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关中地委领导陕西国统区党组织情况简介

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陕西省委与关中分委、中共陕西省工委与关中地委曾经先后合并过。这两次合并后的中共关中地委,除辖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4个县委和1个中心区委外,还领导原陕西省(工)委所辖的国统区的党组织。

鉴于省上与多市的有关党史资料已成书出版,故本文对关中地委领导国统区党的工作情况仅作简要介绍。

抗战初期,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陕西国统区的党组织迅猛发展,遍及关中、陕南50多个县,到1938年,党员人数已达8000多名。

1939年后,国民党顽固派在陕西不断制造磨擦事件,反共活动愈演愈烈。国统区内特务密布,疯狂逮捕、关押、杀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中共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在此情况下,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陕西省委机关于1939年12月从国统区的泾阳县云阳镇迁到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的淳耀县安社村(后迁到新正县马栏镇)。省委坚决执行党的“荫蔽精干”的政策,彻底改变组织形式与领导方法,使国统区党组织处于更加隐蔽的状态,因而到1942年党员人数下降为3665人。

1942年底,中共西北中央局根据中央精兵简政和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指示,决定将陕西省委与关中分委合并为关中地委,统一领导关中分区陕西国统区的党组织。

1943年1月,中共关中地委成立,并设立统一战线工作部,专事国统区工作。此后,由于关中地委全力投入整风运动和反奸斗争,暂时停止派干部去国统区工作,因而基本中断与陕西国统区地下党的联系。直到1944年夏,地委才开始派干部去陕西国统区恢复党员组织关系,建立党的组织。

这一时期,关中地委领导的陕西国统区党组织有:①1个跨县区中心县委:中共礼泉中心县委;②5个县委:耀县县委、朝邑县委、合阳县委、韩城县委、麟游县委;③5个工委:旬邑县工委、淳化县工委、同官县工委、乾县工委、西安工人工委;④1个区委:城固县西北区委;⑤兴平、咸阳、西安(3个)、周至(4个)、长安(2个)等县市的11个党支部。

在陕西国统区党组织从“休眠”状态到逐渐被“唤醒”期间,关中地委领导陕西国统区党组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 举办整风学习班。1943年冬,由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吕剑人负责,把调入边区的三四十名国统区干部组成一个学习班,系统学习整风文件,参加整风运动。学习一个多月后,又于1944年春将10多名干部送到延安去学习和审查。

2. 整训国统区干部。1944年初,临潼交口事件后,有二三十人进入边区。关中地委把商洛和临潼地下党人员编成干部训练队,谈国帆和巩德芳分别任正副队长。商洛人员是由巩德芳于1942年初夏带入边区的,他们先开办了“德记骡马店”,一边生产、经商,一边学习文化和接受教育。干训队成立后,配备有专职的文化、军事教员,组织学员系统地学习文化、党的方针政策和军事知识、战术方法,提高了干部的文化、政治和军事素质。不久,国民党三十八军的一、二批人员和西府地区的一批人员陆续进入关中分区,关中地委把干训队改为教导团,赵伯经、秋宏分别任团长、政委。教导团下设4个区队,总人数达300多人,其主要任务是为开辟陕西国统区工作培训和储备干部。抗战胜利后,教导团大多数学员被派往陕西国统区,成为恢复和发展地下党组织、开展游击战争的骨干。

3. 成立调查站。为深入了解掌握陕西国统区的社情,特别是征丁、征粮、保甲组织和地方武装等情况,关中地委于1943年成立了调查站,站长吕剑人。调查站采取派员出去和询问进入边区的人员、查阅多种报刊等方法,对国统区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并编印了几十期《陕情汇报》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国统区工作打下了基础。

4. 审慎恢复与地下党的联系。1944年6月,关中地委始派首批干部、交通员13人,去陕西国统区联系隐蔽的党员和组织。“这次派去的十几个同志,地委负责同志差不多与每人都谈话、分析时局,指出当前工作方针,抓紧目前的中心工作——团结争取地方势力,在不妨碍埋伏和隐蔽的原则下积极进行准备工作。”经过努力,到8月上旬,除商县和同官外,与韩城、澄城、临潼、渭南、华县、华阴、三原、富平、麟游等县的组织或党员均接上了关系,了解了几年来的情况,传达了地委新的工作方针。此后,地委又派出权秉华、张中涛、上官克勤、吴子玉等一批干部去部署工作,并逐渐恢复、整顿或重建了一些党组织。1945年10月,地委又派巩德芳等人回到商洛,秘密恢复党组织,建立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隐蔽根据地”。

