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栏整训散记[1]

薛兴军[2]

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我和巩德芳等接受省委指示,从商洛来到马栏,参加整风学习、军事训练、开荒生产。在那里生活战斗了4个春秋,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3月才被派回商洛。40多年过去了,马栏整训那段如火如荼的日子至今令人难以忘怀,马栏的山山水水仍历历在目。

我是1938年4月在商县巩家湾小学,经中共商洛工委书记王柏栋批准,和巩德芳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从此以后,我们在党组织领导下,积极开展革命武装斗争。1939年7月4日,我们打死了杀害王柏栋的幕后凶手、茶房警备队队长谢孝廉;1940年6月23日,在茶房四方岭击毙作恶多端的龙驹寨保安中队长冯麟生。这次战斗影响很大,国民党四区专员温良儒立即组织保安团和正规军“清剿”,四处设卡拦截,企图把我们一举“剿灭”。1941年6月,留仙坪米家寨一战,由于我们凭险固守,英勇战斗,终于击溃八九百敌人的“围剿”,击毙总指挥刘兆玉以下30多人,这更激起了敌人对我们的仇恨,加紧了更加野蛮的“清剿”。中共陕西省委从报纸上看到敌人登的消息后,汪锋派巩全林回来,向德芳和我传达省委指示:“如能成功,就在庾家河灰条山一带建立根据地,坚持打游击。要电台、机枪、药品等物资都从西安取。如不成,就立即撤回陕北。”巩德芳和我,根据形势的变化,决定把枪压起来,暂时隐蔽,以待时机再和敌人干。1942年初,巩德芳派刘聚茂到铜川找到我,通知立即进马栏。在马栏我先被安排在关中分委招待所,在那里我见到了德芳他们。当时,省委领导对商洛去的同志接待很热情。

马栏,是陕甘宁边区的一个小镇,在今旬邑县境内,群山环绕,是边区的前哨阵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陕西省委和关中分委机关都设在这里。

我们在关中分委招待所住了一段时间,省委指示我们商洛去的这些同志办个骡马店,叫“德记骡马店”。给了5万元边币,5石小米作为开办经费。后来商洛的游击队员陆续进入马栏,骡马店越办越大。“德记店”就成为省委当时保存革命力量、训练储存干部的一个场所。“德记店”党支部书记开始是刘拓,到1942年9月后,一直是王杰。巩德芳任经理,我是副经理,受省委直接领导。

我们办“德记店”的时候,正是整风运动开始之时。那时,我们刚刚收拢到一起,主要是在整风运动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马克思主义水平。毛泽东的《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章及整风的其他文件,都在“德记店”里组织学习。省委领导汪锋还多次到“德记店”讲课,针对商洛同志初来乍到,对艰苦的生活不习惯,深入浅出地讲革命道理,讲革命前途,提高同志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使大家逐渐的安下心来。整风运动中“德记店”没有搞整人的那一套。“德记店”在整风运动中很好地贯彻执行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一整风运动方针。我们这些大老粗,一面学习整风文件,一面学识字、学文化。在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的考验中,蔡兴运、田申荣、张青山等1943年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时是解放区最困难的时期。由于日寇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解放区的财政发生了极大困难。陕甘宁边区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口号的鼓舞下,开展大生产运动。部队、机关、学校和群众的大生产运动搞得热火朝天。“德记店”的大生产运动搞得也很出色,居住的窑洞都是自己打的。我们当时把“德记店”的人员分了三部分:一部分专门搞农业,在苇子沟、北沟开荒种地,由我负责;巩德芳带领一部分人专门搞副业,上山砍柴、烧木炭、卖柴、卖炭、打石条卖,还搞粮食加工,“德记店”只赚些加工费;还有一部分专门经营骡马店的生意,招徕过往客人,增加收入。“德记店”当时无论大人小孩一天到晚都是忙忙碌碌的。刘福堂、刘书印年龄最小,只是八九岁的娃,也在磨房里不停地踩面锣。在大家艰苦努力下,“德记店”越办越大,买了4头骡子,小磨子换成大磨子,还在马栏桥边盖了十几间房子。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事干,丰衣足食,还把收入的一部分粮食和资金交给省委,受到省委表扬。

随着形势的变化,经济问题解决之后,就逐步转入以军事政治训练为主。1944年2月,临潼发生了“交口事变”。地下同志来到马栏,根据地委的指示,与我们“德记店”的人员合并,成立了关中地委训练队,党支部书记仍是王杰,队长谈国帆,副队长巩德芳,配备了专职文化、军事教员,以加强文化、军事学习。为了提高大家的军事技术,训练队的领导当时还请驻扎在庙湾里的警三团团长、副团长、参谋长来队上讲军事课,每周三次定期讲课。讲的是游击战、运动战的打法。还对常用武器性能、构造和使用进行认真讲解。

1945年5月,国民党三十八军里一些青年和由赵伯经带领的宝鸡地区一批人进入马栏,地委决定将训练队改为关中地委教导团,有300余人。团长赵伯经、副团长谈国帆、政委秋宏、副政委王杰。教导团下设4个区队,一区队长何正,二区队长巩德芳,三区队长薛兴军,四区队长周清学。区队都配备有指导员,三区队指导员是左群,二区队指导员是王清廉。逐步向正规化部队的方向发展。

在马栏整训期间,我们还参加了解放淳化县城战斗和以后收复爷台山地区的作战。当时关中地委由汪锋主持工作。国民党为了扩大地盘,占领了我淳化县城。城内有敌人一个团镇守。地委指示教导团4个区队,于7月中旬的一天赶到警三团驻地的石榴原,并给我们配发了步枪和手榴弹,向淳化县城发起进攻。敌一营向西边逃窜,其余两个营向南逃跑,我们解放了淳化县城。进城后,我带三区队看守城内的3个粮库,里面全堆的是面粉。在马栏我们吃的尽是些小米、杂粮,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多的白面,多么想扛些回去。但是,同志们认真执行上级的决定,把粮食分给了城里的群众。这件事说明,经过整训,同志们能服从命令,遵守纪律。

收复淳化县城不久,国民党派胡宗南几个正规师,还有骑兵师,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我们一面打,一面退却,退至马栏。中央将能征善战的王震旅(三五九旅)从山西调进陕甘宁边区,我们在马栏还写了欢迎三五九旅来马栏的标语。后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取得了收复爷台山战斗的全面胜利。在爷台山战斗中,我们教导团虽没有正面作战,但还是配合战斗挖战壕,修筑工事,搞运输。解放淳化县城和收复爷台山地区的战斗,是对整个马栏整训的一次全面考验和检验,这充分证明,商洛去的同志经过马栏整训,军政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虽然成立了训练队、教导团,但“德记店”的番号名称仍然保留。“德记店”只有少数人,主要任务是接待来往边区和敌占区之间的同志。他们将延安、商洛等方面的情况带到马栏,把马栏的情况带到各地。以后的“德记店”实际上起着红色交通站的作用。王柏梁、刘丹东、张东等都来往经过马栏。

从1943年起,根据省委的安排,经过马栏整训培养成熟的骨干被分期分批地派回商洛,蔡兴运、田申荣回去得早。1945年11月巩德芳等被派回去,1946年3月王力和我一块回去。我们继续开展游击斗争,发展革命力量,为解放陕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陕西省委》,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3-787页。

[2] 薛兴军,陕西丹凤人。时任“德记店”副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商洛地区行署专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