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关中地委整风审干及领导国统区党组织的情况[1]

杨克[2]

1938年冬,我被调到陕西省委机关驻地云阳镇,除了参加省委扩大会议,在干训班学习,到宣传部(任教育科长)工作短时间外,从1939年春到1946年冬,将近8年时间一直在陕西省委机关组织部门工作。省委机关曾几次变动,改换名称,迁移地址,同中共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特委合并改为中共关中地委,又同关中地委分开成立中共陕西省工委,我的职务先后为省委、省工委组织部组织(包括调查统计)科长、关中地委统战部组织干事(精兵简政时期),分管的国民党统治区秘密党的组织工作基本未变。现仅凭自己工作范围内所了解的有关党史情况,回忆如下。

整风审干,停止同各地党组织的联系

1942年,开展整风学习,以后提出整风结合审干,首先从延安开始,以后关中分区党政军民学机关也照上级的部署进行。整顿三风,学习文件,联系检查个人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收获很大,确实是一次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这是我们参加整风学习的同志都深有体会的。但在审干中,由于对国民党特务分子的混入做了严重的错误估计,认为大批内奸分子打入我们内部,说什么“其方法非常巧妙,其数量至足惊人”。于是召开大小会议,动员开展反特斗争。号召坦白,把整风审干转变成群众性的反特斗争。康生作紧急动员,号召广泛开展所谓“抢救失足者运动”,大搞逼、供、信,使大批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的干部受到审查,遭受迫害。陕西党的组织和大批干部也无例外地受到怀疑与审查,被认为是“红旗党”、“假共产党,真国民党”,把很多干部当作“特务”、“内奸”、“叛徒”、“自首变节分子”进行抢救和斗争。1943年下半年,关中分区的“抢救失足者运动”、“逼、供、信”的过火斗争,在延安派来的张克勤等“坦白示范团”的影响下达到了高峰,极大地混淆了敌我,造成许多冤假错案。省委和关中地委(1943年初,陕西省委已同关中分委合并,改称关中地委)对国统区地下党的工作,从1942年下半年起,逐渐停止派出干部联络员和交通员,到1943年就完全停止了联络工作,集中时间,在内部进行审干与“反特”斗争。

1943年下半年,毛主席指示停止开展“抢救失足者运动”,提出了审查干部的“九条方针”,中央发出了《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重申了“九条方针”,制定了防奸反特的正确路线,明确规定“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政策,避免了给党带来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1944年春,关中地委及时认真地贯彻执行了中央的政策、指示,给被审查受冤屈的同志甄别平反,召开大小干部会议,宣布平反决定,向这些同志赔礼道歉,并听取同志们的批评意见。地委书记张德生亲自参加会议,对发生扩大化的错误,承担了主要责任,做了自我批评,总结了经验教训,认为发生“抢救运动”错误的基本教训是:缺乏调查研究,主观主义思想和工作方法,不实事求是,缺乏区别对待,对思想问题与政治问题,敌我界限混淆不清,夸大敌情。同时也指出某些同志在甄别平反、纠正错误时的非组织活动是不对的,不利于我们吸取经验教训、团结对敌斗争。

在这期间,机关干部工作人员,都参加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克服了经济上的极端困难,粉碎了国民党在经济上对我们的封锁。同时,通过对外经贸活动,也为开展国统区的工作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例如,经过外边商人搜集国民党出版的报纸杂志,了解社会情况,疏通边境被封锁的交通道路,让有统战关系的商人引导我们干部进出边区等。省委和关中地委在耀县柳林镇开设的商店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卓著。

恢复同各地党组织的联系与开展武装斗争

从1944年下半年起,根据中央和西北局的指示,关中地委开始了解国统区地下党组织和党员的情况,了解陕西国统区的社会和群众情况,以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情况,编印《陕情汇报》几十期,积极设法恢复同各地党组织和党员的联系。1945年党的七大以后,又加强了这一工作。

恢复地下党的联系,是积极而又非常审慎地进行的。由于从1942年下半年起先后中断了两三年时间的联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不明,也不易了解掌握可靠的情况,所以采取了很慎重的态度,积极进行这一工作。工作方式步骤一般是:第一,从边区找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大关中地区,尤其关中分区周围的一些县到边区做生意、探亲的人员不少,我们通过这些人了解到国统区很多情况。第二,从侧面了解地下党员的情况。对每个党员是否恢复联系,是否同其接头,都是先从侧面第三者处弄明其情况后(主要是发生过什么大的问题没有、政治表现如何、可靠与否等情况)才研究确定,决不贸然同其接头联系,以防发生问题。第三,恢复联系的方式,一般的有两种,一种是从边区选派合适的干部外出,到原来领导管理的地区同认识的发生过关系的党员接头,进一步了解新情况,确定哪些党员可恢复联系,这是主要的方式;另一种是派交通员外出,调有关党员干部到边区党委机关,详细了解本人与所领导的党组织情况,以及其他社会情况,经过认真地逐个研究,确定恢复联系的党员。这里还要说一下,省委一批地下党交通员,他们在传递文件,接送干部,传达具体指示等方面,闯过重重关卡与封锁线,多次化险为夷,完成了任务,为革命建立了功绩。此外,也有党员干部自行设法到边区找寻组织,汇报工作,恢复联系。到1946年9月底,我离开陕工委组织部时,先后恢复联系的党员共有1000多人,约占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1942年统计,共有联系的党员3360多人),除汉中、安康地区和大关中少数几个县以外,其他地方党组织都有了党员人数多少不等的恢复联系。首先恢复联系的党员,绝大部分为支部以上的干部党员、中上层社会职业的党员,以及地方武装中的党员,知识分子党员居多,农民、工人中党员较少。为了适应当时形势与工作任务的需要,在恢复联系的同时,组建了一部分地区工委和县工委,统一领导那里的工作,建立两个县以上地区工委的有:西府、东府、商洛、西安市、长柞、泾原、蒲白、富同、朝平等工委;建立县委或县工委的有:渭南、临潼、周至、户县、眉县、凤翔、韩城、澄城、合阳等县。这些地区工委和县委(工委)的领导干部,大部分是从边区选派的比较强的骨干担任主要职务(书记),同时也吸收了一部分隐蔽埋伏下来的干部参加领导班子。领导机构精干,人员少,一般为二三人,个别多的有四五人。仍继续贯彻执行隐蔽精干政策。

总之,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陕西省委(关中地委)领导陕西国统区人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为西北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党的建设、统战、青年运动等许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许多共产党员在斗争中坚贞不屈,英勇顽强,流血牺牲。他们的高尚品德和革命精神,可歌可泣,浩气长存,永垂青史。

[1] 节选自杨克《我所了解的抗日战争时期陕西省委地下斗争情况》(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陕西省委》,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0—660页),标题是本书编者加的。

[2] 杨克(1919-2016),陕西户县人,时任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