誓词、激情广场红歌赛、党史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学党史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宣传了党史文化。
3.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红色旅游泉区
2007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提出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促进全县旅游经济跨域发展的思路,实施大规模修复建设工程,倾力打造全国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家4 A级红色旅游呆区。聘请同济大学专家教授编制了《旬邑县马栏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意见及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红色旅游产业优势,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改进和完善薄弱环节,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和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并根据全县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红色旅游近、中、远期目标和措施,为整合红色资源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做好了准备。目前,23处革命遗址多修复完毕,附属设施基本完成配套。马栏革命纪念馆、马家堡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2011年6月28日开馆运营向社会开放。
马栏革命纪念馆,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习仲勋、汪锋、霍维德、张仲良等旧居布于其内,窑洞及陈设均恢复修开一新对外开放。纪念馆展厅,声、光、电一体化,图片、文字、蜡像交相辉映,辅以场景复原等形式,对中共旬邑革命史和马栏革命斗争史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陈列展示,再现了当年汹涌彰拜的革命浪潮。纪念广场,建有红色书场、红色剧场、浮雕景墙、纪念碑、服务用房等系列实施,硬化铺装广场14000平方米。建成的水上剧场,占地1800平方米,建有水上舞台、凉亭、驳岸、溢流坝及红色飘带。位于马栏村的马栏革命烈士陵园,建有星火撩原广场、烈士雕塑、停车场和服务用房,铺筑了墓园道路,一期绿化栽植乔木1200多株、灌木300多株、色带1300平方米,种植草皮13000平方米。马家堡关中特委旧址,修复习仲勋、霍维德等旧居土木结构房屋25间,恢复了历史原貌,建起马家堡革命纪念馆、塑有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14位革命先辈蜡像,建成了停车场、服务用房及道路、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阳坡头关中分委旧址,修复窑洞50孔;马栏陕西省委暨关中分委机关旧址,修复窑洞32孔,一并修复了围墙、门楼和地道;马栏陕甘宁边区警备第一旅司令部旧址,修复窑洞50多孔;修复了看花宫陕北公学分校旧址和成仿吾旧居;转角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军部、军民大生产展览室、七孔石桥、马家堡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暨鲁迅艺术师范等旧址,尚在修复之中。当下,全县红色主题场馆以马栏革命纪念馆为代表和中心,陆续布展开放形成了涵盖阳坡头关中分委旧址、看花宫陕北公学分校旧址、旬邑起义纪念馆、翠屏山烈士陵园等系列革命纪念场馆暨红色旅游景区,健全了配套设施,提高了服务质盐。2011年夏,县政府为各红色旅游景区公开招聘10名讲解员,对其岗前培训一个月,加强了景区解说力批,提高了讲解质蜇和水平。此外还为尿点安装标识牌,按照省市“质量·兴旅工程”和“创选评”活动有关要求,重新修订完善了旅游行业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旅游投诉受理机制,公开了旅游投诉电话和各景点咨询监督电话,及时受理解决游客投诉间题,维护了游客合法权益,提升了全县旅游服务整体水平。2012年,县政府又斥资维修30公里马(栏)照(金)公路和20公里土(桥)照(金)公路,使马栏、照金、延安3个红色旅游景点连为一线,促进了红色旅游资源连片开发。
旬邑县委、县政府立足全县党史资源富集、革命遗址众多的优势,提出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促进全县旅游经济跨域发展思路,投入大挑人财物力保护开发党史资源,促使党史文化转向文化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将党史文化有效转化为文化产业,推动地域社会经济跨越发展,笔者认为,需亟待解决以下儿个方面的问题:
1.党史文化资源受损依然存在,保护开发意识仍待提高
旬邑县党史文化转为文化产业的主要途径是发展旅游业。红色革命遗址是“固化”的党史和革命史,是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凝聚着深刻的内涵,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因历史原因,旬邑县革命遗址多处沟边和村外。现或因历年水土流失、或因年久失修、或因生产改变地貌,遗址旧迹不同程度受损,亟需修缮或修复原貌。如荣誉军人学校、第二师范、鲁迅师范等旧址。还有健在的革命老同志,是“活”的党史资源,他们亲自参与并见证了旬邑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所作的伟大贡献。随着时光流逝,这样的人越来越少。对此,积极抢救资源、收集资料,显得迫在眉睫。
2.党史文化知名度低,宜传推介力度不够强
旬邑23处革命遗址,对外开放的仅有9处。旬邑起义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馆,只有在清明节、重大革命纪念日、烈士祭日有拜谒活动,其他时间鲜有拜访。荣誉军人学校、第二师范学校、脊迅师范学校等革命遗址,由千地处偏僻,很少有人知晓,更少有人问津。陕西省内,除周边市县区知道旬邑外,再远市县区就少有知道,就更别提到此参观旅游了。还有马栏革命旧址,早在2005年经中宣部等13个部委批准,成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之一,2011年又荣获陕西省首批、咸阳市首家党史教育基地,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仅为县级,全国知名度尚低。
