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排群众生活问题和市场问题的发言[1]

严克伦

现在我就安排群众生活问题和市场问题讲一点意见。

一、关于安排群众生活问题,德生同志在报告中已经作了详尽的指标,我讲几个具体问题

(一)严格控制粮食销售。一九六〇至六一年度,全省粮食征购,仅完成二十一亿五千八百万斤,占原定任务二十三亿斤的百分之九十三点八三,估计有一亿四千斤完不成。粮食销售,据最近粮食厅和各地联系,全年最少要销二十一亿七千万斤,比原定指标十九亿九千万斤要多销一亿八千万斤。这样,粮食购销逆差三亿二千万斤,全部要靠挖库存来解决。估计到今年六月底,全省预计库存仅有三亿二千万斤,而且分布在将近千个粮食点子上,在周转、调动方面,困难就会很大,做不好工作,就会脱销。

但是,现在有些地方对销售控制不严,擅自增加销售项目、增加销售指标;有的包干用粮,已经超过核定指标,还在继续开支;不少地区对副食品用粮的安排,反较去年下半年有所增加。这种多销的情况,如不迅速纠正,势必脱销,造成被动,影响全局。多购少销,才能争取主动。现在少购已成定局,还要多销,这是很危险的。当前粮食情况,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做好了工作,才能保证各方面最低限度的需要。

为了不突破销售指标,提出以下四条控制办法:

(1)没有上级的粮食支付命令,任何单位、任何人不能随便动用国家粮食;上级没有规定的粮食支付项目,任何单位、任何人不能自作主张,自立项目,开支粮食,更不允许先支后报,先斩后奏;(2)农村必须由国家供应的粮食,把指标一次定死,落实到队、到堂、到人,如数供应,县、社、队一律不得层层扣留供应指标,也不得层层加码突破供应指标;(3)城镇各项用粮,不得突破既定指标,对副食等额外增加的用粮,应适当紧缩;(4)各项包干用粮,必须以粮定人,按粮办事,严加控制,不得超过。

(二)坚决完成粮食调运任务。现在的粮食调运,除借给甘肃五千万斤需要继续完成外,主要是省内平衡调拨。一至四月份,要从各地调出三亿九千八百万斤,但是一月份只完成六千一百六十六万斤,仅占计划百分之十五点四九。各地到六月底预留库存已降到最低限度,所以普遍要求少调多留,因而下达的调出任务还有四千五百万斤没有落实。现在有些调出地区要求少调,有些调入地区要求多调,这是个矛盾。怎么办?应当按低标准,把各项用粮打紧落实,把库存压到最低限度,调出的地区争取多调,调入的地区争取少调,问题才好解决。全省的粮食情况比较紧,各地都有具体困难,但不得不这样。按先念同志的说法“先以甲济乙,然后再以乙济甲,先以早济晚,然后再以晚济早”,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在粮食情况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更要强调一盘棋的精神,如果调不出最低限度需要的粮食,城市会脱销,灾区会脱销,问题更大。

除过粮源问题以外,运输问题也很大。请各地千方百计完成粮食调运任务,并争取在春耕以前完成绝大部分;否则,就会影响春耕生产。

(三)办好食堂,改进以人定量,坚持计划用粮。现在全省还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三类食堂,在这次整风整社运动中,应当彻底解决三类食堂问题。三类食堂不仅农村有,城市也有。有些社员说“批评了队长派重活,批评了管理员吃稀饭”,可见勺把子就是政权,勺把子掌握在敌对阶级分子手里,也要像改造三类社、队那样,用革命的办法,首先夺取政权。

以人定量方面,不少机关、团体、学校、厂矿,不论食量大小,一律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平均定量。这样,食量较大的人不够吃甚至浮肿,食量较小的人吃不了,个别不家养黑户口的,不够合理。应当在不超过国家定量标准的原则下,经过群众讨论,合理进行调整。在粮食供应标准较低的情况下,应当使食量大和食量小的人都能吃饱。

农村有些地方,对十六岁以上的成年人,不分男女老少,劳力强弱、劳动轻重,吃粮划为一个等级,这样劳力强、劳动重的人有意见,影响生产。同时,也有给劳力强、劳动重的人吃粮标准定得偏高,对十六岁以下的小孩子和老年人的吃粮标准定得偏低的现象。应当根据年龄和劳动强度两种情况来定吃粮等级。对小孩子应当按年龄划分,对成年人划定吃粮标准后,应当对其中出勤多、劳力好和劳动强度大的人,再按劳动工分多少,适当增加一点粮食,以鼓励其积极生产。

坚持计划用粮,不但可以防止超吃,而且可以保证干部和社员吃得饱、吃得好。这里举两个好的例子:

