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
2010年1月16日全省革命遗址普查动员会议后,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领导非常單视普查工作,第一时间向市委主管领导作专题汇报,成立渭南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在认真研究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的基础之上,于当月25、26、27日在蒲城、潼关、大荔三县分片召开会议,传达、布置普查工作。普查工作开展之后,同木平主任身先士卒,带领副主任及相关科室人员,先后于4月15-20S,6月17-23日,8月12-17日,9月13-17日5次到县上检查督促指导,并实地考察重要遗址。同时多次电话请示省委党史研究室负责同志答疑解惑。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姚文琦一行三人,先后深入到蒲城、白水、华阴三县市进行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在工作关键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近10个月的努力,于10月上旬顺利完成普查任务。经过认真筛选,全市共确定革命遗址158处,其他遗址11处,合计169处。现将普查的有关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全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开展后,市委党研室工作人员依据《中国共产党渭南简史》、《中共渭南地区历史大事记》、《渭南红色印记》以及其他大最档案资料,要求县(市、区)的同志进行初步摸底,走访文物部门的同志,编制出基本目录。根据目录表,逐一调查、走访、勘查、拍摄、核实,确保各项普查信息、数据可靠。在摸底工作完成后,最后确定渭南市革命遗址158处,其他遗址11处,填写登记表169份,编撰遗址形成及照片说明文字约15万字,实地拍摄照片800余幅,使用500余幅,其中珍贵的历史照片20余张。各县(市、区)的普查资料、数据、信息上报后,市委党史研究室根据中、省、市革命遗址普查方案要求,对其逐条复核、认真整理、登记汇总、统一建档,撰写了普查工作报告。
158处革命遗址,基本反映了渭南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体进程,从整体看,这次普查工作进行的扎实、富有成效,其原因主要有三条:O领导重视,各县(市、区)主任都能以身作则,工作在前;@参与普查的工作人员新老结合,无论是多年从事党史工作的老同志,还是新进入岗位的年轻人,他们在工作上都能做到负责、细心,而且热情很高,配合默契,是这次普查能如期、保质保屋完成的先决条件。@普查中得到各县(市、区)委、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他们热情地为普查组寻人问路,讲述遗址历史佳话和保护意见,为深入遗址普查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整个普查工作程序规范、所得数据准确、详实。在条件艰苦(没车)、经费常常不能保障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如期保质保屋完成普查任务。临渭区档案局党史办主任赵玉钗、华县党校郭进喜、大荔县主任李良鹏等,很值得大家学习。
渭南市对于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做了大最工作,资金的花费也不小,工作有一定成效。如华县高塘的渭华起义纪念馆,大荔、蒲城、澄城、韩城等烈士陵园,都有专门机构管理,情况总体不错,有一些做得还相当好。但这些好的或较好的所占比重较小,能占到整个遗址数佩的—左右。大部分革命遗址保护没有得到赋视,除8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外,剩下的131个遗址均未定保护级别,相当数监遗址破坏严重。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完善的管理保护机制
一是管理单位不统一、不明确。革命遗址到底属于文化文物、党史还是民政部门管理保护,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保护到什么程度,缺乏相应的文件及制度规定,更缺乏有力的督促检查。二是缺乏日常看护。大部分无专门机构管事、无专项资金办事、无专人管护。三是缺乏维护资金。省、市一级专项资金拨付较少,很难照顾全面,只能确保重点,县(市、区)大部分财政较困难,目前还无力顾及。
(2)除几家大的遗址保护完整外,绝大部分遗址建筑或纪念设施陈旧、简陋,存在着进一步损毁的危险
各县(市、区)都有儿个遗址急需定位、修缮,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一是临渭区境内宜化小学遗址,在此爆发的宣化斗争成为渭华起义的导火索,开辟了陕西共产党的新纪元;二是临渭区境内的老爷庙五间厅,它是陕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崇凝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地;兰是澄城县境内岸畔事件的崖畔寨;四是富平县境内的红二方面军改编哲师东征抗日纪念地;五是白水县境内的白水起义指挥部。这五个遗址在渭南甚至在全省党史上都有其特殊意义和地位,其建筑面貌目前尚可,若再迟缓修复,原面貌将不复存在。
2.几点建议
(1)以党史研究室为牵头单位,理顺和完善革命遗址保护机制。进一步明确党史部门作为革命遗址的管理保护主体地位,吸收文化、文物、民政、旅游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专门机构,科学指导和论证革命遗址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出台专门文件,强化管理手段、落实管理措施、保障管理资金,尽快对革命遗址集中进行抢救维修和保护。
(2)进一步更新观念,大力推进革命遗址宣传工作。新中国建立后,大址的图书、影像对过去二十八年的革命活动进行了充分宣传,但在实物保护这方面比较欠缺,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实物、建筑保护力度不大。保护利用本区域的革命遗址,既是尊重历史的客观要求,又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开展革命遗址的历史价值宜传工作非常重要,涉及到宣传、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认真指导协调开展此项工作。尤其是要将事件发生地、革命遗址作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清明节扫墓和祭奠活动,增强革命传统教育的真实感,以期达到革命历史事件现场教育的目的,弥补书本教育的缺陷。
(3)对现存的革命遗址进行保护价值论证,对具有保护价值和频临湮灭的革命遗址抓紧挂牌、修缮或修建纪念碑加以保护。对散落在山间村野的烈士墓,整体迁入县(市、区)级陵园,从而有利千对烈士的遗骸管理和保护,有利于集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4)不断加大红色旅游开发推介力度,力争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好革命遗址。对革命遗址开展深入的研究、挖掘、整理、提炼、整合,展现渭南近代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魅力,提升红色旅游文化品位,提升其知名度,彰显渭南的文化底蕴。真正使革命遗址在保护中得到利用,在利用中得到保护,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