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副产品价格政策问题的讲话[1]

严克伦

中央在3月份召开的省、市委财贸部长会议上,确定把农副产品价格问题,作为各级党委财贸部今年政策检查工作的一个重点,这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我仅就这个问题,讲一点极不成熟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农副产品价格问题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

农副产品价格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党和五亿农民的关系问题,是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的问题。

为什么这个问题这样重要呢?因为我国过去受过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统治和压迫,历史上给我们遗留下来一幅极为贫穷和落后的经济面貌。革命胜利以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虽然经过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目前我们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如果以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为一百,工业和手工业的产值占百分之四十,农业产值占百分之六十。到1956年,工业产值为百分之五十三点五,农业产值为百分之四十六点五。如果以1956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为一百,工业产值仅占百分之三十五点七二,农业产值即占百分之六十四点二八。这说明农业经济直到现在在我们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着很大的比重。在全国要根本改变这种情况,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即到1967年,工业产值可达到百分之七十左右,农业产值可降到百分之三十左右。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目前,在我国农业经济还占相当比重的情况下,农产品收购价格是否合理,是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而农业能否增产,又会直接影响工业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首先,因为工业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一部分来源是各种税收,税收是依靠社会生产和社会购买力的,今天的社会购买力,主要还是农民;一部分来源是依靠轻工业积累的,而轻工业的生产原料,绝大部分是依靠农业的。同时,轻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主要也在农村。当然资金积累还有银行、交通、国营商业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来源。其次,我们进行工业建设还需要大量进口各种成套的机器设备,要进口这些东西,就需要外汇,而目前所出口物资,农副产品要占百分之七十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农副产品价格是合理的,对工业建设的影响很大。

再从人民的生活需要来看,第一是吃,第二是穿,第三是用。其中绝大部分还都是依靠农业生产的。而五亿农民的吃、穿、用,全部是依靠农业生产收入来维持的。因此,党和国家同农民的关系,就集中地表现在农产品收购价格方面,即农民生产多少,国家收购多少,农民的生产成本多少,国家的收购价格多少。这实质上是农民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是有矛盾的,但这种矛盾是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是非对抗性的矛盾问题。如果我们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有利于五亿农民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话,天下就不会大乱,如果我们的收购价格不合理,就会破坏生产,农民就会怠工,甚至会打扁担。因而也会由非对抗性的矛盾,转化成为对抗性的矛盾。目前,有些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不合理,农民不满意,从而引起党中央和省委的重视,就是这个道理。

二、农副产品价格的基本方针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社会商品生产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民所有制的生产形式,一种是集体所有制的生产形式。农副产品的商品生产,是属于集体所有制的生产形式的,其中有农业社集体生产的。国家计划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的管理,还不像对主要工业品那样集中,那样严格。所定价格是否合理,对农副产品的生产和交换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即价格合理,可以刺激生产,扩大流通,价格不合理,可以打击生产,阻碍流通。由此可见,价格是关系到生产问题,也关系到分配问题。所以,我们研究农副产品的价格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懂得这个规律,才能正确地运用这个规律。

现在,稳定物价、稳定市场,是我们价格政策的基本方针。因为,只有物价稳定了,市场稳定了,才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物资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研究农副产品价格政策问题时,还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既要照顾农副业增产,又能确保粮食增产”。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要保证六亿人口吃饱饭,是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现在全国粮食每年增产的比例虽然大于人口增加的比例(粮食每年平均增产百分之四多些,人口每年平均增加百分之二多些),但人民对粮食消费量也逐年有所增长。在这次会议上,榆林同志反映,榆林地区群众1952年—1956年粮食消费水平的对比是:1952年每人平均一百九十斤,1954年每人平均二百四十斤,1956年每人平均三百四十斤,现在还普遍感到这个标准有些偏低。全国和全省人民粮食消费增长的幅度,不可能有榆林那样大,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所以,在研究农副产品价格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以粮食价格为主来进行研究。就是要看粮食和农副产品的比价是否合理。如果农副产品的价格低于粮食价格,就会影响农副产品的生产;如果农副产品的价格高于粮食价格,就会影响粮食生产,就会互相影响,轮番提价,就会影响整个国民轻济生活。因此,对和粮食争地的一些经济作物,不能片面地强调扩大生产而挤掉粮食,即使在农副业生产比较集中的山区,也应当考虑首先做到粮食自给。这就是说,我们的价格政策,要使粮食生产和农副业生产能按照国家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发展。也就是说,在研究农副产品价格政策的时候,要有全面观点,不能片面强调国家利益,以为收购价格越低越好;也不能片面强调农民利益,以为收购价格越高越好,要把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统一起来。这样对群众对国家都有好处。

