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榆林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榆林学院 葛莉珍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红色旅游和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如下的界定:“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一股红色旅游热席卷了全国。发展红色旅游是党中央为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发展红色旅游,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精神,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洞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

榆林作为革命老区,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24年就建立了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转战陕北期间在榆林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史诗,也留下了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革命遗址,它们作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同时也构成了红色旅游宝贵而特色鲜明的丰富资源,为榆林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榆林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

1.资源丰富独特,具备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条件

榆林市有红色旅游资源50余处,目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20处。其中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的旧址8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遗址12处。

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的8处旧址为:1.杨家沟革命旧址:位于米脂县。2.神泉堡革命旧址:位于佳县。3.小河革命旧址:位于靖边县。4.青阳岔毛主席革命旧居:位于靖边。5.天赐湾毛泽东革命旧居:位于靖边。6.毛主席旧居黄家沟:位于绥德县。这六处均为1947至1948年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居住过的地方。7.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位于吴堡。是毛主席转战陕北东渡黄河之处,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折点。8.毛主席指挥红军东征革命旧址:位于清涧县高家沟乡袁家沟村。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在此居住并著作了《东征宣言》。

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12处革命遗址为:1.毛泽东诗词《泌园春·雪》诞生地:位于清涧县高家村乡袁家沟村。《泌园春·雪》,成为不朽史诗。2.《东方红》故里、李有源故居:位于佳县。1942年佳县佳芒镇张家庄村农民歌手李有源编唱了《东方红》,红色歌曲响彻全世界。3."清涧起义”旧址:位于清涧县。4.三五九旅王程司令部旧址:位于绥德。1939至1942年王震司令部驻地。5.抗大七分校革命旧址:位于绥德。抗大1936年成立于延安,1943年迁于绥德,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6.李鼎铭陵园与故居:位于米脂。7.白求恩医院旧址:位于神木。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在此亲自操手术刀为八路军战士做手术。8.合龛山:位千绥德。1930年秋,陕北特委扩大二次、三次会议由刘澜涛、赵伯平主持在此召开,研究部署陕北革命暴动事宜。9.抗日红三团驻地:位千神木。是抗日红三团旧址。10.红石峡。榆林红石峡是摩崖石峡群,有杜斌丞、刘志丹等革命家题刻的“力挽狂澜”和抗日英雄马占山将军驻榆时亲笔书写的 ”还我河山”等。11.马占山抗日旧址:位于府谷。抗日期间,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率“东北挺进军”在黄河沿线和内蒙河套地区狙击日寇。12、三十里铺:位于绥德。著名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发源地,是歌中“四妹子”送“三哥哥”参军之地。

2.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可大幅降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本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末榆林市公路总里程28258公里,比上年增加992公里。在总里程中,高速公路741公里,国道673公里,省道685公里,农村公路26158公里,其中县道2640公里,乡道3479公里。公路客运拭7251万人,比上年增长16.6%,公路旅客周转拭458942万人/公里,增长18.3 %。公路货运盘7924万吨,增长21.3 %,公路货物周转量4168489万吨/公里,增长19.1 %。民航旅客吞吐掀91.04万人。全年邮电通讯业务总收入28.63亿元,比上年增长2.8 %。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76亿元,增长11.8%;通讯业务收入26.87亿元,增长2 %。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361.63万户,其中,固定电话49.34万部,移动电话312.29万部。《榆林市铁路中长期规划》(草案)已通过评审,预计2015年全市铁路总里程将达到1400公里。榆佳高速已经开工,榆绥高速即将贯通,“十二五”期间榆林将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榆阳4 C级机场成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二期工程建设也已启动,按年人流械400-500万人次规模设计。在交通条件改善的同时,电力、通信条件不断优化,城镇功能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撑,特别是显著地提高了红色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可明显降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本。

3.财政收人高速增长,可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红色旅游点地处乡村,其发展有助于优化衣村产业结构,增强农村活力,增加农村就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因此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属于准公共产品,需要公共财政予以必要的扶持。在能矿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榆林的财力迅速增强,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400亿元和125.5亿元,是“十五”末的6倍和5.3倍。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9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增幅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总收入558.16亿元,比上年增长39.2%; 地方财政收入达180.25亿元,增长43.6 %。强劲增长的地方财力可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引导资金,也可为红色旅游的统一营销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在能矿资源开发过程中,一批“暴发户”应运而生。据媒体估计,榆林的亿万富翁在6000人以上。这些有实力的能矿企业可能投资包括红色旅游在内的旅游业,把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榆林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间题

