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热泪思伯父

严晓萍[1]

虽然伯父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但是他和蔼可亲的形象和谆谆教诲常记我心间。

伯父是名大孝子。我祖母活着的时候,每年农历正月初三,伯父都要回家看望祖母,还要和我祖母睡在一个炕上。祖母常年有病在床,伯父在家时,就亲自给她端饭、倒水,晚上还要换尿布。而且他常常趁回家时会把村里的老人都要看望一遍。

永寿县城刚解放,国民党残余部队还没有完全撤除,社会秩序不太好。我伯父第一次回家看望我的祖母,带了好多护卫,身穿延安时的灰制服。我的几位大妈说:“当官的回来了!”开玩笑地就到我伯父制服上下口袋里搜钱,最后一分钱都没有找出来,大家都很奇怪。我伯父说:“我说没钱吧,你们还不相信。”

从我记事时起,伯父就不给我们特殊化的机会。1955年农历正月初三,我伯父回家看我祖母。我和父亲在公路边等候。当伯父的车子经过我们面前时,他没有让司机停车,我和父亲只好步行两里多地回了老家。我当面埋怨伯父,他老人家和气地说:“一停车要浪费三两油嘞。”我长大了才明白,他的这种做法,既节约了汽油,又不让我们搞特殊。伯父每次回家乡的往返汽油,他都一定坚持自己付费报销。

1959年,祖母去世时,我伯父主张,一切从俭,不要铺张浪费。老舅家主张大操大办,争论相当激烈。通过伯父的耐心说服,家人从俭办完了我祖母的后事。这件事在我们县上反响很好。

在生活中,伯父甘当一名普通的老百姓。记得“文革”后期,伯父从杨梧“五七干校”劳改回来闲待在家。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到建国路口小卖部门前维持秩序。时间久了,服务员都认识了他,常常对他说:“老同志,你要什么菜?我们预先给你留下吧。”可是伯父每次都婉言谢绝了,他一边维持秩序一边排队买菜。因此,获得了大家的普遍尊重。

改革开放后,1985年我和丈夫在永寿县办起三四十人的沙棘加工厂,生意做得还不错。伯父把我们叫到他的办公室,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要求我们遵纪守法,不要偷税漏税。我们表态,坚决照办。伯父这才开心地笑了。

伯父的一生是艰苦朴素的一生,是克勤克俭的一生。他是党的好儿女,是人民的好干部,是我们敬爱的好长辈。他崇高的品质,影响了我们几代人。伯父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11年12月

[1] 严晓萍,陕西永寿县人,严克伦侄女。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