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座谈文艺活动 成立关中文化协会 改“八一”剧团为文工团[1]

〔新华社关中支社讯〕 关中地委宣传部于10月18日至21日,召集分区各机关宣教部门及联中、解放医院、“八一”剧团、分区党校等单位的文化工作者46人,座谈分区文艺活动。会上首由地宣副部长黄艾民同志发言,他适当地估计了关中“八一”剧团及某旅政治部宣传队服务战争的成绩;并指出分区的文艺活动尚表现零乱、自发、没力量。因此,对反映战争、土改、生产不够,不能及时配合党的政策,向群众进行宣传。1944年曾被边区文教会奖为“秧歌旗帜”的民间艺人刘志仁,因缺乏联系和培养,无形中消沉下去。主要原因是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差,如“八一”剧团除因战争转移外,大部时间跟随机关演戏,所演也多属秦腔,行动笨重,不适合战时农村环境,对小型街头剧、秧歌剧、歌舞、漫画重视不够。同时地宣部对关中文艺活动的思想领导和业务帮助亦较少,对文艺创作未很好的研究和奖励。最后由地宣部长王秉祥同志根据与会同志的发言和会上的决定做总结,指出关中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是配合战争、土改和生产等工作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提高政治觉悟迎接解放大关中的任务。活动对象以农村和部队为主。为加强组织领导,决定成立关中文化协会,关中“八一”剧团改为文工团。该团的戏剧、美术、音乐等组应帮助分区各县与部队的文艺活动;在文工团内创办轮训班吸收各县完小及部队派来爱好文艺的同志,给予短期训练仍派回原地工作,并选择较有基础的地方,建立文艺活动据点。关于创作内容,应以战争为主,参加农村和部队的实际活动搜集材料。根据目前关中条件,仍以戏剧为主要活动形式,着重歌颂战士和群众的对敌斗争及宣传党的政策的现实剧,除秦腔外,还需配合秧歌、眉户、小型街头剧等。对于一切旧形式,均应加以改造,充实新的内容始可采用。

[1] 原载1948年12月5日《群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