3.规划配套跟进不完善,现实利用水平仍需提高
县委、县政府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促进全县旅游经济跨域发展的思路,着眼保护利用文物资源来开发旅游资源,通过财政增加投入、向上级争取资金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打造景区景点,建成了马栏革命纪念馆、马栏革命烈士陵园,修复了原中共陕西省委、关中地委、马家堡关中特委、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和习仲勋、霍维德、张仲良、李维汉、成仿吾旧居等旅游景区,免费向社会开放。但这些景区离县城较远,无宜达景区的公交车与之配套,需个人自驾或组团租车前往,制约了本县和外县游客的旅游参观,局限成了一个为上级领导考察学习的专用点,没能最大限度发挥出修建该景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为紧紧依托党史资源,着力弘扬党史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保护利用好既有红色财富,努力提升旬邑革命老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协调有序发展。结合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和完善保护机制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党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保证。革命遗址遗迹是党史文化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历史文物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妥善保护好现存革命遗址。要在继续推进文物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制定全县保护利用革命遗址遗迹相关文件,加大管理、保护、利用力度,在全县普及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知识,提高全社会爱护、保护革命遗址的意识,建立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遗址遗迹保护机制。全面整合全县革命遗址遗迹资源,准确掌握遗址遗迹现状和归屈部门。相关部门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方案,将工作目标、任务、措施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进一步理清各级责任,严格专人负责,实行挂牌保护,强化目标考核,确保管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结合党史宣传,做好红色旅游宣传推介工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政府工作中指出:促进区域经济协凋发展,“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3月2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首个针对革命老区”掀身定做”的区域规划 《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开始实施。旬邑列入振兴规划之中,这对千旬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难得机遇。我们要倍加珍惜和用好这个机遇,高效利用好各种媒体,紧密结合党史文化,多渠道、多层次宣传好红色文化,把发展红色旅游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并进。一是契合重大党史纪念活动,主动与新闻媒体合作,做到活动上电视、上广播、上报刊、受众多、影响好,发挥出党史文化资政育人应有作用。二是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结合党史宣传,做好红色旅游宣传推介。宜传教育内容,重在宣传革命历史事迹、英雄人物精神内涵。不能“红色旅游”庸俗化,不能歪曲历史,更不能掺杂封建迷信。讲解历史,要有根有据。介绍革命先辈、英雄烈士的事迹,要正面高大,要重点挖掘精神内涵和崇高气节。对不可回避的负面历史,要用历史眼光,正确分析,科学评价。总之,要通过红色旅游宜传推介让旅游者学到真正的党史知识,受到深刻的传统教育,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旅,在红色旅游中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党史资源与自然资源相结合,打造特色品牌旅游线路
旬邑党史资源、自然资源都很丰富,结合两种资源,打造特色品牌旅游线路,有优势又可行。一是强化绿色生态游。深入挖掘旬邑县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新农村资源优势,深化拓展“魅力新村游”、“踏青赏花游”、“消夏避暑游”、“金秋采果游”、“百姓生活游”等多种旅游项目。二是强化红色经典游。充分利用马栏革命旧址、马家堡关中特委旧址、陕北公学分校旧址、“二八”革命暴动纪念馆、烈士陵囥等红色教育基地,组织游客亲临革命圣地,回顾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三是强化古脚文化游。依托历史文化资源,让游客参观唐家民居、大象犀牛化石馆、秦直古道,欣赏剪纸、旬邑琐呐等民间艺术,感知渭北高原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魅力。四是强化新村风光游。瞄准西安、咸阳、铜川等毗邻城市消费群体,以打造最佳休闲度假目的地为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乡土文化为内涵,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为主题,大力发展周末体验式农家乐短线旅游。同时,紧紧围绕“绿色、生态、健康”做文章,推出御面、花子馈等20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小吃,开发旬宝苹果、马栏红、马栏土豆、底庙大葱、精品小杂粮、剪纸、石刻、布艺、刺绣等9大类100多种旅游商品,打造集“红、绿、古、俗、新”为一体的特色品牌旅游线路,吸引游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 ,/ /www.gov.en.
[2]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马栏革命简史[M].中央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