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论陕南红色旅游发展与品牌构建

安康学院陈卓

随着全国红色旅游的兴起,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陕西的红色旅游也得到了发展。延安市在2011年截止到5月底,全市已接待海内外游客856.1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33.4亿元人民币。而相对陕北,陕南地区作为过去川陕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也有着光荣的斗争历史。但与陕北红色旅游发展的红红火火相比,陕南红色旅游是相对滞后并面临诸多问题。陕西红色旅游呈现“北热南冷”的局面。随若《2011——2015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红色旅游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利用良好机遇,突破陕南红色旅游发展瓶颈,整合资源打造陕南红色旅游品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陕南红色旅游资源概况及开发现状

陕南地区包括商洛、安康、汉中三个地区。在全省具有影响的红色旅游资源共有486出,其中陕南三地市共有23处。分别是汉中12处,安康7处,商洛4处。在全国重点培育的12个红色旅游区中,陕南汉中、安康两地也是“川陕渝红色旅游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总体上看陕南三地市的红色旅游资源相对分散且等级不高。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评判,三地市红色资源数扯统计如下:汉中四级红色资源数拭为1 ,三级红色资源数品为1,二级红色资源数批为3 ,一级红色资源数址为8,零级红色资源数最为5。安康地区兰级红色资源数撒为1 ,二级红色资源数萤为4 ,一级红色资源数址3 ,零级红色资源数噩为8。商洛地区三级红色资源数拭为1 ,一级红色资源数批为2,零级红色资源数蜇为8。三地区业已开发的红色旅游资源有:汉中地区:(1)南郑县的川陕革命纪念馆,该馆创建千1980年5月,2006年迁至南郑县红寺湖风景区。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川陕革命纪念馆巳成为弘扬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和陕南红色旅游中心。(2)南郑县何家湾何挺颖烈士故居。何挺颖烈士是我党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但其故居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故居内杂草灰尘遍布,急需抢救保护。(3)汉中市革命事迹陈列馆。(4)洋县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该旧址位于该县华阳镇上,该镇将红色旅游列人投资发展规划之中,因此对旧址维护得当,旅游配套设施也很完备,成为当地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5)镇巴县革命遗址。包括镇巴县川陕革命历史陈列馆,中共陕南县委苏维埃政府遗址等等。其开发程度还有待提高。

安康地区的主要有:(1)旬阳县红军乡纪念囥。该纪念匠收集了红军遗物百余件,是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之一。(2)岚皋县谭家岭革命烈士陵园。(3)宁陕县江口三烈士纪念碑,这座碑是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张文建、吴祖贻、毛楚雄三人而建的。碑高18米。(4)平利廖乾吾故居,该地还处千修缮整理当中。

商洛地区作为过去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红色资源数拭也相当丰富,但大部分处于低层次开发或尚未开发状态。主要包括:(1)商州区革命烈士陵园。(2)商南县白鲁础区苏维埃政府遗址。(3)商南县刘家花屋区苏维埃政府遗址。(4)商南县梁家坟中共鄂豫陕特委成立遗址。(5)商南县赵川镇中共商洛地委、行署、军分区旧址。(6)丹风县革命烈士陵园。(7)丹凤县徐宝珊同志纪念亭。(8)丹风县大峪乡丰地沟西沟老院中共鄂豫陕边区成立遗址(9)山阳县袁家沟口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遗址。

2006年,陕西省完成了《陕西红色旅游规划纲要》编制。其中,汉中川陕革命纪念馆建设项目投资2270万元。体现红军与革命群众鱼水情深的旬阳红军纪念馆,等项目业巳开发建设。总之,陕南红色旅游的开发相对迟缓,红色旅游接待状况与它拥有的珍贵的资源不成正比。努力抓住陕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大投资,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是陕南红色旅游突破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陕南红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红色旅游交通不便,基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陕南的红色旅游资源大部分分布在经济水平低,交通不畅的村镇。直接导致人们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参观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陕南三地市的红色旅游景点,多数位置相对较偏僻,交通网线不畅。各点之间及其他旅游点之间的连接差,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低下,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2.红色旅游整体形象不鲜明,缺乏合理规划

陕南三地市的红色旅游景点大多处于各地自发地点状发展状态,是单一的自成线路,与区域内其他的红色旅游资源联系甚少,没能形成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另外,还有一部分革命旧址、遗址都处于半开发或尚未开发状态,很多红色旅游资源急需抢救、保护、整理,从而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3.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单一,缺乏新意

陕南三地市的红色旅游资源大部分处于粗放式的开发阶段。大多数都还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没有启动游客参与型旅游产品。没有挖掘资源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没有开发相应的红色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缺乏体验性,参与性和程撼力不够。此外,由于当地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导致相关旅游人才缺乏。很多红色旅游地的解说员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历史、地理常识、民俗文化、服务礼节及经营管理知识缺乏。这也造成了某些地方红色旅游发展的滞后。