一个是大荔量苏村公社寇家滩小队食堂,在党支部的领导和全国“三八”红旗手孙雪花同志的努力下,研究出了一项既能节约用粮,又能便利社员吃饭的预订制度。具体办法是:每户一桌,发小黑板一块,社员吃饭时将下顿吃多少饭多少菜,填在黑板上(不会写字者请别人代写,或要多少饭画几个横道),并付清粮票和菜金,食堂逐户统计出预订的饭菜数量,然后按预订数量称粮下锅,开饭前送饭上桌,开饭后社员就可立即就餐。这样做,有四个好处:1. 社员按标准吃饭,食堂按计划做饭,先算后吃,先订后做,称粮下锅,斤两不差,切实做到算了再吃,而不是吃了再算。2. 彻底消灭了吃饭排队现象,大大节约了时间。过去群众说“吃顿饭,两点半”,现在是吃顿饭,要不了半小时。3. 改进了食堂秩序,减少了差错事故。过去买饭时,人人争先恐后,有的丢了粮票,有的烫伤了人或打坏了餐具,大人骂、小孩哭,食堂秩序不好,并且经常发生纠纷,现在一进食堂就可吃饭,秩序很好。4. 便利了群众,有利于食堂的巩固和发展。过去有些群众不愿进食堂,现在都来食堂吃饭了。

另一个是靖边县委机关食堂,采取粮食定量到人,饭单和收粮票标准上墙,个人按日按旬作出每顿吃饭计划,管理员按计划称粮做饭,十日清结一次。饭量小的人不给加副食,饭量大的人事先注明,炊事员在做饭时给加一些副食(如甜萝卜、洋芋等)。这样,既做到了计划用粮,又可以保证干部在定量标准内吃得饱、吃得好。

(四)防止浮肿病继续发展。全省现有浮肿病人六万多(累计十万多)。入春以后,群众生活困难较前增多,如果麻痹大意,发病人数还会增加。浮肿病的发病原因:有的是因营养不良;有的是因劳逸结合不够;有的是因患其他慢性病引起的。对浮肿病,也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的方针。在目前,首先要从安排好群众生活入手,积极预防。要检查食堂管理有无漏洞。饮食调剂、烹调技术是否符合营养要求,劳逸结合是否认真贯彻执行,以防止浮肿病继续发展。

病情一旦发生,就迅速组织医疗队伍,划片包干,定人、定点,落实责任,及早治疗。对所有患者要普查普治,复查复治,挨门逐户,一人不漏。治疗要针对发病原因,中西医合作,采取营养照顾、药物治疗、适当休息相结合的办法,综合治疗。浮肿病和劳动强度过大有很大关系,所以对患者一定要做到绝对休息。

在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各级党的组织和医务人员,要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对待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问题。为了对浮肿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控制其发展,应当建立一套必要的制度。不论什么单位,一发现浮肿病人,应当迅速报告医疗单位,医疗单位应当立即诊断治疗,并建立患者病历档案。治好的要经过验收,死亡的要将死亡原因和有关验证报告县委审查。对于因失职而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必须追究责任。

春季也容易发生其他各种流行病,要做好群众生活安排和疾病防治工作,坚决杜绝因浮肿病和其他流行病而造成群众死亡的现象。

(五)注意贫困户和有特殊困难的人。现在农村大约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贫困户和有特殊困难的人。贫困户主要是:无劳力或人多劳少、鳏寡孤独、五保户、遭受疾病死亡等意外灾害,也有不会过日子的;有特殊困难的人主要是:单身汉、残疾、长期患病、盲流、受歧视、副食品少、食量大。他们的困难较多,最容易发生问题。对于这些户这些人,要登门访寒问暖,经以必要的照顾和救济,并指定专人负责包干,帮助他们度过春荒。

关中、陕南地区在夏收以前,陕北地区在秋收以前,不论城乡,都要大抓群众生活问题。到了青黄不接时期,群众生活困难就会增多,因此就要更加关心群众生活。现在的主食、副食都是低标准,甚至是低低标准,因此,生活安排工作,要求落实到每个食堂,每个人。既要全面安排,又要照顾重点,首先要照顾从事特重体力劳动的职工。稍一疏忽,就会影响生产,就会发生浮肿病,就会死人。这是一项最广泛、最深入、最细致、最伟大的群众工作。根据德生同志的指示,各级党委对群众生活安排工作,必须逐月检查,逐级上报。

二、关于市场问题

(一)目前市场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是社会购买力和商品供应之间的差额过大。全年差额约三亿多元。而一月份净投放竟达六千二百万元;二月份只匡算了春节前的十五天,将净投放二千六百万元。这样,一至二月中旬四十五天的投放差额将达八千八百多万元,比去年全年还多八百万元。由于投放差额大,一方面市场上货币流通量急剧增加(约三亿四千万元),对市场供应压力很大;另一方面,银行在短时期内发行大量票子,现金调拨已经发生很大困难。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商品生产。但是由于连续两年严重灾荒的影响,生活资料生产减少,供应不足。现在除抓紧轻工业、小商品、小农具和副食品生产,加强物资供应以外,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严格控制货币投放,尽量缩小差额:1. 春节前后应发放的工资一律不提前发放;2. 处理一平二调强调退赔实物,不许留下可以退赔的任何实物而退赔现金;3. 坚决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4. 暂时禁止有些企业的集体伙食单位,提取大量现金,进入农村集市,高价收买副食品;5. 教育职工勤俭节约,积极储蓄,不买不急需的物资;6. 春节前后,由于农村决分、退赔以及恢复农村集市贸易,社员现金收入大大增加,教育群众勤俭持家,在自愿原则下,节约储蓄;7. 抓紧国家各项税收;8. 生产队和社员到期逾期贷款,根据经济力量情况,按照“有力必还,无力不逼”的原则,收回全部或一部。

