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大力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服务现代新都市和谐新咸阳建设

对保护利用咸阳市红色文化资源的思考

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陈娥

咸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时期的京畿之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市有文物景点4951处,属千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4处。尤其是秦都咸阳城、汉唐帝王陵墓及唐宋明清的古建筑等文物,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大丰厚了咸阳城市文化底蕴。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中,革命遗址遗迹占了较大的比重,见证了发生在咸阳大地上许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特别是以马栏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革命文化资源,见证了“民主中国试验地模范区”的伟大实践,以及以习仲勋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是独具咸阳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以马栏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是贯彻实施中共咸阳市第六次代表会议提出的文化兴咸战略,建设现代新都市和谐新咸阳,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

一、咸阳市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咸阳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魏野畴、史可轩、耿觉、张含辉等革命先行,在这里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建立和发展中共组织,于1925年12月,建立了咸阳地区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三原特别支部,成为陕西建立较早的中共组织之一;1928年四五月,声裳全省的渭北农民起义,包括三原、泾阳、礼泉、旬邑、淳化、咸阳、永寿等地的农民“交农”围城起义,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形成了渭北革命的撩原之势,其中,旬邑农民起义成为陕西三大农民起义之一;1931年7月至1933年8月,以三原武字区、心字区为中心的渭北革命根据地,是陕西省第一块革命根据地;1932年2月至1935年1月,刘志丹、谢子长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和二十六军战斗在旬邑、永寿、乾县、礼泉、三原、淳化、长武等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开展游击运动,创建和壮大陕甘边苏区;1937年八九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在云阳镇、桥底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泾阳、三原等地出发,开赴抗日前线。期间,彭德怀、任弼时、邓小平、聂荣臻等率领主力红军在此驻防;1937年7月后,安吴青训班、陕北公学、鲁迅师范学校、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等先后在泾阳县安吴堡和旬邑县看花宫、马家堡举办,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1937年10月至1949年4月,以旬邑、淳化为中心区域的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前沿哨所。1941年后,关中分区首府马栏,成为关中分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中共陕西省委机关所在地,是仁人志士和军需物资通往延安的重要驿站和红色通道,是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习仲勋、汪锋、张德生、赵伯平、高锦纯、杨伯伦、孙作宾、吕剑人、张邦英、霍维德、张仲良、张鹏图、王世泰、文年生、陈国栋等革命家在这里长期生活工作和战斗过。1945年8月,彭德怀、习仲勋在淳化县爷台山指挥了著名的爷台山发击战。1948年4月,西北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主力部队在旬邑县的马栏、转角等地秘密集结,司令员彭德怀在此部署西府战役。5月12日,西北野战军返回关中分区马栏等地休整。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近2500名咸阳人民的优秀儿女为国捐躯。

咸阳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据2010年革命遗址普查统计,咸阳市革命遗址遗迹148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遗址91处,革命领导人和烈士故居13处,烈士墓22处,纪念场馆(陵园)22处。重要遗址遗迹(主要是重要历史事件和机构遗址)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旬邑、淳化、泾阳、三原、长武、彬县六县,共l l O处,占总遗存数的74% ,成片成规模的主要分布在旬邑、淳化,其次是泾阳、三原,而以旬邑最为集中,有23处,占总遗存数的16%。旬邑主要有关中特(分)区党政军机关马家堡遗址、阳坡头遗址、马栏遗址,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工委遗址,陕北公学、鲁艺师范、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等教育机构遗址,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战斗和生活的旧居以及马栏大生产运动时修建的七孔桥和工字房等;淳化主要是爷台山反击战旧址、桃渠原革命旧址等;泾阳主要是安吴青训班旧址、红军改编誓师抗日旧址等;三原主要是中共三原特别支部旧址、渭北革命根据地旧址等;长武主要有习仲勋同志早期搞兵运工作的旧址和旧居等,其他县市区主要散落着一些领导人和烈士故居、烈士墓和纪念场馆等。

咸阳红色文化资源特色明显:一是距离省会西安近,较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陕西较早建立中共组织的地区之一;二是西北红军主力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长壮大的摇篮和红二十六军的诞生地;三是中央红军主力改编地和八路军誓师抗日的出发地;四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和保卫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前沿哨所;五是旬邑马栏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机关、中共陕西省委机关和陕西工委机关所在地,是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陕西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策源地和指挥部;六是邓小平、杨尚昆、刘伯承、聂荣臻、彭德怀、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驻足和战斗生活过。

可以说,咸阳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革命发端较早、时间较长、层次较高,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力显源泉。

二、保护利用咸阳市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咸阳艰苦卓绝的斗争史,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展现了革命先辈的高尚品德和伟大精神。保护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对于塑造咸阳时代精神、发展咸阳红色旅游,拉动咸阳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动员广大千部群众积极投入现代新都市和谐新咸阳建设有着重要的潜在价值和意义。

