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

严莉[1]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很长时间了,时光的流逝,磨去了许多往事,却抹不去女儿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之情。父亲的音容笑貌仍然常常陪伴着我,给我温暖,给我力量。

1988年夏,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正在国外勤工俭学、攻考博士学位。家里为了不影响我紧张的工作和学习,没有将消息马上告诉我。当我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向家人报告喜讯时,大洋彼岸传来的却是父亲已经不在世的噩耗。这雷击般的打击,使我一下子惊呆了,感觉天旋地转,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父亲去世,没能尽孝于病榻之前,成为我一生的痛。我多么希望能对父亲说一句:爸,女儿没辜负您的期望,将要获得博士学位了。

想起父亲,往事历历,恍如昨日……

父亲有着坚毅和临危不惧的性格,受父亲的影响,我懂得和学会了在艰难孤独的环境里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我刚要上小学,一切都还在懵懂之中就遭遇了变故。家被抄了好几次,最后全家被逐出了省委东院。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我感到惶恐和无所适从。由于是“走资派”的女儿,平时走在路上会遭到各种各样的白眼、唾骂,甚至被丢石块、挨打。当我在外面被人打骂和受了委屈跑回家时,父亲总是把惊悚的我抱在怀里轻声喃喃地说:“娃不怕,娃有爸。”每当这个时候我幼小的心灵就得到了无限的安慰。其实父亲当时也在挨批斗、戴高帽、挂重牌、坐“喷气”(双手被扭到背后,再摁住头),度日艰难。但是父亲从不让我们感觉到他的痛楚,总是用自己坚强的臂膀和宽阔的胸膛呵护着尚年幼的女儿。在我的眼里,父亲就是一座山,再怎么打击,都依然屹立不倒。当时环境恶劣,但父亲要求我们不要悲观,不要虚度光阴。那时学校停课闹革命,社会上一片“红色恐怖”,打人抄家,逼死人命,时有发生。我们姊妹几个不敢出门。父亲那时还没有被关押失去自由,他怕我们荒废学业,就给我们当起了家庭教师。记得父亲曾给我们讲解毛主席诗词,讲中国古典诗词格律,讲汉语遣词造句的精妙和语法。虽然我还小,不能完全理解毛主席诗词的博大精深,可是朦朦胧胧中被那古典诗词所蕴涵的美妙意境点燃了对学习知识的渴望,也为我以后刻苦和努力的学习知识奠定了精神基础。在父亲被军管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仍然能坚持自学,有时候读书学习常常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父亲后来说,他在关押期间,听到这个消息,给了他很大的安慰,觉得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懂事了、长大了,心里感觉到深深的慰藉,反过来也支持着他走过了难熬的日日夜夜。是的,毛主席诗词中的雄浑气魄和浪漫情怀,父亲处变不惊的坚强和刚毅,使我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找到了精神力量和依靠。这样的精神一直支持着我,使我能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坦然面对各种挑战,克服困难和险阻,顽强前行。

父亲慈祥、豁达,和父亲在一起使我懂得了生活,懂得了超然物外的面对人生。“文革”中有一段时间,姐姐下乡,妈妈因工作需要和妹妹住在别的地方。我和父亲住在一起。父亲在被批判、审查的同时还要操持我们父女两人的生活。他常常一大早就挎着篮子出去排队买菜,一日三餐烧火做饭。父亲是关中人,喜吃面食,我受母亲的影响爱吃米饭。父亲总是不厌其烦,给自己做面食的同时,也想方设法在当时供应紧张的情况下给我另做米饭,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调剂饭菜,给我增加营养。虽然是粗茶淡饭,日子过得却是其乐也融融,其苦也甜甜。后来走遍天下,总是念念不忘父亲做的洋白菜炒米饭。现在想来父亲当时是多么不容易,他被罢官挨批、隔离审查,长期受压,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但他在我们面前总是和蔼可亲,自己心中忍受着煎熬,却常常关心和鼓励我们对生活要有平常心,对自己要有信心,不怕生活中的困难,努力向前。人在世间走,不如意事常八九。父亲教会了我们面对人生,笑对困苦。遇到艰难困境,只要乐观向上,豁达超然,不悲观,不放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父亲平等待人,生活中平易近人,和群众融为一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家在“文革”期间会有那么多的普通干部和群众热心帮助,保护我们。记得那时,我们姐妹都还小,常常会生病。机关卫生所因为父亲被打倒,在造反派的压力下,拒绝为我们治疗。可是父亲原来的保健护士党爱莲阿姨瞒着机关造反派,冒着风险为我们打针送药。省委建国路机关食堂的大师傅看到我们经常吃不饱饭,就赶在开饭前偷偷地给我们拿些馒头菜肴,让我们躲在灶火头前吃,看到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大师傅欷歔不已,难过得流下了眼泪。“文革”后有一段时间父亲赋闲在家,那时候供应紧张,他经常清晨5点多就起床,骑着自行车到炭市街和群众一样排队买不要票证的大骨头,有时还帮助维持秩序,回来又亲自下厨熬汤给我们补充营养。一来二往,父亲和卖肉的师傅成了朋友。有时父亲去晚了,师傅就把藏在案板下面的大骨头拿出来,给父亲以“特殊”待遇。这些普通人的真诚和朴实的感情,使得父亲常常感叹人间自有真情在。他说,只要老百姓不嫌弃,他就觉得有盼头,有奔头。同样母亲以及我们几个女儿,能和父亲在一起,即使政治环境恶劣,物质生活清苦,我们也觉得甘之如饴。