2011年,榆林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榆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千意见》,将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作为全市调整结构、创新转型的重要抓手,谋求突破发展,为榆林市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至2011年年末榆林市共有旅行社48个,星级以上饭店29家,对外售票的景点15个。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4 %。入境游客2895人次,其中外国游客2771人。旅游收入29.5亿元,增长28.3 %。红色旅游方面,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作为第五批全国歌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较早,接待游客较多,其他的景点也有所发展。2012年5月24日,榆林市迎接了“红星堆璨——2012全国媒体红色之旅”媒体采访团,在为期四天的采访活动中,采访团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足迹,先后在清涧、绥德、米脂、佳县等革命旧址参观学习,向世人宣传革命老区的传奇魅力和崭新变化,对榆林红色旅游的发展的宣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榆林的红色旅游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的缺陷和问题。

1.资源开发模式单一,综合功能弱,客源市场狭窄

目前,榆林的红色旅游景点的功能主要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基地,多以革命纪念馆的形式呈现,开发旅游资源主要以整理和宜传革命前辈的斗争故事和生活故事为主,辅以相关遗迹遗物的展览,以丰富游览内容,且重点开发的多数是交通较为便利,环境较为良好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景点,大量景点处于自热状态。并且只注重和强化旅游的革命教育功能,忽视了红色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民俗资源等相关资源的结合,大大削弱了旅游景点的观赏性。而由于功能的单一性,综合功能弱,导致了红色旅游客源市场的狭窄,客源多为前来接受教育的学生,而学生基本上都是由集体组织而来的,目的是接受革命教育,停留时间也较短暂,基本谈不上旅游消费,由此导致了红色旅游经济效益差的现象。

2.景区经济基础薄弱,区位条件欠佳,可进入性差

区位条件主要指旅游地是否接近中心城市、交通干线和人口稠密区,决定了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对旅游地的发展影响很大。基千“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大多数红色旅游资源位于经济欠发达且交通不便的广大农村,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区位条件较差,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红色旅游的发展。以榆林来说,比较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资源多分布在经济较落后的南部县区,即佳县、米脂、绥德、吴堡、子洲和清涧六县。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看,南六县GDP111亿元(人均0.72万元),仅占榆林市GDP的9 % ,财政总收入5亿元(人均0.03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亿元(人均0.01万元),两项均占全市的2 %。经济的滞后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发展,相应的交通、通讯、旅馆等服务业也较欠缺,.旅游业可进入性较差,有限的资金制约了旅游市场的投入和客源市场的开拓。同时,经济的落后导致当地居民收人水平偏低,发展旅游业意识薄弱,外出旅游活动少,也难以培育周边客源市场,严重制约了榆林红色旅游的发展。

3.景区管理不完善,专业人才奇缺

榆林12个县区只有神木县设有旅游局,其他县区只有文广部门监管旅游工作,职能发挥不到位,职权分散、相互掣肘,旅游工作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无论政府管理部门还是涉旅企业,人才奇缺。旅游从业人员中,有大学本科、专科学历的人员不到10% ,旅游专业人员更少,红色旅游方面更是不能满足需求。随着全国各地红色旅游的风起云涌,榆林市的一些红色旅游项目也有所发展,但是多数景点都是由当地政府在旧址的基础上稍作改善便盲目上马,导致旅游景点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景区的重复建设较多,且多为单一资源开发,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难以形成规模的红色旅游产业,因此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差。同时,多数景区缺乏专业的导游人员,多数是以当地人为主,按照固定的模式和底稿给游客介绍景点,表现和展示方式单一、传统且粗糙,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导致游客产生乏味感。并且,景区多以单一的介绍事迹、事件为主,缺乏参与性和趣味性,不适合现代游客的审美观和兴趣取向,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榆林红色旅游发展的思路及策略

