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
兹将派遣拾号、拾壹号情形报告如下:
元月三日我们收到地委的指示,于四号晚即在县委会进行讨论如何执行及预料可能发生的问题。讨论先由高[3]、史[4]和孟吉[5]谈话,将地委指示精神口头传达给二高[6],并根据具体情况同孟吉先写出书面口供的准备、给敌情报内容、报纸、书籍等材料,然后,再在县委讨论最后确定。
随后和孟吉谈了并研究写出口供,以备试演。口供主要是四部分,第一,由西安到韩城、住了多久、什么地方、见了什么人……。第二,是关于如何布置潜伏电台的问题,地址、人选、情报来源、交通(与敌往来)及职业问题。第三,关于情报来源内容。第四,今后以韩地情形如何工作,座谈以后由他俩执笔写(如他们据情况写切合情理,使敌相信,又易记忆)。我们讨论认为:
(1)词句因笔写有生“浮”和不太附合情况。附上二高口供材料请收并予我们把关。因之给敌人讲不要说重生,或大虚伪等词,应说危险、侥幸等语……。
(2)韩地因系新区,群众觉悟不要说很高,或组织过于严密。
(3)共产党对我们这边人回去查不是很严,只是登记,谈话。不要说审查详细,群众一见即报等语。
(4)情报内容除是笔者外,还可增加地方老乡们开始向坏人斗争,□[7]商会理负担不公平,公审高仰云等,李日基等之人经韩城过山西去……。
(5)要求较合事实,情形要实在,负担成份、人口、名字。不要问口供之虚报,因为这些不合事实,如果敌人有内线已被发现或发生怀疑。
(6)二高口供彼此互相阅读、熟悉,不能中间发生矛盾。但交通高勉斋[8]少说话,只讲两人如何回来,如何把电台能带回来潜伏内地,又如何供给情报,当交通……。其他可说孟吉知道,不必多讲,防止相互口供不对头,致使暴露。
(7)口供虽系演剧形式,但仍不是不严肃,他执笔以做到刘[9]可能问的问题及其像他口吻起见,以问答形式特此说明。
(8)防止敌人以考验、乱问或“将一军”,如果有此情况必须沉静慎重回答,切勿惊慌失措,并在谈话接受任务表示“怕”和“危险”。又要说自己有些条件及地方关系,还要又要工作办法、指示……,以示出为敌人忠实做工作。
(9)一元化问题,[10]
[1] 强:强自修。
[2] 于:于桑。
[3] 高:高步林。
[4] 史:史志春。
[5] 孟吉:高孟吉。
[6] 二高:即高孟吉和高勉斋。
[7] □:原文此字不清。
[8] 高勉斋:交通员。
[9] 刘:刘庆曾。
[10] 原文就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