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安康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安康市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 罗先余 刘明红

中国红色文化热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就以翻唱红歌等形式开始出现,2000年以后作为一股潮流逐渐兴起。国家《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下发实施,拉开了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序幕。举国上下以“红色”为主题的活动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红色旅游、红色影视、红色经典餐厅、红色革命歌曲、红色收藏、红色展陈活动等等,此起彼伏、绚丽夺目,中华大地处处洋溢着红色激情。《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等,是指导近五年红色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进一步加快发展红色旅游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赋大现实意义。

如今,红色旅游作为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在席卷整个中国的同时也已漫过三秦大地的每一片土地。作为陕西的后花园,如何抓住机遇,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好安康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变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同时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经济价值和其教育意义,促进安康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赋要课题。

一、安康红色文化资源的几个基本认识

1.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概念的论述较多,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但有学者从《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的“红色旅游”定义的基础上,对红色文化资源作出了相应解释。

归结起来,安康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安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所形成的革命历史文化,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载体,具体指革命纪念地、纪念物等物质文化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文艺作品等非物质文化。

2.安康的红色文化的形成及资源状况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安康一度曾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1932年至1938年红三军、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及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成立前后在安康市境内留下了大盘的活动情况旧址及革命斗争史;还有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解放安康时经历的各次战斗旧址等等。如奇袭宁陕县城,血战迷峰岭,攻打四方寨,夜袭五里铺,歼灭石泉马池、安康茨沟保安队,大战旬阳潘家河、奇袭关埬子,血战牛蹄岭……,都真实再现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和安康人民英勇斗争的历史和建立的不朽功勋,谱写出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史曲。虽然斗转星移,昔日的刀光剑影、硝烟战火巳经过去,然而这个区域仍保留有宁陕、旬阳的红军标语,紫阳县城门用楷体墨书《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布告》全文、旬阳的“红军老祖”墓,宁陕江口镇的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烈士陵园,安康烈士陵园等等。从现存的遗迹可以看出工农红军、人民解放军为安康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保存了大屈革命文物。

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中,共查明安康市境内有革命遗址和纪念场所共177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重要机构及人物活动地119处,历史人物旧居22处、烈士墓23处、纪念设施13处。从形成时间上看,有90处属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25处屈千抗日战争时期,有24处属于解放战争时期,另有38处建国后修建的烈士陵墓、历史人物旧居和纪念设施。这些革命遗址分布全市多个乡镇办事处,多为红军、陕南抗日第一军活动和战斗遗址和早期中共安康地下党活动旧址。这里有背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红色文化资源虽然不及延安等地众多、影响大,但其社会及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不容忽视。

3.红色文化资源对推进“美好安康”建设的意义

安康市第三次党代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美好安康”这个新的奋斗目标,指出“美好安康”就是“生态安康”、“富裕安康”、“法治安康”、“人文安康”、“和谐安康”。美好安康建设之“人文安康”就是以人文精神为灵魂,以创新精神为先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和核心理念,凸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协调并进的战略要求;“和谐安康”涵盖了社会事业进步、文化繁荣发展的目标要求。并且提出,文化强市建设要按照省委实施的建设文化强省“八大工程”的具体举措,在新时期安康精神的引领下,围绕建设“人文安康”这一主线,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两个重点,把安康本土文化资源盘活、理清、摸准,让它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使特色不同、内容不同、长处不同的文化资源形成一种互补优势,形成一个组合整体。

安康本土文化资源给了安康人前进的精神力拭,它承载的强大的和谐力是建设“人文安康”、“和谐安康”不可或缺的助力。而红色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价值认同,它所表现的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推动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等作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重要基础及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实施市委提出的“着力在核心价值引领、宜传舆论导向、文化精品繁荣、文化遗产传承、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改革创新、文化人才建设八个方面实现新的发展”这一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就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与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安康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陕南,是川陕苏区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据调查,全省486处具有影响的红色旅游资源中陕南有23处,其中,安康7处,数量较少且分布较为分散,一直未受到重视,所以在现实中,陷入了项目上马容易、推进难的窘境。2007年5月,安康城南红色生态旅游专线宣告建成汉滨区确定了建设安康城南后花园式旅游区,实施“一景区一基地一专线”工程,即以AAA级风景区香溪洞为核心,着力打造牛蹄岭战役遗址为陕南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修通安(康)岚(皋)路进入吉河镇至香溪洞达牛蹄岭经迎风乡到县河乡接安(康)平(利)路的水泥公路。用该工程把安康城南一线30公里范围内的农家乐聚集带、山水自然风光、优美名胜景区和红色革命遗址连成一片,建成安康城区最大的后花园,让市民有一个高品味的休闲区,给来安游客准备一条一日游的精品线路。但曾经振奋人心的消息并没能根本改变陕南红色旅游发展依然滞后的现状。

