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柴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为了应对紧张恶化的国际形势,中共中央在1964年作出了集中力拭,争取时间,建设三线,防备外敌入侵的战略决策。三线是一个地理概念,中央将全国按战略地位划分一、二、三线,三线主要是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13个省、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从1964年到1980年的长达15年的时间里,国家投入了大贵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三线地区开展了规模巨大的建设。建设的核心是国防工业和同国防有关的基础工业,重点是加强交通、能源、机械工业,目标是把三线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坚固的战略后方基地。出于战略保密的因索,中央当时提出三线建设要遵循“分散、靠山、隐蔽”的原则,在确定厂址时,许多项目都被安排在远离市镇的偏远山区地带,这给以后企业的建设、生产、职工生活等方面带来了许多不便和矛盾。进入兰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三线企业的体制、生产方向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许多三线企业开始调整搬迁,原来的厂址多被废弃。时至今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原因,三线企业的旧址现状发炭可危,情势不容乐观。
陕西是三线建设的茧点省份。由于陕西地处西北内陆,地形复杂,山川纵横,自古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家规划大三线建设时,将陕西划定为重要的建设地区,先后在陕投资143个亿,建成了152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投资与建设规模居全国第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的十几年的建设时间里,在陕西大力建设陇海铁路沿线、渭北和陕南地区,交通运输、能源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原材料丁业、电子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发展成效显著,工业实力大为增强。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陕西的经济格局,对陕西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最初选址时,陕西的三线建设项目同样遵循“分散、靠山、隐蔽”的原则,强调“散、山、隐”。陕南是陕西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许多项目被安排在秦巴山区。新建的项目中,将近90%的项目远离城市,分散在关中和陕南的48个县、450多个点上,许多企业的车间和生活区顺着山沟绵延儿十公里。不仅在建设初期带来的许多不便,也给以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造成了很多困难。
由于地址远离城镇,周围荒无人烟,许多三线单位都是大而全,俨然一个小社会,研究所、生产车间、生活配套设施等一应俱全,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精力,加大了基本建设投资和产品成本费用,给企业发展经济、组织生产造成严重啼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许多三线单位开始调整转型,位置偏僻闭塞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1983年底,国务院成立了三线办公室,开始调整三线企业。随后,许多企业陆续搬出山沟,迁往邻近城市,昔日的旧址基本被废弃。迁移后的企业多半进行了改制,开始了艰难的转型。这其中,有些企业成功改制转型,也有许多企业在市场经济下衰落,甚至破产。
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即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为例。1966年3月,七机部选点小组先后到陕西西安、蓝田、祚水、安康等地察看,认为蓝田山区地形复杂,山高树密沟深、隐蔽性好,且靠近西安市,比较适合项目需求。后报经国家建委、国防工办同意后,决定在蓝田建设研制基地。基地共有13个项目,计划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建设过程严格按照“山、散、隐”的指导原则,其下属的7416、7414等工厂都建在山沟里。7416厂距蓝田县城几十公里,由于山沟狭小,厂房分布在不同的五条沟里,车间和职工宿舍建在半山坡上,最远的车间离职工生活区4公里多。1984年6月,四院蓝田基地被陕西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列为三线地区三类企业上报,后经国家同意,四院蓝田基地迁往西安市。搬迁到西安后,四院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水平先进的发动机研制基地。与此同时,原蓝田山区的各厂旧址也被弃置,许多工厂当时不仅建有厂房车间,而且有规模完善的生活区,学校、医院、粮站、商店等,生活服务系统一应俱全。基地迁走后,人去楼空,办公楼、车间、宿舍闲悝。
原建于户县太平峪的二一〇所,也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边建设边生产,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三线企业开始调整后,该所八十年代末搬迁到西安。西安南郊的电子城,就是由蓝田、商洛等地的许多三线企业搬迁来后形成的。
再如位于西安长安区子午镇的风雷仪表厂(国营618厂),是三线建设期间从上海、南京等城市内迁至陕西的,建设在长安县石眨峪口滴河边。风雷仪表厂是我国生产军工计时仪器重点企业,除了生产国防武器的配套产品外,还在七十年代贯彻“以民养军”精神,开发研制了第一个全国统一机芯手表——“熊猫”牌手表。工厂繁盛时期职工众多,厂房林立,生活区银行、邮局、粮站、商店、饭店、招待所、学校、剧场等一应齐全。·八十年代后期,终因多种原因工厂效益日益下滑,甚至破产。昔日热闹的工厂现在冷冷清清,厂房宿舍无人修缮,破旧不堪。走在水泥石板路上,一栋栋的楼房与周围的村居相映,仍能想象得出工厂昔日的辉煌热闹。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厂区房屋都有所损毁,有些宿舍被当地村民居住或者饲养家禽,有些建筑受到火灾或水灾的破坏,无人修缮,破坏严重。
西安南郊的终南山下,一字排开分布着许多这样的三线单位,沿着山脚行进,不时会看到偌大的工厂庭院,只是许多早已人去楼空,空留大片沉寂的建筑。
1.全面普查旧址,制定相关保护条例