(二)社会购买力和商品供应之间的差额,在短时期内还不可能增加大量的物资来平衡。人们持币待购,心理比较紧张。光靠凭证供应不行,凭证供应的商品越多,许多商品无法维持正常供应,也影响到市场的稳定和人民币的信用。什么都凭证供应,也容易走平均主义。这种办法,在战争时期可以,平时群众不能忍耐很久。为了把人们的紧张心理缓和一些,把盲目的购买力吸收起来,把人民币的信用稳住,中央由陈云同志召开了一次糖果、糕点座谈会,决定在全国六千万人口的大中城市和工矿区,上半年先实行以比较高的价格敞开供应糖果、糕点,下半年在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供应小炒肉,以便赢得时间,增加高级纺织品供应,增加主要日用品供应,恢复和发展修理服务行业等等,力争市场情况两三年好转,做到粮食、食油、棉布、猪肉等主要商品定量供应、平均分配以外,其他商品基本上敞开供应,自由购买,大体上恢复到一九五八年初的状况。

目前敞开供应高价糖果、糕点,是开始扭转市场全局好转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我们准备在西安、宝鸡、铜川三个市供应。打算二月十二日先在西安开始供应,待西安供应稳住后,再在宝鸡、铜川开始供应。春节前高价糖果、糕点准备了一百一十万斤,每斤价格分为四、五、六、七元。糕点每斤收粮票六两,饼干每斤收粮票八两,敞开供应,不加限制。上半年准备供应一千一百万斤。初步匡算,除去成本、工商管理费和工商税外,可多回笼货币约三千八百万元。下一步,我们争取在七月,最迟十月份开始供应小炒肉。在小炒肉未供应以前,准备春节后在西安开始高价供应牛羊肉泡馍,每天供应三千份,每份三元,收粮票六两。上半年供应四个月,可回笼货币一百万元。

现在北京、天津、上海、合肥等市已经实行,反映很好。当人们有钱买不到他所需要的东西的时候,只要能买到东西,即使价钱高一点也会高兴;但是买得差不多了,就会嫌价钱大。据陈云同志分析:第一阶段,可能买得多,骂得少;第二阶段,可能买得多,骂得多;第三阶段,可能买得少,骂得多。但是比发行公债好:第一,能稳定人心,第二,能增加热量,第三,能回笼货币。我们准备长期供应,等到买得差不多了,先少收粮食;买不动了,再降价格。

(三)目前农村市场,主要是恢复集市贸易。全省共有九百多个初级市场,现在大部分已经开始恢复集市贸易,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它的主要好处是:1. 扩大了商品流通,活跃了农村经济;2. 挖掘了物资潜力,缓和了当前市场物资供应的压力;3. 促进了生产队和社员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生产;4. 增加了社员收入,改善了群众生活;5. 有利于解决部分商品的短途运输;6. 为进一步稳定市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 有的地方出现第一类物资及其加工品,如豆腐、粉条、凉粉、棉花、土布、土纱、花生等上市,价格很高,有的还收粮票;2. 有些蔬菜生产队,为了追求高价,不执行国家收购合同,将应交售的蔬菜在市场出售,影响城市供应;3. 有些社员为了追求高价,有宰杀壳郎猪的现象;4. 少数农民有务农经商现象;5. 投机倒贩活动露头,倒贩的物资不但有工业品、副食品,甚至倒贩布票、粮食;6. 少数机关团体私自进入农村市场高价抢购或以物资交换副食、蔬菜。在农村集市恢复的初期,可能比较乱,我们要有思想准备。同时要认识这些现象是暂时性的,只要经过一番工作是可以纠正的。

现在主要还是活的问题。1. 继续有领导地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对那些不愿恢复或不敢恢复的要加以检查,使农村市场很快活跃起来。2. 加强领导,迅速成立农村市场管理委员会,广泛宣传恢复农村集市贸易的各项政策,教育社员遵守政治法令,正确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首先保证完成国家交售任务,然后再出售多余的产品。并不务农经商,不转手经营,投机取利。3. 商业部门积极参加集市贸易,通过经济措施调节市场的供求关系,并做好集市贸易的服务工作。4. 价格管理方面,一类物资,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价格;二类物资,通过合同派购的部分,一律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执行,多余部分,允许上市出售,自由议价,三类物资物,国家暂时不挂牌价,由双方自由议价,自由交易,其中废铜、废锡、废铅、废铜,适当提高收购价格,由国家统一收购。采取以上措施,可以基本上做到活而不乱,管而不死。

目前,我们在安排群众生活和市场方面的这些困难,是局部的、暂时的。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做好工作。只要我们坚决贯彻毛主席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坚决贯彻八届九中全会和这次省委扩大会议精神,彻底纠正“五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兢兢业业做好工作,这些暂时的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1] 节自严克伦1961年2月8日在中共陕西省委三届三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