1.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引起甄视

人们认识中,在陕西整个文化格局中,陕北是以革命文化为主旋律的“红色文化”,关中是以帝王皇权文化为基调的“黄土地文化”,陕南则是以自然和谐为特色的“绿色文化”。因此,提起安康文化资源,多是谈以古遗迹、石窟寺、摩崖石刻、出土文物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以汉调=黄、紫阳民歌、小场子、八岔戏、平利弦子腔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还因历史名人及其精神提炼、发展而形成的“三沈”文化、鬼谷子文化,以地域、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背呆为依托的“太极城”文化、子午道文化、边城文化,以及把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现代人文思想、中药理念相结合而形成的药文化,或以自然风光、山水景观与人文精神组合统一的八景文化、旅游文化等等,而红色文化的概念十分淡簿,“红色”意识觉醒迫在眉睫,游走在安康的青山绿水间,看不到“红色”的遗憾始终在轻轻地刺痛着这片土地敏感的神经。

z.红色旅游资源相对分散且等级不高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评判,安康三级红色资源数械为1 ,二级红色资源数储为4 ,一级红色资源数量3 ,零级红色资源数械为8。客观上,安康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规模小、知名度低、位詈偏远、分散的特点,其带动的经济效益并不显著,开发难度较大。

3.开发利用的投入不足

安康红色旅游资源大部分分布在秦巴山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地理条件、财力水平制约,基础建设落后,旅游设施不完善,缺位较多。

4.红色旅游资源尚未开发,资源利用率低

安康除牛蹄岭战斗遗址、安康烈士陵园、宁陕江口镇三烈士陵园、旬阳红军乡红军纪念馆等少数红色旅游资源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或省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得到一定保护和利用,其他多数革命旧址、遗址、展馆等资源都处在开发或者未开发的阶段,急需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开发利用更未提到日程。即使巳开发的红色旅游资源,也只是简单地表现历史事件和人物,深层次的挖掘不够,显得过于单调,缺乏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撼力。

三、安康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对策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最南部,为秦岭、巴山山地,与川鄂唇齿相依,也是通往西安的重要交通要塞。阳安、襄渝、西康铁路在此交汇,包茂、十天、京昆高速及国道316、210穿境而过,2011年开工建设安康至关湴子、平利至镇坪至陕渝界、安康至岚皋至陕渝界、桐木至旬阳、石泉至大河坝、宁陕至丹凤竹林关连接线安康段等高速公路。随着以上高速公路的陆续建成,安康将全面实现与毗邻省市交通大通道的连接,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已融人西安两小时经济圈,打破了长期以来制约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这为安康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对全国红色旅游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突破交通瓶颈后的安康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步伐,迎头赶上。

1.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宣传、资源传播、育人工作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其体现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勤劳勇敢为基础、以自强不息为动力、以为民谋利为目的”的重要历史功能,以其独有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激励功能而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红色文化教育过程就是一定的政治文化、道德文化的传播、继承的过程,它总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对一个人或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它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教育。

一是加强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红色教育。红色文化的精神指向和物质象征是当代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思想道德塑造、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教材和典范,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红色资源,对各级党政干部进行中共历史、党建理论、革命传统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有利千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使各级党组织树立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科学的执政理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通过加强红色教育,使领导干部树立起求真务实的工作做风、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和“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自觉践行红色精神,这本身就是对红色文化最有力地宣传。

二是推进学校红色文化的教育。学校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主战场,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战场,让红色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使红色教育成为学校的常态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读书活动、邀请老红军作报告、清明时节进陵园、组织红色夏令营活动等各种形式进行红色教育,让孩子们去亲自感受革命先烈的革命豪情,让红色文化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逐步发扬光大。

三是加强红色文化对普通群众的宣传引导。红色文化具有民族性与大众性特征,因此弘扬宜传红色文化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支持。为此政府要加强宣传引导工作,结合建党、建军、建国等重大纪念活动及其他重要节庆活动,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出版物等各种资源,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实事求是,客观科学地组织系列宣传推广活动,让群众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影响,使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为红色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充分利用革命历史档案,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展现红色文化魅力

