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县简介

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新宁县地处关于分区北端,东靠子午岭,南依新正县,西与宁县接壤,北与庆阳相连,是关中分区的北大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谢子长领导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经常活动在宁县、正宁交界地区。陕甘游击队留在地方工作的干部经常深入到贫雇农中宣传党的纲领,启发阶级觉悟,秘密发展党员,于1934年11月建立了杨园子党支部。随后,九岘、九龙川、平道川、金村等党支部也相继建立。1935年11月,中共新宁县委和新宁县苏维埃政府在杨园子建立,焦怀兴任书记,张有鹏任主席,下辖2个区11个乡,共有党员200多名,隶属陕甘边南区党委和南区苏维埃政府领导。

新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加强了地方武装建设,成立了由40多名青壮年组成的新宁县赤卫军大队,大队长张金魁,支部书记罗金财。同时建立了农会、雇工会、少先队、妇女会等群众组织。

1936年1月,中共关中特委和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新宁县归关中特区管辖。不久,关中特委派文志恒到新宁县领导土地分配工作,成立了新宁县土地委员会,响亮地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口号。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田地,纷纷报名参加赤卫军,使武装力量不断壮大。新宁县赤卫军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马鸿逵部、西北军和东北军的三次“围剿”,保卫了苏区。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陕甘宁苏区改为陕甘宁特区。1937年7月下旬,新宁县召开有100多名代表参加的大会,选举成立了新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陈含玉代理县长。新宁县政府隶属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下辖3个区14个乡。中共新宁县隶属中共关中分委(地委)领导。

1940年新宁县又先后建立了盘克区和宇村区,使辖区扩大为5个区26个乡。1941年,新宁县按照“三三制”原则进行了县乡两级选举工作。县乡都成立了选举委员会,除聘请党政军群人员参加外,又聘请了当地有威望的非党人士参加。选举由人民提候选人,民主选举出县乡两级政府和参议会。人民对选举乡长特别关心,将不称职的都选掉了。非党人士当选的很多,如二、三、四区各乡的105个委员中,就有非党人士47人,国民党员1人。通过这次选举,使民主政权深入人心。

新宁县党组织广泛开展统战工作,先后与国民党内部各阶层的160多人建立了秘密联系。其中县级9人、区级34人、自卫队分队长以上10人。这些被争取过来的人员,暗中为我方办事,秘密帮助护送干部,主动传送情报,并协助策动大批人员弃暗投明。

解放战争时期,新宁县委、县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动员群众全力支援前线。1946年,新宁县先后设立了5个兵站,筹备粮食275石,干粮万余斤,并备有充足的饲草。同时还在战场附近设立了临时医院,组织2000多人为部队担任向导、救护伤员、运送物资,以及配合作战等。其中,地方武装及民兵450人,担架队员1300人,出动担架250副,牲畜300多匹;供军鞋千余双,支援牛车80辆,麦草约8万斤等。在临时医院里,收治伤病员170多人,当地群众杀猪宰羊,热情慰劳负伤的子弟兵。

1947年,新宁县地方武装发展到1231人,全年参战20多次,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1947年2月,在午亭子战斗中,新宁县一面组织游击队、武工队狙击敌人,一面动员上千人支前,出动担架110副,运输牲口60多匹,粮食40余石。战斗中,广大民兵、游击队员和群众冒着枪林弹雨抢救抬运伤员,运送物资,送饭送水;战后主动打扫战场,围歼捉拿逃窜之敌,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在西华池战役中,新宁县多次派情报人员化装成说书的、算命的,深入敌穴搜集情报。县委还开会详细部署支前工作,实行全民总动员,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男人抬担架、搞运输,妇女磨面、烙干粮。计供面粉22000斤、小米16000斤、干粮近万斤;组织担架840副、运输牲畜12000匹(头)、做军鞋1200双。战斗打响后,全县又组织2000多名游击队员、民兵及群众随军修筑工事、抢运伤员、输送弹药等,有力保障了战斗的顺利进行。因此,中共关中地委给县委书记李科、县长王立成各记功一次。

1949年7月27日,甘肃宁县解放。8月,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关于因战争跨地区划分的县区一律归还原治的指示,撤销新宁县,更名为宁县,新宁县委、县政府改为宁县县委、县政府。

(卢聪惠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