规模宏大的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一项重要工程。它的最初提出,具有极为必要的现实意义。三线建设从实施到开展,牵动了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在新中国建设进程中具有极为宜要的历史地位。尽管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但总的来说,三线建设是一项伟大的战略决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陕西,大、小三线建设改变了陕西的工业格局,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和西部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在过去、现在仍在继续创造着巨大的工业价值;建设过程中老一辈三线人所创造和形成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旧址,各地的文物、旅游、党史、宣传等相关部门,可以携手合作,共同发掘、收集、整理有关三线的各种资料。陕西有数址众多的三线企业,相关部门可协同国防工业办公室联合进行资源普查,整理登记造册,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建议将三线建设的相关旧址纳入保护范围,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妥善保护,切勿将这段珍贵的历史抛诸脑后,任由其渐渐湮没。
2.利用优势,合理开发
出于战备考虑,陕西的许多三线企业都建在沟深林密的山区,西安附近的终南山,汉中、商洛、安康等地区的秦巴山脉分布着许多三线单位。秦岭巴山山清水碧,风景秀美,山林深处层峦叠翠,飞瀑流泉。这些地方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有厚重的人文历史,遗留有周秦汉唐等诸朝代的众多文物古迹。秦岭北侧周、唐文化丰富,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曾隐居于秦岭铜川,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山水诗作。秦岭以南则有浓厚的三国文化和历史遗存。前文所述风雷仪表厂就坐落于秦岭北侧的石眨峪峪口,紧邻具有“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称的翠华山和著名的佛教圣地南五台。如今,人们对户外旅游、运动休闲的需求日益增加,许多景区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休闲路线。三线企业旧址可以借力于周围的著名景区,打造开发出相关旅游产品。
3.深度发掘三线精神,发展红色旅游
三线建设时期,中央各部在陕西安排了400多个建设项目,仅1970年和1971年,就从北京、上海、天津、东北等地调迁了20多万名技术骨干和建筑队伍到陕西支援兰线建设。他们与陕西人民一道,在艰苦的山区克服各种困难,斗志昂扬地投入了建设,为陕西的三线建设项目作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三线人”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称呼,当初,他们响应国家号召,离开繁华的大都市;来到荒寂偏远的山沟,为建设内地无私奉献,虽然几经变迁,但他们始终怀念着为之洒下汗水和鲜血的那片土地。很多三线工厂昔日的建设者和他们的后代经常自发组织,重回故地缅怀探望。三线人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形成了“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团结奋斗、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无论在什么时候,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并作为宝贵财富传承下去。陕西的众多三线企业遗存,应该划归为红色历史旧址,对许多已经搬迁空詈的三线旧厂,当地政府可以牵头合理策划、筹集资金,协同旅游、宣传等部门,在旧址上修缮改造,将原生产车间合理规划,建立厂史馆、纪念馆等,并征集企业原来的生产设备、产品,还原再现工作场景;企业原来的生活设施则可改建成酒店、休闲场所等配套设施,供游客入住休息。这种就地改建的方式,既可以合理利用企业遗存,避免浪费,也可有效地保护三线企业遗存,让三线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4.发挥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陕西的三线项目多数远离闹市,多在关中、陕南深山,当初许多大厂来到山沟里选址,就对当地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为了配合工程进展,许多山村修了路,通了电,项目的建设给当地村民提供了不少工作的机会,可以说,三线建设不仅是牵扯到我国全局的一次大的战略建设,也是一场工业思想的普及,从思想上、经济上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新的体验和改变,促进了当地建筑、建材、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如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在拥有三线建设遗存的地方深度开发,把这些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相结合,再次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线建设是一项巨大而且伟大的战略工程,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规划不合理、轻重工业失调、浪费严重等等问题,但它对千改变中国的工业布局,增强中国的国防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忘却,更应该纪念。陕西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地区,保护和利用好众多的兰线遗存,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在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共18大精神,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目标下,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金铭、赵炳章。当代陕西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2]中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线建设在西安[M].2008.
[3]邵琦。对保护利用山西”三线建设”遗址遗迹的思考。http: //blog.sina.com.cn/ s/blog _70ld44490100ut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