5. 主动开展活动。隐蔽下来的党员,以合法身份做掩护,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各种活动。在东府:有一大批共产党员打入国民党、三青团、战干团和国民党基层政权组织,仅韩城县的9乡72保,就有三分之一被共产党员所掌握。富平地下交通站把数以千计的干部和青年送往边区。在渭北:乾县党组织于1943年秋发动了简师学潮,迫使当局撤了贪污公款的何首之的校长职务。咸阳地下党员韩明珠等于1944年冬联合多名进步人士,把贪官县长刘法钰驱逐出了县境。在西府:担任麟游县三青团区队长的赵伯经,利用了解当局内情之便,时常与党组织商量应对策略。担任麟游县自卫队长的王乐天,用抗大精神教育培养士兵,吸收一些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利用职权左右当局一些部门,极力维护了群众利益。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争取和平、民主,制止国民党制造内战、侵扰陕甘宁边区南部的关中分区,中共西北中央局从关中地委抽出一批干部,于1946年1月组成中共陕西省工委,领导国统区党组织,开展争取和平、民主斗争和武装斗争。

陕西省工委成立后,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先后建立了12个跨县区工委、3个县委和12个县工委,并积极与失去联系的党员恢复关系。到1946年11月,已恢复关系的党员为2255名。

1947年2月,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发动大规模进攻。2月19日,省工委与关中地委驻地马栏失守。为适应战争形势,西北局于3月7日决定将省工委与关中地委再次合并。合并后的关中地委设立了国统区工作委员会,专做国统区工作。

同年8月24日,关中分区重镇马栏收复,关中地委机关迁回。此后,关中地委积极开展国统区工作,在恢复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组建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加强统战工作,扩大统一战线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为陕西国统区的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隶属关中地委领导的陕西国统区党组织有:①8个跨县区工委:西府工委、东府工委、渭北工委、华潼工委、东路工委、路东工委、蒲白工委、陕西边界工委;②7个县委:旬邑县委、彬县县委、中宜县委、淳化县委、耀县县委、三原县委、富平县委;③12个县(市)工(执)委:同官县工(执)委、乾县工委、咸阳县工委、泾阳县工委、西安市工委(工人2委)、渭南县工委、扶风县工委、眉县工委、临潼县工委、蓝田县工委、户县工委、高陵县工(执)委;④周至(4个)、长安(4个)、西安(4个)、武功、商县、城固西北区和国民党三十八军一〇一团等7个县(部队)的15个党支部(小组)、1个区委会。

解放战争时期,关中地委领导国统区党组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 组建人民武装,开展对敌斗争。1947年春,中共关中地委根据西北局关于“陕西应即动员全党,进行发动和准备发动国民党区游击战争,配合边区军民,打垮蒋胡进攻,保卫边区,解放大关中,准备进一步摧毁蒋胡在西北的统治”的指示,领导国统区党组织广泛发动党员和群众,建立武装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同时派出一批干部到各县帮助工作,充实基层党组织和游击队力量。到1948年,各县均建立起一支或几支大小不等的武装力量。在此基础上,关中地委和关中军分区又先后组建、整编了渭北游击总队、西府游击总队和路东游击总队。这些武装力量,在掩护地下党组织、护送干部、青年进边区、歼灭敌特、破坏交通、袭扰敌军、打击国民党反动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保卫边区和解放国统区等方面,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 加强统战工作,分化瓦解敌人。1947年10月,中共关中地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统战对象主要是开明绅士、在乡军人、带地方性的合法与非法武装、少数民族及其他一切爱国分子,要团结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瓦解反动势力。按照地委指示,各级党组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采用“打进去,拉出来”等方法,积极发展统战对象,建立统战关系,开展统战工作,分化瓦解敌人。

在西安地区:党组织团结陇海铁路管理局局长袁伯扬,于西安解放前把停放在宝鸡、西安的机车,动员工人拆卸隐藏,把其他站的机车疏散到咸铜线,并组织护保团看守,使70%的机车完好保存下来,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破坏的企图。同时,市工委设法说服西安市市长王友直,经其推荐使闵继骞当上了西安民众自卫队副队长,进而控制和策动了自卫队起义。

在关中东部:经地下党策动,继国民党陕西省第八专区副司令潘禹九于1949年1月率部300余人起义后,白水县自卫团长李新民又率部150多人投诚路东总队。

在铜川:①地下党员冯翔初利用任国民党同官参议会副议长和中统渭北分区办事处主任身份,与反动势力进行合法斗争,并营救出梁顺亭、赵守清等人。②王子文、韦树善等地下党员,把各自所在的镇、保公所变为“两面政权”,明里应付国民党,暗里为共产党办事。③地下党组织通过做工作,感化国民党同官县自卫团副团长郭清廉,促其率百余人投诚。

在关中中部:党组织建立统战对象70多人,先后策动了24支国民党地方武装起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①1947年5月,黄子文带领国民党三原陵前乡自卫队收缴马额乡自卫队枪支后,率百余人开赴边区。②同月,在边区南线指挥部的领导和部队配合下,马志超率国民党旬邑县自卫大队400多人起义。③打入敌内部并任国民党旬邑县长兼保安团长的郝登阁,于1949年2月率部430多人起义。④国民党三原县长兼自卫团长石仲伟,在解放军兵临三原时,主动率部千余人撤离县城,后在户县起义。⑤王敬安、程剑青、张儆懿、牛志诚分别率礼泉、兴平、武功、泾阳县的自卫队(团),相继于各县解放前夕弃暗投明。

