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八路军驻淳化办事处和中共淳化县工委

兰子敬 李德馨 张学智[1]

兰子敬回忆:1937年我在旬邑八路军办事处工作。1938年秋,中共关中分区党委调我到淳化,在方里地区开展革命工作。我当时装扮成货郎担,以卖针线之类的货物为掩护,在方里魏村、冯寨等村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根据关中分区党委的指示,我们在魏村成立了方里地区地下党组织——中共方里中心支部;我担任中心支部书记,习仲恺任组织委员,王一常任宣传委员,张学智也是中心支部成员。中共方里中心支部的主要任务是在国统区内发展党员,收集敌人情报,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方里中心支部受中共淳化县工委领导。是年年底,我被关中分区党委调到淳化县工委工作。当时,杨直任工委书记,我任组织部长,姚应芳任宣传部长。中共淳化县工委对外称为八路军驻淳化办事处或淳化抗日救国会(杨直时任办事处主任和抗日救国会会长)。那时,淳化县城属国民党统治区,工委的组织是秘密的。工委的主要任务:一方面,做党的工作,扩大党的影响,吸收党员,发展壮大党的基层组织;另一方面,以八路军办事处的名义,广泛宣传我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统一战线方针,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八路军,为前线部队筹措钱、粮、草等物并对沦陷区逃来的难民进行安置。县城南的大店村,有我们发展的党员和依靠的进步人士,我曾几次去过那里,开展过工作。

1939年春,关中分区的领导习仲勋、张仲良曾来淳化县城,检查、指导淳化工委的工作。下半年,陕甘宁边区淳耀县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我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习仲勋要我在会上讲了我们党的工作不要局限于小范围内,闭关自守,而应该向四处扩展,发展壮大我们的力量等问题。会后,关中分区党委调我回边区工作。[2]

李德馨回忆:1937年春,淳化县城即有公开的红军募补处,负责人是王柏栋,工作人员有潘明文和一位姓姚的同志。我当时在润镇高小读书,曾与同学张明仁去红军募补处联系过工作。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推动下,淳化人民的抗战热情迅速高涨。经过红军部队的帮助,王柏栋具体负责,于3月间在淳化县立第一高小召开了抗日救国大会,建立了淳化县抗日救国会,我和张明仁出席了这次代表大会,并参加了抗日救国会组织。以后,王柏栋常来润镇高小指导救亡工作。4月,王柏栋介绍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中共润镇高小支部建立,我任支部书记,党员有张明仁、赵健生、和永兴、赵天明、王金福、李英俊等。后来入党的还有王登新、任万超等人。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全校师生开展了非常活跃的抗日救国活动。

1938年3月,上级党组织又派杨直来淳化任八路军办事处主任。杨直到淳化后不久的一天,中共关中分区党委领导习仲勋、张仲良来到淳化。当天,习仲勋、张仲良就主持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共淳化县工委。杨直任工委书记,李英俊任组织部长,我任宣传部长。此后薛和爽即调回边区工作。记得当时习仲勋要把潘明文留淳化工委工作,但潘明文觉得他前一段的活动比较公开,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请求关中分区调他回边区工作。以后,潘明文亦被调回边区内工作。1939年春,组织调我到邠州(即今彬县)师范师资训练班学习,李英俊调往润镇高小工作。杨直在淳化工委工作一直坚持到1940年春淳化工委和淳耀县委合并后回了边区,李英俊后调淳耀县政府任三科科长。[3]

张学智回忆:1939年上半年,杨直任中共淳化县工委书记兼八路军驻淳化办事处(前身为红军募补处)领导。淳化县工委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发展党员,组建党的基层组织,动员人民参加抗日救国活动。8月,国民党二十四师在淳化一带大修碉堡,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封锁,形势一天比一天紧张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杨直仍继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对共产党员不断进行坚定无产阶级立场的教育。以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在淳化制造磨擦事件,中共淳化县工委和驻淳关中分区独立二营撤离了淳化县城,迁移到陕甘宁边区淳耀县安社村。

1939年12月,中共淳化县工委书记杨直曾将方里地下党员集中在魏村红石崖整顿学习了7天,并在这里建立了中共方里区委,张学智任区委书记。

1941年,国民党保四团又在方里一带重修碉堡,战争气氛更加紧张,地下党的活动愈加困难。这时,担任中共淳耀县委副书记兼统战部长的杨直要求方里地下党组织和党员全部隐蔽起来,开展秘密活动,我和其他同志主要做地方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4]

[1] 兰子敬:时任中共淳化县工委组织部长;李德馨:时任中共淳化县工委宣传部长;张学智:时任中共方里区委书记。

[2] 根据兰子敬1986年7月24日和1990年2月27日谈话记录整理。

[3] 根据李德馨1987年12月16日和1990年4月10日谈话记录综合整理。

[4] 根据张学智1982年1月10日所写回忆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