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各分区报纸 关中报办得最好[1]

〔本报关中讯〕 上月在西北局召集的宣传部长联席会议上,一致认为在各分区的报纸中,关中报是办得较好的。它所以办得好的一个重大原因,是分区的党政军首长,真正亲身领导这个报纸,特别是张德生同志,更是深入细密的领导。每期报纸的主要内容几乎都是他和地委宣传部长商量好的,他亲自写了很多社论和代论,每期重要的稿件,如社论、专文或头条新闻,他都要认真看过,提出意见,有时还帮助修改。今年7月,在他巡视淳耀工作的半月中,他也是常常计划内容和组织稿件。他随便走到哪里,都要询问干部读报情形和报纸的作用。今年3月,他在延安开会,曾两次指示报社,把字体改大,又指示报社增出了一个“大众读物”,专登小调、故事、药方、常识,成为生产班子、纺织组最喜欢的副刊。此外张代专员和文旅长,都常为报社写社论专论。

地委宣传部部长李卿云同志兼任报纸主编,他对报社一切大小工作,都十分关心。而一切关于部队的稿件又都是经过旅政治部的杜主任看过或修改过的,以求切合实际。

由于分区负责同志的切实领导,报纸在配合党政军工作中,的确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新宁刘县长就对记者说过:“常常看了关中报,我就不给下级发指示了,只简单的通知他们,研究那一篇文章。”事实上,县区乡干部大都把关中报上的社论等重要文章,作为上级指示来研究。

关中报办得好的第二个原因,是编辑工作比较有计划性。主编对每次收到的稿件,都仔细看过一次,看后分类登记可用的稿件,所以,编报的人从来搞中,增加了对各地情形的熟习[悉],且能根据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有计划地配备稿件。因为可用的材料是分类保存着的,找起来也很方便。

第三个原因,是关中各县的通讯工作做得好,写稿的热潮今年是普遍发动起来了,单是今年1月到8月,一共有636人写稿(军队还不在内),一共来稿2568篇,因为有这样多的来稿,编辑能够比较富裕地在来稿中选出精彩的稿件。

第四个原因,就是报社的同志已经开始和群众结合,记者能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能帮助区乡干部工作,使他们不感到报社记者到他们那里是一个负担,反而觉得记者对他们有帮助;报社的记者也能和群众一起锄草碾场,帮助群众生产,使群众也感到记者不会妨碍他们的生产,也不感到有什么拘束。

第五个原因,关中报在编排上,比较清楚活泼,7月底由油印改为石印,字更大了,印刷也更清楚了。他们常在报头和文章中,配一些画,群众见了画,都抢着要。在标题方面,也有很多生动活泼的引人注意的,如“文书看了报,变成牛医官”,“雨水潦了斜根大,锄的深了死庄稼”。在文字上,一般的做到了清楚明白,常注意到文字的口语化,使文章读起来顺口,听起顺耳。

8月底,报社的同志开过几次会,来检查报纸工作,以后地委常委会,也专门讨论了一次关中报,这条对关中报的组织领导上,更作了新的改进:第一,以前编报努力的陈华同志担任了副主编,地委和专署的会议,副主编能参加旁听。第二,增加一个人来管理通讯工作,择要给通讯员回信,对来稿不登的,也一月送一次稿纸,以补通讯联络的不足。第三,确定在只有一个记者的条件下,由过去跑得远的跑得久的采访,改为在报社30里路以内的采访,使得采访和编辑可以加强联系,采访更能适合编辑的需要。第四,搬在一个大窑洞里,实行集体办公,按时作息。

[1] 原载1944年12月9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