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新正县位于关中分区的新宁县与赤水县之间,东靠子午岭,西邻国统区的彬县、长武,交通便利,南北贯通,是关中分区的心脏。在政治、军事上居于重要位置,不仅向外出击便利,而且是进入延安的重要门户。
1935年5月,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新正办事处成立,郭廷藩任主任。8月,中共新正县委成立,芦永财为书记,隶属陕甘边南区党委领导。县委设有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秘书室、青年部、妇女部,下辖湫头、三嘉原、长舌头、湫坡头、长禾、地庙6个区委,36个支部。
1935年8月,在张邦英主持下,正旬彬党政军代表大会在湫头镇召开,成立了正旬彬革命委员会,下辖6个区政府,郭廷藩任主席。10月,正旬彬革命委员会改为新正县苏维埃政府,隶属陕甘边南区苏维埃政府领导。同月,为了扩大根据地,向彬县、旬邑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以新正县底庙区为中心,成立了永红县。西安事变后,为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永红县不能向国统区扩大,但作为县治区域又太小,故于1937年4月撤销,其区域复归新正县管辖。
1935年冬,中共陕甘边南区委员会、南区苏维埃政府撤销。1936年1月,中共关中特委、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新正县划归关中特区管辖。
1937年7月,新正县召开由38名代表参加的大会,经选举正式成立了新正县政府。这次选举是在由工农专政转变为民主的普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8月,新正县政府更名为抗日民主政府,与关中特区(10月改为关中分区)专员公署合署办公。1938年7月,中共新正县委撤销,其所辖各区委由关中分委直接领导。1939年8月,中共新正县工委成立,原新正县委所辖区委归其领导。1940年3月,新正县工委撤销,4月新正县委恢复。1941年7月,新正县抗日民主政府与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分开办公。
1941年7月25日至30日,新正县第二届参议会在阳坡头召开,进行“三三制”民主政权选举,选出县参议员39人。其中共产党员18人,无党派人士21人。之后,又从议会中产生了政务委员会,由11人组成,其中共产党员7人,无党派人士4人。在议员和政务委员中,共产党员分别为46%和63%,均超过三分之一,不符合“三三制”的原则,因此在1942年5月的第二次参议会上进行了补选,退出共产党员议员3名,补选进非党人士5名,达到了各成分比例基本接近三分之一的原则。
1942年,新正县开展了精兵简政工作。在召开各级干部会议进行动员教育和充分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一当十的办法,把那些政治坚定、工作能力较强、思想先进的干部选配到各级领导岗位和党政机关。通过精兵简政,使县级干部从29人精简到24人;区级干部从62人精简到40人。对编余人员做了适当安排,有的去学习深造,有的去生产部门,有的回家,有的下到基层工作等,达到了紧缩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多次进犯陕甘宁边区。根据关中地委指示,新正县动员全体军民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不断打击骚扰敌人,配合主力收复失地。1947年初,新正县游击队已发展到900多人,又征兵200名,充实到关中独立营和新老区游击队,并成立了40人的警卫队。仅在这一年里,新正县游击队等作战近百次,炸毁碉堡19座,摧毁保甲52次,割电线690余斤。1949年2月21日,边区政府发布命令,嘉奖了新正一区四乡30人的兵力,突破国民党军200余人重重包围、坚决保卫了王郎坡的民兵模范连长赵恩泰与排长巩守信等英雄民兵。7月,在三区(长舌头)游击队配合下摧毁细嘴子蒋记镇公所,毙伤该镇长以下40人。马栏区游击队经常在马栏四周设伏,迫使国民党地方武装不敢轻易外出活动。游击队在主动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同时,还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为主力部队担任警戒、掩护和阻击、骚扰敌人的任务,在多次战斗中,出色完成了任务。
在开展武装斗争、正面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同时,新正县党组织利用一切机会大力开展政治攻势,分化瓦解国民党地方武装。1947年,新正县党政领导以个人名义,多次给国民党正宁县党政要员先子灵、雷鸿轩、肖恩多、姚秉辉、姚春贵等写信,劝说教育他们,使他们幡然猛醒,公开辞去了职务,解散了乡公所。同时对所俘官兵耐心说服教育,反复宣传政策,使许多人经过教育重新站到人民一边。同年春,国民党陕保十团驻防雕翎关,被新正县独立营围困,粮草短缺,弹药不济,军心恐慌,官兵常开小差。为了瓦解敌人,新正县一区奉命设立接待站,给逃出来的官兵提供食宿,向他们宣传中国共产党政策,并让他们给仍在国民党阵营中的同乡和熟人做工作,使其弃暗投明。之后,陆续有百余官兵投诚。5月,马栏区的解放军战士王得成趁敌恐慌之际,策动驻石底子的陕保六团一个班起义投诚。在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感召下,被捉获的30余名国民党保长、保队副、保书记及特工人员,都表示愿意改恶从善、重新做人。
新正县人民有着光荣支前传统。1947年11月,关中分区需组织2000多人的担架运输大队,新正县受命后迅速组织起300多人参加的担架队,携担架154副,牲口378匹,被编为第5中队,跟随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行军作战。1948年4月,第一批队员时满而归,第二批300多人的担架队又跟随人民解放军转战南北,及时运送伤员、弹药、粮草等物资。1949年春,新正县再次组成350余人、担架77副、牲口40多匹的支前大队,跟随第一野战军先后解放西安、兰州、青海等地,出色完成任务,荣获“奋勇前进、积极支前”锦旗一面,有38人立功或被评为支前模范,受到嘉奖。
1949年6月,新正县划归陇东分区管辖。同年8月,甘肃正宁县解放,新正县委、县政府改为正宁县委、县政府。
(卢聪惠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