榆林红色旅游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前景,但却远远落后千其他地区。鉴于财力、物力的局限,榆林发展红色旅游,要以榆林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区域中心城市”两基地一中心”的奋斗目标为主导,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原则,以建设和谐榆林为目标,要想尽快形成规模,必须有一个详细、科学和合理的规划。要从全局观念出发,把榆林红色旅游纳入到陕北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大局中,加强同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进而以陕北红色旅游革命基地为依托,跻身全国红色旅游行列;要有创新观念,榆林红色旅游要实现赶超,后来居上,就必须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的发展,在起步阶段就注意旅游规划和开发的创新,要顺应时代潮流和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大力运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尤其借助网络资源,使榆林红色旅游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从而实现快速发展。为此,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政府主导,创造红色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规划管理,为红色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一是理顺旅游关系体制。市、县都要成立旅游发展领导机构,设立旅游局或明确监管旅游工作的职能部门,在红色旅游重点景区成立集文物保护和旅游管理为一体的管委会,破解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二是完善红色旅游业发展的配套设施。旅游业作为榆林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极,各级各类部门在制定政策和计划时,应着重考虑到红色旅游业的需要,要围绕红色旅游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榆林的红色旅游呆点多处在较落后、贫困县区,交通极为不便。因此首先必须完善景点所在县区的交通和通讯,使红色旅游能够尽快启动起来,发挥其产业联动作用,从而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快速转变;三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红色旅游的投入。榆林市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泛的民间资本,具有投资旅游业发展的能力和条件,在政府主导投入的基础上,应建立相应的机制,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鼓励和激励大蜇民间资金的加入,推动红色旅游的尽快发展;四是加快人才培养步伐。采取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的措施,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一批旅游创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另一方面配合上级旅游主管部门,做好饭店和旅行社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各类培训班,提升旅游行业综合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强化其服务意识。鼓励旅行社加强导游培训。

2.整合资源,打造特色红色旅游产业

榆林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数戳也不少,有着良好的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但是要促成红色旅游的大发展,不仅在于红色旅游资源本身的整合和开发,还要结合其他资源,进而形成规模化的红色旅游产业。一是整合现有红色旅游资源,抢救、恢复和重建潜在的红色旅游景点。同时在整合过程中注意景点的分类定性,进行有序开发,注意重点挖掘整理典型性景点,如对米脂杨家沟毛泽东故居、佳县《东方红》故里等在国内较有名气的景点进行重点包装推出,争取在国内打响,以此为龙头带动整个红色旅游的发展;二是注意榆林红色旅游资源和陕西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突出自身特色,避免景区景点的质复性和类似性,以一定形式纳入陕西红色旅游的规划中,借助有利平台,推动自身发展;三是借助有利的地理和政策优势,推动榆林红色旅游纳入“陕甘宁红色旅游区”和“川陕渝红色旅游区”。并纳人大规划中,从而借助全国红色旅游大发展的好势头,把榆林红色旅游做大做强;四是依托榆林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积淀,厚重的多彩文化,丰富的民风民俗,把红色资源和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资源相结合,实现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和文化民俗旅游的互补与整合,避免红色旅游的单调性,打造以红色旅游为主,其它旅游为辅的“红十绿”、“红十土”、“红十史”等丰富多彩的旅游模式,形成各具特色,品种多样的红色旅游景点,使游客既有感官享受,义有精神享受,可谓一举两得,进而拓宽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

3.强化营销,突出特色,塑造品牌

旅游景区景点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宣传促销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而且旅游产业只有通过宜传才能促销。红色旅游也不例外,需要借助于新闻媒体和旅行社,同时积极发展网上旅游业,提高红色旅游的信息化水平。当然,重要的是要不断创新宣传营销手段和方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也就是所谓:“营销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具体来说,一是打品牌战略,资源特色是区域旅游产业保持强大吸引力的源泉。榆林的红色旅游应借鉴延安打“圣地”品牌的经验,围绕唱响全国的红色歌曲《东方红》作文章,以打造“东方红”故里,塑造“东方红”品牌为主。“东方红”对榆林来说是目前在全国最有影响,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榆林应抓住这一特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首先以“东方红”为品牌加工整合现有资源,开发系列红色旅游煨点;其次,旅游杲点配套设施也可以“东方红”命名;第三,开发“东方红”品牌系列旅游产品和纪念品。全面出击,打造“东方红”这一品牌,使其畅销全国;二是实施区域共同营销。区域共同营销的形式提高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脊度是旅游产品价值提升的重要形式。具体策略是,将“陕甘宁红色旅游区”和“川陕渝红色旅游区”作为营销的主体,以主导品牌为主角,共同促进区域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提是对区域内的原来单个的旅游产品进行重新定位、组合、包装,形成新的主题旅游产品和线路。此外,还可统一编辑区域内的旅游完全手册、区域内导游图等宜传资料,制作区域旅游网站,共同轮流举办节会活动;二是实施定向营销。在高速公路、机场、火车站等人口流动址大的地区设置固定广告,提高重要红色旅游点的知名度。在本地及周边的宾馆、饭店放置宣传画册、旅游地图、折页、区域自驾车攻略等,扩大顺访游客规模。利用目标客源地的晚报、晨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和出租车、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有针对性地进行红色旅游宣传促销。

【参考文献】

[1]黄睿红色旅游文化整合的战略思考[J].农业考古,2010(3).

[2]杨朝晖。红色旅游的整体化思想渗透性发展路径[J].求实,2011(7).

[3]熊云明。我国红色旅游研究综述[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