1.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弘扬红色文化,解读革命历史,有助于人们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认识到: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无数先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增强党员干部对党的历史的认同感和执行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提高其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红色文化资源形式多样、鲜活直观生动。一处遗址、一件文物、一首红歌、一个革命故事等等,是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生动教材和重要载体,都能在人们向往美好、崇尚英雄中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3.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咸阳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的秦汉历史文化资源和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是发展咸阳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将这些红色文化、古迹文化和生态文化相结合,寓教于乐于观光游览中,有利于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4.提升咸阳形象、彰显咸阳魅力

厚重的秦汉文化,使咸阳拥有“帝都咸阳”的美誉,开发利用好咸阳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咸阳”品牌,给咸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更多的红色正能盐,增加了咸阳历史文化的厚度和内涵,提高了咸阳的吸引力和魅力,让“帝都咸阳”“红色咸阳”的城市名片更加舰丽多姿。

三、咸阳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不足和建议

2010年咸阳市革命遗址普查以来,咸阳市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得到了各级政府及各界的重视,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比如马栏革命遗址的开发建设、长武习仲勋革命活动遗址的维修保护和彬县金池遗址的修复扩建和对外开放等。但是,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还存在着严重的制约因素:一是保存状况和保护形势严峻。全市148处革命遗存,保存下来的和保存较好的65处,占44% ,保存较差和完全破坏的83处,占56%;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8处,占12% ,未列入保护单位的130处,占88%。二是保护力度不够。对一些重要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措施不到位,投入资金欠缺,如红军主力改编誓师抗日遗址、渭北革命根据地遗址等的挖掘开发,一些纪念碑亭、烈士墓碑等纪念设施的维护建设等,都亟需解决。三是利用率不高。列入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19处,占13% ,未定利用级别的129处,占87%。四是管理混乱或无人管理。属于政府部门管理的5·5处,占37% ,村级管理的45个处,占30%,私人管理和权限不明的48个处,占33%。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咸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可待续发展,因此建议:

1.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宣传力度

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中进行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社会对红色文化资源价值的认同感、形成共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近日,咸阳市委党研室编辑出版的《咸阳革命遗存录》、旬邑县委组织部制作的文献电视专题片《红色沃土一马栏》,就是很好宜传咸阳红色文化、开发咸阳红色文化资源的权威资料。

2.加大投入力度,严格规范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对重要革命遗址,如红军主力改编哲师抗日遗址、渭北革命根据地遗址以及重要革命纪念场馆等,要加大资金投入,在有效修缮保护的基础上,实施开发建设,使其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和社会效益。并将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领导的职责范围,明确红色资源的管理单位、分类定级、保护目标、经费保障、开发项目等内容,将实施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的目标任务考核内容,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

3.科学决策,多措并举实施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在尊重史实、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址”制宜,合理保护。一是对已彻底损毁的革命遗址遗迹,采取原地树立标记或碑刻的办法作为纪念,对部分损毁且目前还不具备修复条件的遗址,划定一定的保护范围,确保不再发生人为破坏;二是对地处偏远、监管困难和利用不便的遗址和纪念设施,及时迁移,使其得到更好更长久的保护。如将烈士墓迁入烈士陵园等;三是将马栏革命遗址、安吴青训班遗址等已形成规模的、利用价值较高的革命遗址,进行有效开发,使其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开发。

4.创新思路、深度挖掘咸阳红色文化资源

在革命遗址普查的基础上,深耕以马栏革命遗址为代表的咸阳革命遗址的内涵,提炼整理所蕴涵的革命精神,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红色文化资源精品,不拘一格地宣传咸阳,推介咸阳的红色资源。今年,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宣传部共同拍摄的大型电视专题片《红色咸阳》,咸阳市委、市政府联合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一起飞》、旬邑县委、县政府联合西安曲江御园文化有限公司制作的《烽火马栏》等等影视作品,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大大提升了咸阳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5.资源共享、合力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文化旅游和城市规划建设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开发、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一是实行红红结合。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马栏革命遗址为中心,将境内周边的红色景点纳入马栏红色旅游圈。同时实现与革命圣地延安、照金革命遗址和南梁革命遗址等的友好对接,共同发展;二是红绿结合。将革命老区山色迷人、风景优美的生态游、人文景观休闲度假游和红色旅游串联起来,实现红色教育和绿色休闲双赢;三是红古结合。咸阳文物古迹众多,被誉为中国“金字塔”群,将红色旅游和访古探旧相结合,使人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同时,深切感受到咸阳历史文化的博大深厚和咸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不同凡响,促进现代新都市和谐新咸阳的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