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报》十年战斗历程概述[1]

《关中报》史料征编委员会

《关中报》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党委的机关报,创刊于1940年4月12日,1950年4月终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它是党动员群众、教育群众、鼓舞军民的有力武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中分区地处陕甘宁边区的南部,位于子午岭西麓陕甘两省交界的乔山山脉南段,下辖新正、新宁、赤水、淳耀4县和双龙镇中心区,总人口12万多人,总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南北长约150公里,东西宽约80公里,最窄处仅为40公里,是狭长的“囊形地带”。东临咸(阳)榆(林)公路,西临西(安)兰(州)公路,北距延安数百华里,南至西安只有100多华里。因而,它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陕西国民党统治区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中心和后方依托。作为这样一个战略要地,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都是国共两党两军的必争之地。所以,封锁与反封锁、磨擦与反磨擦,以致革命与反革命斗争非常尖锐。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就是有名的红色根据地。1928年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等革命先辈重整旗鼓,在渭北高原耀县的照金薛家寨一带实行武装割据。1933年春,在照金建立了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领导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军民巩固和发展苏区。1935年10月,中共中共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后,决定设立关中特区。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0月,关中特区改称关中分区。从此,关中分区进入了一个建设、发展、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时期。

1939年冬,正当关中分区广大军民努力把边区建设为抗日模范区之时,国民党顽固派却不断挑起反共磨擦,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在关中分区制造了“土桥事件”“旬邑事件”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磨擦事件。国民党军又先后侵占了淳化、旬邑县城及新正、赤水县的部分地区。此时,关中专署和中共关中分委机关分别搬到了新正县的阳坡头和雷庄,连接延安的狭窄通道随时有被截断的危险。为了指导关中分区军民建设边区和进行反封锁、反磨擦斗争,时任分委书记的习仲勋决定创办分委的机关报,以利于坚持长期斗争。他的提议得到了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的同意。《关中报》创刊时,报头由习仲勋题写;其后又由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书记高岗题写;创刊一周年时,毛泽东主席欣然为《关中报》题名。关中报社组成时,分委宣传部长高仰云兼任社长,胡炎任主编。

1940年4月12日,《关中报》创刊于关中分委机关驻地新正县雷庄(1941年底随分委机关迁往马栏镇)。《关中报》开始为油印、4开两版的周报。到了1941年4月一周年时,改为三日刊、两版,这样保持了三年半。1943年1月中共关中分委改为中共关中地委,《关中报》自然成为关中地委的机关报。1944年9月,《部队生活》与《关中报》合刊,改为五日刊、4开四版的石印报。警备区政治部派出两名编辑和一名缮写者常驻报社,专门负责《部队生活》专版。后来又兼出《学习导报》《大众读物》《时事要闻》等油印报。此时报纸的发行量由400份增加到了800份左右,1945年时达到了1400多份。1945年7月,《关中报》又改为三日刊、两版。抗日战争胜利后,还不定期地编发《时事要闻》,每期发行400份左右。在1947年夏,敌人重兵“围剿”关中分区,报社跟随关中地委北上陕北吴旗县时,指派程志坤、白玉洁和王兴中同志南下淳耀、赤水一带,编印《关中报》在南线版的《时事要闻》,先后共出7期,时间虽不长,影响却不小。另外,还出过4开一版到两版的“号外”,及时报道战况和大的战役、战斗消息。1949年春,随着关中部分县的解放,西府地委、东府地委、渭南地委相继成立。4月4日,奉西北局电令,中共关中地委改称为中共三原地委,关中报社随之迁到三原。1950年4月,根据中央及西北局关于统一国家财政,减少机构的指示精神,中共陕西省委决定中共三原地委与中共咸阳地委合并,《关中报》也就光荣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关中报》是战火里生来战火里长,又是在欢庆胜利的礼炮声中宣告终刊的,历经十年的战火洗礼,共发行了700多期。《关中报》主编先后有胡炎、何承华、毛岚、雷阳和景生明五位同志。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进行自卫作战,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对山东、陕北两大根据地发动了重点进攻,在艰苦的斗争形势下,一些地方报刊停办,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也随着撤离延安而被迫停刊。但陕甘宁边区坚持出版着各种小型报刊,如《边区群众报》《陇东报》《关中报》《三边报》《延市报》等等。它们形成了一个遍布陕甘宁城乡的舆论宣传网络,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和激励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等方面,都起到了大型报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中报》在其十年征程中,由于关中分区党政军领导同志的共同关怀,新华社、《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记者站同志的大力协助,广大通讯员的积极参与,全体军民的热爱和支持,以及一批批新老报人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结合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办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良好口碑。大家说它是“黄土地孕育的红奇葩”“战火中飞出的金凤凰”等。当然,最中肯的评语还是:《关中报》是党和人民的连心桥。比喻贴切,形象生动,简明易懂,准确地概括了《关中报》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它符合党委办报的初衷,符合群众的愿望,也符合报社的宗旨和实践。有些同志回忆,在被敌人围困隔绝的黑暗日子里,忽然间看到了久违的《关中报》时,就好像看到了共产党,看到了子弟兵,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关中报》历经十年寒暑。在党的领导下,全社干部、工人不避艰险,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为办好报纸而努力,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1] 雷阳、赵潭冰编:《〈关中报〉回忆录》,内部资料,第1-9页,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