革命历史档案是我们党的宝贵历史遗产,是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信息支撑,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条件。同时,革命历史档案本身就具有旅游吸引力,它可直接转化为红色旅游资源。

因此,在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是充分利用革命历史档案所提供的信息,把果区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挖掘好、整理好,从中凝炼出各个景点的主体形象,通过复制、复原革命历史文物,丰富、完善游览区的参观实物,增强旅游者游览感受;二是围绕红色旅游资源的主题,在革命活动地的地理空间内,按照真实性、整体性、系统性、生动性、可进入原则的要求,整合资源要素,采取实物展示、图片展览以及声光电三维虚拟等多种形式,再现历史场景,使旅游者获得切身体验和心灵感悟,提高游览效果。三是在保持革命文化的真实性、思想性、严肃性的同时,把教育性和文化性、休闲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开展丰富多彩、参与性强的体验式旅游项目。

3.提高认识,把握机遇,开发红色旅游,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实践证明,发展红色旅游是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政治工程,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工程,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富民工程、民心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涸可待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陕西省委、省政府对发展红色旅游十分重视,明确指出“发展红色旅游资源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开发利用的速度,提高景点的知名度使其真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文化产业的亮点、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西部经济强省建设的支柱”。因此,我们要从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认真学习领会有关精神,充分认识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把发展红色旅游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的强大合力,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思想资源、精神资源,而且是一笔丰厚的经济资源,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文化领域的一道独特风景。市场呼唤多元化的资源配置,安康虽是以`绿色'为主,但辅助资源不能忘。因此,我们可以研究如何将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民俗风情资源、当代节庆旅游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集革命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绿色生态于一体的开发实践,使人们在“绿色”旅游中体验“红色”精神,在红色旅游中感受绿色生态,使红色文化资源借市场的力盘得以发展壮大和创新,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培育大产业、大市场,共同打造安康红色文化品牌

随着发展的日新月异,旅游业巳由景点竞争、城市竞争进入区域竞争的新阶段。特别是旅游者出游一般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一个区域、一个板块,决定了必须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走区域合作之路,使整条旅游线路、整个旅游板块都受益,释放出可观的乘数效应。目前,在国家规划的川陕渝红色旅游区中,川渝两地巳分别编制了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进行了资源整合和有效的对外宣传。因此,安康可寻求借力发展之路。

一是推进川陕渝鄂协作。安康是陕、川、鄂、渝四省市毗邻地区的四省市的结合部,是连结国家规划的“西安一三峡—张家界”绿色生态旅游长廊中的重要驿站,又是陕西绿色生态旅游的品牌,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在川陕渝携手共建“西三角”经济区的大好形势下,安康旅游将融入陕川甘渝更加广阔的旅游圈,通过川陕甘渝鄂旅游区域紧密协作,可建立起资源共享、区域联动、线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市场互融的区域旅游合作新机制;二是缔结周边相邻县的合作。在陕西省内,安康北与西安市和商洛市毗连,西与汉中市为邻,周边相邻县如商洛镇安、湖北竹溪、重庆巫溪和城口等都是旅游大县,缔结友好开展合作可事半功倍;兰是加快市内大板块的融合。按照建设大景区、形成大容县、产生大影响、构建大循环、游览大集中、突出大特色的要求,在打造大南宫山景区、大涨湖景区、秦岭旅游线路等旅游板块的规划中,大力整合和优化现有的包括红色旅游资源在内的各种旅游资源,在景区规划以及路网建设规划中,将红色文化旅游项目有机地副入其中,共同编制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推进区域无障碍旅游,打造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总之,安康地区作为弱势红色旅游地,在竞争中相对迟缓,要紧紧抓住当前红色旅游市场空间大幅提升,国家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部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这一历史机遇,下大力气从品牌定位,产品体验,文化内涵,优质服务,龙头引领、精品线路等六个方面深度开发。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促进安康红色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飞:红色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及其实现[DJ,山东大学马列部,2008.

[2]王长寿: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N].光明日报,2007-07-27.

[3]徐信印;安康文物名胜[M].三秦出版社,1992.

[4]安康建设中国山水休闲度假胜地的八个问题[Z]安康市发展研究中心网站,http: // fyzx.ankang.gov.en.

[5]方讳峰。推动建设美好安康[N].陕西日报,2012—02-05.?

[6]阎团结。试论陕西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产业经济,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