父亲无谓进退,信心和热情不减的性格使我学会在逆境挫折中不气馁,始终保持干劲,保持热情。父亲从省委书记的岗位上被打倒后,坚守信念,依然抓紧时间看书学习,充实和丰富着自己。我担心他的身体,常常劝他多注意休息。父亲告诉我:“职务没了,精神不能垮;不让工作,学习不能丢;虽挨批斗,对党和人民的信心不能减。”父亲还特别叮嘱我,爸爸受迫害,会殃及子女,你们要有精神准备,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准备付出比别人家孩子更多的艰辛努力。在父亲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下,我下决心依靠自己的努力,学有专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深知像自己这样的出身,不可能被保送当工农兵学员,于是就尽量想办法学个一技之长。但由于父亲的政治问题,不管到哪里都没人敢录用我。当时真有点展念前途,不寒而栗的悲痛。但想着父亲的教诲和妈妈的鼓励,我始终没有放弃努力和学习。后来终于迎来了1977年恢复高考,我凭借平时的积累和扎实的文化基础,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全国重点大学,但是在政治审查时又因为父亲的问题受到阻挠。我已经三番五次地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次父亲真急了,他知道我能有今天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不得不去找专案组的同志谈,希望不要因自己的问题连累孩子。幸好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已渐好转,我终于得以入学。不久后,父亲获得解放,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恨不得把失去十多年的时间尽快抢回来,经常是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家里环境好转了,我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反而少了。但父亲对我从小到大的教育和影响,特别是和父亲一起经历了“文革”中的风风雨雨,使我感觉父亲时刻在我身边,给我力量,给我鼓励。

父亲襟怀坦荡、高洁如松、严于律己。父亲的榜样,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父亲不管是在领导岗位,还是被打倒,靠边站,都以一颗平常心泰然处之。父亲常常教育我们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不计得失,宠辱不惊。他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还要学会宽容,以德报怨。父亲的性格犹如一泓清水,心底无私,清澈透亮。父亲十分厌恶灯红酒绿,奢靡浪费,从不拉帮结派,处事公道正派。他也严厉批评过人,但被批评的人知道父亲都是出以公心,况且他对自己要求更严,所以他们都心悦诚服。父亲为公,没有私敌宿怨;为民,没有远近亲疏,原则性极强,却人缘极好,更多的是得益于他的宽容宽厚。我年轻时很难理解父亲对那些整过他、刁难过他的人,只要不是“三种人”[2],该用的照用,该提拔的照提拔,从不弄权报复,更不打击压制。后来我慢慢悟出了个中道理,懂得宽容,学会宽恕,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一种美德。

说到父亲的严于律己,记得我读大学时,父亲恢复了工作,全家又搬回省委东院,重新团聚在一起。但父亲绝不允许我们搞特殊化。记得当年由于从“文革”的动乱中刚刚恢复,学校食堂饭菜不太好,很多同学都从家里大包小包带吃的。我也想从家里拿点吃的回学校,却遭到父亲的批评,要求我学校食堂供应什么就吃什么,学会节俭度日,自觉吃苦耐劳。学校开学或者放假,父亲也从不允许用他的车拉送我的行李,都是我用自行车一趟趟地驮着往返搬运。有一次,父亲外出时间较长,交由我来管家,因冬储只有白菜、萝卜,副食还要凭票供应,所以几乎顿顿白菜萝卜,吃得家里人都受不了。父亲回来后,家人纷纷告状,说伙食太差。我说这可比“文革”时吃得好多了,而且我和大家吃的一样,有什么可抱怨的。父亲听了哈哈大笑,他教育我在有限的条件下要学会调剂和安排生活,但同时对我不追求物质享受,勤俭持家还是挺赞许的。

最后和父亲在一起,是在我赴美留学临行前,父亲不无担心地对我说:“爸爸没有多少积蓄,只能帮你买一张去美国的机票,一切都只有靠你自己边打工边上学了。”父亲要求我向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刻苦努力,勤工俭学。在国外读书的日子清苦至极,分秒必争,赶做工,赶学习,就是赶不上休息。虽然父亲远在天涯,但我一直感觉他就在我身旁,给我力量和勇气,我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读取了硕士、博士学位。如今我在工作和学术上有了一些成就,可是父亲却积劳成疾早早地离开了我们。每念及兹,我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深深的遗憾。当我事业有成的时候是多么希望能看到父亲欣慰的微笑和赞许的目光啊。

时值父亲百年诞辰之际,谨以此文寄往天国,禀达女儿的遥思之情,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1] 严莉,严克伦女儿。曾就职于陕西华秦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美国贝尔实验室、美国朗讯公司等单位,任项目经理,高级研究员、部门经理,美国电讯公司(AT&T)主管研究员。

[2] “三种人”,即“文革”中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