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关中支讯社〕关中巩固地区敌币绝大部分已绝迹,有些接敌区的市镇,亦由农、敌币混合流通而变为流通农币。如距敌区仅10余里之赤水关、庄集市,过去完全流通敌币,现农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已占十分之七以上,因使该市场未受蒋区物价暴涨的影响;方里镇、通润镇等蒋区群众并暗地流通农币,这些敌区的老百姓拿着农币说:“这票子值钱!”市场贸易及婚事聘礼亦多使用农币。至10月底关中各地一般物价也保持8月底的原状。关中专署于8月下旬发出驱逐敌币的命令后,旬邑、赤水、中心区等地党政机关、银行、贸易公司等即在各集镇分别成立驱逐敌币委员会,各地相继成立缉私队,在边缘区及各市镇执行驱逐敌币的法令,同时进行宣传事宜。新正、赤水银行与贸易支公司组织所在市镇商人拒用敌币,组织土产输出,调剂出售群众必需物资,解决市场供应,其中以新正支公司在职田镇市场做得较好。该县驱逐敌币斗争在10月上旬以前曾陷于自流,连较巩固地区之职田镇市场尚允许敌币、白洋流通,支公司仅注意了对外贸易的一面,为了解决供给的急需,在9月中下两旬曾用高价收买棉花,使该镇物价随之波动。棉花每斤曾由6万农币涨到8万多元,以致9月底发生敌币黑市,当时1元农币比价为150元,而黑市仍是一比八九千元。在10月初支公司副经理周文熙返回该地后,首先在商人中了解情况,进行具体宣传,组织土产外销只卖本币或交换进口物资,解决了商人们提出买药买□等进口问题,同时并供应了市场需要,组织了15个盐摊,3个卖花小贩批发货物。棉花每斤按4万5千元批发给商贩,商贩5万元售出,共批发盐两千多斤,棉花百多斤,各种布60多匹及其他货物等,贯彻了政府严禁买卖敌币、白洋的法令,物价亦随即稳定。如距该镇30里之旬邑太峪镇集市10月15日晨起,盐每斤由1万元曾涨至1万5千元,棉花每斤由五六万涨至七八万,但贸易公司及所组织商贩却按稳定价格售货,中午物价即降至原状,农、敌币的比价亦由1:150元而提高到220元。因此该镇□村小贩感激地说:“公家给我们说得对,这次幸亏听了公司的话拒收敌币,不然把老本也要赔光。”10月20日分区财经机关根据时区物价上涨提高农、敌币的比价到1:400元(现为2000)。在提高农币威信对稳定市场起了一定的作用,一般群众说:“不敢买敌币了,敌币完了。”
但在部分地区,由于金融机关不能掌握经济规律和地方政府对敌金融斗争之不够重视,使若干群众受到不少损失:(一)10月中旬以前当蒋区物价暴涨时,物价开始因未提高比价,致敌区很多商人携敌币到我区购货,使敌币内流,影响了我区的金融物价。以后提高比价,物价随即下降。如赤水土桥集上原先棉花每斤卖7万元,提了比价后即降至5万元,10月下旬又降至3万多元。(二)新正、新宁等县对开展群众性的驱逐敌币斗争,认识不足。新正县长王立成对贸易公司的同志说:“□□□缉私队两个班到职田镇宣传禁止使用敌币,违者没收。”当贸易公司同志提出深入宣传时,王答:“宣传了10多年了,谁还不知道使用敌币是违犯[法]的。”新宁即连宣传也未进行,仅仅张贴了边府布告,致使若干地区的敌币在市场流通和以白洋、粮食等物与外商交易;新宁在我控制下的3个集市大部农村公开以白洋计价。新正职田镇在未具体组织对敌经济斗争前,有一个卖饭的张老汉一集卖了300万敌币。当时还可以买到1升多到2升麦子,等到第二集连半升麦子都买不到。(三)10月中旬蒋区物价猛涨时,我边沿区各市镇曾发生商人不敢卖货现象,使市场一度萧条。新正三区四乡做货币生意者即达20多家,后掌村群众把李树维、李树贵等四家叫“四大银行”。银行贸易公司在l0月底以前,未派人去新宁进行驱逐敌币工作,农币无人支持,群众困难无法解决,因此市场白洋流行(现已去人)。(四)缉私队没有宣传和组织群众,开展群众性的缉私运动。专署已于10月下旬给各县长、中心区长、支公司经理发布紧急通知,重申前令,饬各地全力继续开展驱逐敌币斗争,藉以确保群众财产免受任何损失。
[1] 原载1948年12月31日《群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