在关中西部:党组织对冯兴汉、刘岐周、魏文德等非法武装进行了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很快组建了一支又一支的革命武装。②争取了一些合法武装的头目为人民做一些事情。如扶风县国民兵团中队长韩兆熊,经做工作后,经常向党组织和游击队报告敌情,提供弹药等,甚至让共产党员在其军营“避难”,或以雇工的名义长住在他的家里秘密从事党的工作。③团结王鸿骞、孙明卿、隽文山、韩靖国、吕志振、刘琪等一批开明士绅和进步人士,为革命工作。这些人员经做工作后,有的积极参与策反,有的主动通报敌情,有的设法掩护地下工作者,有的捐赠枪支、物资等,为当地的解放出了力。

3. 搞好地下交通,护送进出边区人员。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又一次出现了大批革命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要求进入边区的热潮。同时,党的一些领导干部也经常出入边区。为了确保进出人员的安全,关中地委和多地党组织都建立了秘密联络点、交通站,形成几条“在关中和在苏区一样”安全的地下交通线。渭南交通线不但安全可靠地保证了陕甘宁边区和豫鄂陕边区两个根据地干部和物资的往来,而且把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和青年护送到边区,并出色完成了护送郑位三、李先念、陈少敏等领导干部去延安的任务。咸阳党组织安插在国民党军政界的一批党员,为过路干部开具路条、身份证和提供食宿,并经地下交通员将近百名青年送入边区。特别是1947年春几经周折,把赵寿山的儿媳罗少兰等,经富平送达边区。西府战役结束后,中共凤翔县工委率游击队武装护送西野百余名伤员,冲破道道封锁线,安抵边区。铜川地下交通员冯昭学,出生入死,多次穿越封锁线,接送江平、王超北、李骾生、李茂堂等出入边区。新裕煤矿交通站遭敌破坏后,交通员郜宝善被捕入狱,受尽酷刑,宁死不屈,表现出一个地下交通员的高贵品质。

4. 建立情报机构,做好情报工作。为随时掌握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的动向,向上级和西北(第一)野战军提供准确、及时的军事情报,关中地委先后秘密建立了一些情报站、点和军事情报线,仅设在西安的就有“清源银号”“奇园茶社”“西安通讯工作组”“西安调查站”等。

关中地委的情报工作是有很大成绩的,曾多次受到西北局书记、西北(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的表扬。比较突出的是西安军事情报组和打入国民党胡宗南部队要害部门的杨荫东。这个军事情报组,是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经杨明轩、赵寿山和蒙定军等秘密策划,精心安排人选后建立的,由关中地委书记赵伯平亲自领导,王超北、蒙定军具体负责。杨荫东利用担任国民党第七补给区司令部少校机要参谋的有利条件,把胡宗南部队的编制、人事、战斗序列、兵力驻地、作战计划、行动时间等情报送出后,主要由刘雪琴取回并经秘密电台发出或通过地下军事情报交通线传递给上级和西北野战军前委。在胡宗南进攻延安时,“几乎每天都有上报的情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4月的蟠龙战役和1948年2月的瓦子街战役,西北野战军根据西安军事情报组所提供的情报,顺利歼灭了国民党一六七旅和二十九军,取得这两次著名战役的辉煌胜利。战后,西安军事情报组及杨荫东受到西北野战军通令嘉奖。

5. 支援解放大军,解放关中国统区。关中国统区的人民解放战争,是各级党组织和地方武装密切配合西北(第一)野战军,自1947年5月至1949年7月间,由北向南,从东到西进行的。其中,大多数县是在关中地委改称三原地委后的陕中战役和扶眉战役中解放的,只有旬邑、淳化等少数县是在此之前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几经较量,才获得彻底解放的。

西北野战军转入战略进攻以后,关中地委的工作重点即由老区、半老区逐步转向新解放区域和待解放区域。1948年3月,中共关中地委发出《关于地下支援工作给各工委的指示》,指出大军所到之处,地下党首项重要任务是动员国统区人民支援大军。从此,关中各地党组织以解放为中心,积极宣传与组织群众,全力支援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行动。随着西北野战军向关中国统区的推进,各县县委、县政府一般都在解放前夕建立起来,并率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参战入城,接管国民党政权,建立区乡人民政权,清匪反霸,开展支前等项工作。刚刚从国民党的统治中获得解放的广大劳苦人民,怀着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无比感激和喜悦之情,克服重重困难,不惜一切人力物力支援前线,涌现出许多支前模范和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关中国统区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继而在第一野战军向大西北、大西南的进军中,又组织成千上万名的支前民工,跟随子弟兵翻越巴山蜀水,长驱陇东陇西,为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

1949年4月4日,根据中央西北局电示,中共关中地委改称三原地委。到5月中旬,关中已解放的区域相继建立了西府、宝鸡、彬县、渭南、大荔、咸阳6个地委。

中共关中地委为陕西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以及陕西国统区的解放,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张根定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