4.红色旅游资源形象识别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大

旅游地形象的塑造使其形象易于被游客识别,从而产生品牌的忠诚感。但在对陕南三地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过程中。普遍感觉,红色旅游资源被严重忽视。在某些景点,很难看到对其景点形象宣传与推广很好的资料。如招贴海报,宣传册,标志形象等。

三、陕南红色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品牌构建

红色旅游既具有传统旅游产品的特点,又具有新产品的特质。“红色”是内容,“旅游”是形式。是“红色”和“旅游”的有机结合,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特色产品。对于陕南地区来说,应认识陕南地区旅游发展的鲜明特点,以社会效益为前提,以便利交通为基础,坚持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整合开发,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

1.加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构建无障碍红色旅游交通网络

陕南红色旅游景区大多位于较偏远的村镇,布点较分散可进入性差,配套设施也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因此,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基础配套设施间题。要大力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保证游客”进的来,出的去”。积极配合陕西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利用加快建设陕西南北铁路干线,完善省内路网结构,扩大省内主要城市与外省铁路运达能力的机遇,达到陕南红色旅游地交通连接顺轨无障碍。同时,尽力完善供电,供气,给排水,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保证游客的旅游生活要求。并进而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专业配套设施,保证游客在旅途中的特殊需求。确保红色旅游成为选择性和适应性强,深受旅游者欢迎的旅游线路。

2.红绿资源优势互补,拓展陕南红色旅游新模式

陕南的红色旅游资源多与其它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相伴相生,相互融合。许多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古色,彩色旅游资源揉为一体,构成独特的文化载体。近几年,陕南三市利用当地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而生态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当前,应把红色旅游与蓬勃发展的生态旅游相结合。把历史和现实,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风景名胜和革命遗迹结合起来。开发体现革命纪念意义的参与、娱乐、购物型的项目。例如:以革命、伟人纪念日和我们传统节日为依托,开展短期有特色活动。通过组织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等项目来极大的丰富陕南红色旅游文化内容。变静态的红色旅游资源为动态资源。充实红色旅游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效果,拓展陕南红色旅游新模式。以红色旅游吸引人,以绿色旅游留住人,将二者整合营销,相得益彰。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又共同延伸和完善了旅游空间布局,线路。实现资源,信息,市场等全方位的互补共存,对接联通,形成红色,绿色,古色,彩色旅游全面发展的总体格局。使红色旅游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具有更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给陕南红色旅游带来全面发展。

3.科学规划,打造陕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陕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以陕北红色旅游为重点,以汉中—洋县—西安—洛川—延安—子长一绥德一榆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为主轴,积极培育关中,陕南红色旅游板块,把红色旅游打造为陕西省新的王牌旅游产品。按照这一战略目标陕南应紧紧围绕全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积极结合陕南实际和红色旅游特点,遵循旅游线路开发的基本原则,重点考虑旅游客源市场状况,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的联系。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打造出以下几条精品线路:

汉中:万源王镇巴川陕革命史博物馆——青鹤观(陕南县委旧址)-核桃树(红军入川第一个党支部)-西乡钟家沟会议遗址——陈浅伦故居——洋县华阳红25军驻地遗址——西安

西安——洋县华阳红25军驻地遗址——秦岭游击队活动遗址——汉中博物馆红色之旅馆——红色交通线——陕南特委——巴山游击队英勇投崖处——何挺颖故居及纪念碑王喜神坝战役遗址——巴中

商洛:商山森林公囥——会馆群、古寨风貌——丹江漂流王凤冠山紫阳宫及攀岩登山?武关胜寨一鄂豫皖省委第18次常委会遗址和庾家河战斗纪念亭——豫鄂陕边区党委成立大会遗址?李先念五渡丹江处。

安康:西安王宁陕(江口镇三烈士陵园)-安康(溉湖)-旬阳(红军乡红军纪念馆)-岚皋(南宫山)-城口(革命老区)。

总之,对陕南红色旅游资源要加强管理和引导,重点做好景区的总体规划,加大投资,保证建设质址。并通过和川渝红色旅游的有机结合,对接联通,形成整体,使陕南红色旅游上了一个新台阶。

4.加大市场营销,促进品牌提升

树立陕南红色旅游品牌还应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实施品牌营销的创新。当代社会已进入一个供销的新时代,没有营销也就没有市场,没有品牌营销的创新也就不能占据优势市场。陕南红色旅游要通过整合各项旅游产品,结合陕南特有物质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同时,借助媒体力蔽,充分利用报纸、户外广告、电视等传播媒体,拍摄旅游专题片,或者举办专题节目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陕南,扩大陕南红色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