三、目前我省在农副产品价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总的方面来看,我省粮食价格基本上是合理的,粮棉比价以及大部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基本上也是合理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还不合理,但不是所有农副产品的价格都不合理。在不合理的价格中,有的偏高,有的偏低,现在看来,一般是偏高的较少,偏低的较多。偏低也只能用国家价格和粮食来比较,不能用自由市场的价格,更不能用黑市的价格和粮食来比较,这就是说,国家价格,不能跟着黑市价格跑,而是要制约黑市价格。

经过我们初步了解,在全省农副产品中,有山区粮食,花生、生猪、大麻、纻麻、生丝蚕茧、茶叶、土纸、生漆、桐油、絮棉、棕片、牛、牛皮、羊、羊皮、羊毛、木耳、烟叶、五梧子、蜂蜜、核桃仁、甜苦杏仁、麝香、甘草、黄连、党参、山萸肉、橘柑、苹果等三十种产品价格的某些不合理现象,比较显著。其他绝大部分产品的价格,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若干不合理现象,这些产品,大部分是国家统购和统一管理收购的物资;其中已经中央调整基本合理,但在本省还有一些问题的有山区粮食,花生、生猪、桐油、大麻、苧麻、茶叶等,其余未经中央研完调整和属于本省管理的产品的价格问题,就更多一些。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有些产品的生产、利润、税收、费用等方面有问题。如过去桐籽和桐油的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群众就砍了桐树;木耳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群众就砍了耳扒。有些产品的商业利润大于农业生产利润,经营单位一转手就赚钱很多,群众说:东西在我们手里很贱,一到公家手里就贵了。有些是税收不合理,如过去毛茶按精茶收税。有些是因经营管理不善,增加了费用,于是就加大了成本。(2)差价不合理。地产地销的东西,有些购销差价太大;有些产品,地区差价是层层向下差,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山区的收购价格偏低;品质差价,应当以质论价,有些品质差价,对群众压级压价;有些产品没有合理的季节差价。(3)比价不合理。主要是与粮食比价不合理。如蓝田的生漆每斤收购价为一元三角,每斗包谷价为三元六角(可能是市场价格),但过去一斤漆可换一斗包谷,现在只能换几升包谷(当然过去的比价也不一定都是完全合理的)。此外,还要参考互有关系的产品的相互比价,如陕北地区的絮棉和羊毛、陕南地区的桐油和石油、一般地区的蜂蜜和食油等。与工业品比价方面。总的来说,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逐年缩小,比价基本上是合理的,现在的问题是遥远山区的工业品价格高,农产品价格低,形成谷贱伤农的情况,如镇平县一斤包谷三分钱(可能不是国家牌价),缝一条普通棉被,需要几千斤包谷。历史比价,有些已达到或已超过了历史最高价格,有些还低于历史最高价格。在与四川、湖北、河南、山西等毗邻省区的价格方面,四川一般是工业品价格高,农副产品价格低,湖北,河南、山西一般是工业品价格低,农副产品价格高,对我们影响很大。(4)流转方向。过去商洛、安康地区的许多产品直接运往河南、湖北,现在要经专区和省运出,造成迂回运输的现象。这样流转环节增多,加上层层剥皮,自然加大了费用。(5)供求关系。对有些产品的生产缺乏计划性,我们的价格政策又不能很好地指导生产,所以有些产品在某一时期供过于求,有些产品在某一时期却求过于供。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总的说来,是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一是合作化后,按劳动日取酬,农民进行某些农副业生产不合算,影响生产;二是农村自由市场开放后,有些产品供不应求,加上缺乏管理,因而引起价格方面的某些混乱现象,主观原因有:一是过去对价格管理工作注意不够,首先是省级领导上注意不够;二是供销社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制度,也产生了某些副作用;三是缺乏经验,缺乏技术,对价格和等级掌握不稳;四是业务部门有资本主义经营思想,缺乏国家观点和群众观点。如有利就抢着干,无利就推开不管;不执行国家的价格政策,随便压级压价、提级提价,甚至掺杂作假,哄骗群众等等。总的说来,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还是主要原因。