5.深度开发市场,培育陕南红色旅游品牌

旅游业的品牌时代巳经来临,未来旅游市场的竞争将是品牌化竞争,品牌在旅游地的开发中已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陕南红色旅游作为弱势旅游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树立并打造自己特有的品牌。要对自身的发展进行品牌定位;挖掘有特色品牌文化;完善优质全程服务等,只有树立了富有竞争力的区域性品牌形象,才可能在旅游业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位置。

(1)树立陕南红色旅游地主题形象,明确品牌定位

一切品牌都应从定位出发,每一个成熟品牌都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根据陕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状况,陕南红色旅游应以全国重点培育的12个旅游区之一的“川陕渝红色旅游区”为龙头,通过区域性的整合开发形成“川陕苏区寻踪之旅”“红军足迹元帅故里寻访之旅”“鄂豫陕红军足迹探访之旅”三大板块。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吸引旅游目的地在游客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增强陕南在全省红色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2)挖掘陕南独特文化内涵,营造品牌灵魂

红色旅游弘扬红色精神,是一种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红色旅游产品在国家扶持下发展迅速。但在当前旅游市场激烈竞争中,红色旅游产品同样面临价格竞争,质批竞争,文化竞争。文化是灵魂,文化竞争是最高层次竞争。“红色精神”发生在红色年代,但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一脉相承并且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红色旅游只有银入地域文化精髓,独特的地域文化才能有效彰显红色精神传承性,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陕南地处秦巴山区,陕南红色旅游要结合巴山地区独特文化的丰富内涵,把红色旅游地拥有许多英雄传奇故事和独特的风俗民情,把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例如,位千商洛的龙驹古寨游乐区。这里现存有古镇老街、会馆群、武关胜塞、商鞅邑城遗址、四皓墓等历史遗存和鄂豫陕、豫鄂陕革命根据地重要遗址。当地政府利用这些资源开发建设的著名景点有1、商山森林公园;2、四皓文化区;3、会馆群、古寨风貌;4、丹江漂流;5、风冠山紫阳宫及攀岩登山;6、武关胜寨;7、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遗址和庾家河战斗纪念亭,豫鄂陕边区党委成立大会遗址,李先念五渡丹江处。形成了以商於古道的“诗歌文化”、秦楚文化交融为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老区精神为标志的“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为支撑的,在全国独树一帜的文化旅游长廊。使旅游文化真正成为旅游发展的灵魂所在。

(3)建立高效优质服务,穷实品牌基础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产品,像其它旅游产品一样,其本质是服务产品。优质服务是旅游业之本,是打造传统优势品牌的基础。品牌服务不仅包括服务规范,服务热情,服务周到等。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服务中疑结着一种文化—超前服务理念,真挚的服务精神和高超的服务艺术。这种先进文化渗透千旅游品牌的各个方面,赋予品牌特有的内涵和鲜明个性。服务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目前,陕南红色旅游只注意旅游过程中的服务。面临市场竞争,要实现品牌化建设。在做好旅游过程中服务的前提下,更应该注重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品牌售前服务主要是提供可靠的旅游信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络信息系统,拓展传统营销的信息展示盒传播渠道。在内容中除注意常规的旅游信息和服务信息外,特意注重为旅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品牌的旅游售后服务。旅游服务最后一个步骤,是游客在完成旅游过程后,对品牌建设的改进建议和投诉处理等,建立游客与品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它通过游客对品牌的反馈信息促使品牌主体进行再包装,再塑造,再传播。因此,陕南红色旅游品牌在构建过程中,要建立专门的品牌管理机制,针对游客和市场对产品,服务的改进要求,完善和修订品牌的营销整合过程传播,穷实品牌基础。

总之,陕南地区作为弱势红色旅游地,在竞争中相对迟缓。要紧紧抓住当前红色旅游市场空间大幅提升,国家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部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这一历史机遇。下大力气从品牌定位、产品体验、文化内涵、优质服务、龙头引领、精品线路等六个方面深度开发。力争尽快建成一批内涵丰富、品牌突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管理服务水准的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促进陕南红色旅游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彬彬。中国红色旅游发展与布局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马耀峰。陕西旅游资源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Cl): 1.

[3]马耀峰。陕西红色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5(4):20.

[4]罗小斌。区域红色旅游品牌整合问题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5(ll):10.

[5]熊继红。湖北省红色旅游发展探讨[J].区域经济,2007(ll): 6.

[6]方世敏。弱势红色旅游地开发策略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报,2008(12): 9.

[7]阎团结。试论陕西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产业经济,2009(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