四、如何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中央在省、市委财贸部长会议上,确定把农副产品价格问题,作为各级党委财贸部今年政策检查工作的一个重点。省委在今年的工作要点中,确定对农副产品价格问题,进行有计划的调查研究。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动手去做的问题。我们应当承认,农副产品价格问题,涉及面很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用简单草率的办法去处理,也不可能一次都能求得解决。因此,首先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有什么问题,就研究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比较突出,就先解决什么问题。总之,要从全面着眼,分开轻重缓急,一个一个地求得解决。

经过初步摸底排队,全省统购和统一收购的约有四五十种产品,我们准备在今明两年内,对其中一些主要产品的不合理价格问题,有计划地进行一次研究。今年准备先选择和国计民生关系较大而价格问题又比较突出的生漆、大麻、纻麻、山区粮食、花生、牛、羊、土纸、棕片、茶叶等十种产品,分期分批进行研究。计划在9月底以前研究完毕。没有列入今年研究的产品的不合理价格问题,由省级各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地自行着手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尽量争取及早解决。

具体分工:生漆、大麻、纻麻、土纸、棕片、茶叶,以省供销社为主,山区粮食、花生以省粮食厅为主,牛、羊以服务厅为主,并由省级各有关部门和各主产地区协助。

工作步骤:从4月份起,分别订出工作计划,抽调一批熟悉业务和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重点产区,把情况摸清摸透。省级派不出工作组的地区,由各县自行负责,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在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一定要走群众路线,除向有关业务部门了解情况外,还必须随时向党政领导请示汇报,并注意同农民和商贩座谈,广泛征求意见,然后加以分析研究,提出方案,经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研究后,再报省委审定。

同时,财贸部应经常协助党委加强对有关部门执行国家价格政策进行检查和监督。在检查的时候,首先要肯定被检查单位的工作成绩,要和被检查的单位,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对检查出来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把全部责任都推给下边,去过多地责备他们,注意不要伤害他们的积极性,主要应当是吸取经验教训,积极支持他们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达到改进工作,改进领导之目的。但对检查出的那些屡教不改的贪污盗窃和违法乱纪分子,应当给予必要的纪律惩处。

要解决这个问题,财贸部应协助党委加强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亲自主持,上下一齐动手。属于省上要解决的问题,各业务主管部门就积极设法解决,属于西安市和各专、县(市)解决的问题,自己就主动地去设法解决。这样做,绝大部分问题都能够很快解决的。

五、加强对农副产品价格的统一领导和管理问题

现在农副产品价格方面存在的混乱现象,是与我们物价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分不开的。我们现在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改变这种情况:第一,应当向干部和职工群众进行有关物价政策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第二,要教育国家机关、事企业部门、农业社和组织起来的小商小贩等,首先认真遵守国家的价格政策。第三,各级财贸部门(如商业、粮食、服务、供销社等)应当做好自己范围以内的物价工作,西安市和各专、县(市)分工主管财贸工作的负责同志,应将物价工作统一主管起来。第四,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建立与健全管理制度。过去省上管理得多了一些,究竟怎样管好,各地可以讨论研究,提出意见。第五,应当加强对农村自由市场物价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自由市场的价格管理工作做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国家对农副产品的收购工作。

最后,希望这次会议之后,财贸部首先应当协助党委把这项工作抓起来,争取在今明两年内,把这一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能够基本上求得解决。

[1] 节自严克伦在1957年4月全省财贸部长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