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书[1]
克伦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五个年头了。每每回忆起这位德高望重、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老同志、老领导,都使我感慨万分、钦佩至极。克伦同志对党忠诚,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人民热爱,有高度的革命事业责任心和原则性。他思想道德之高尚、敬业精神之坚韧、为人处世之真诚、工作作风之严谨、为政立身之清廉,无一不是我学习的楷模。
我自1978至1982年曾在克伦同志身边做秘书。他的一言一行,对我的成长进步和世界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至今仍历历在目,终生难忘。克伦同志永远是我的恩师,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1991年暑期,我陪河北省领导同志在北戴河看望宋平同志,宋平同志问我都在什么地方工作过,其中我说曾在陕西省委办公厅给严克伦同志作过秘书。宋平同志当即深有感触地说:“克伦同志去世了,他是个很好的同志。克伦同志在我们党的高级干部中没有什么可挑剔的。”还有一次我去北京看望马文瑞同志,提起克伦同志,马老说:“克伦同志为人很正派,有水平,党性强。我在陕西省委工作期间,很注意听他的意见,他提的意见,我基本都采纳了。”宋平、文瑞同志对克伦同志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代表了陕西广大干部、群众对克伦同志的一致评价。
克伦同志有很强的党性和组织观念。他在“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重新出来工作。1978年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分管组织、政法、群团和全省的“核查”工作。此时的克伦同志已是64岁的老人了,但工作仍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特别是当时克伦同志负责清查“两案”和落实干部政策工作,需要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克伦同志面对繁重的工作,从不推诿。尤其是克伦同志患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多病缠身,但他均置之度外,几乎每天加班加点,从未休过星期天。克伦同志严格执行中共有关审理“两案”的政策,对每一个案件的重要情节,总是反复阅卷、查证、核实,认真负责,从不敷衍。历史证明,经克伦同志处理过的上百件“文革”中的大案都经得住历史考验,更没有出现新的冤假错案。对犯错误的干部,克伦同志始终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既要按党纪认真处理,又要注意教育干部、保护干部,绝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他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全面地、历史地、客观地看一个干部,犯了错误,只要认识了、改了,就是好同志。”不仅如此,对那些“文革”中批斗过他的干部,他宽大为怀,不计前嫌,不感情用事,不公报私仇。克伦同志这种高尚的品质,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赞扬。
克伦同志公道正派,一身正气。克伦同志在省委任书记期间,一直分管组织、政法工作。他坚持党管干部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方针,从不徇私情封官许愿,公道正派,知人善任。他从未向省委、组织人事部门以个人名义、口头或批条调动、任免任何干部。有的干部给他写信或口头提出要求,他都批示省委组织部,提出意见,严格按干部管理程序办事。所以,凡同克伦同志共过事或接触过的同志,都说克伦同志既有原则,又可亲可敬,是大家信得过的好领导。
克伦同志是1931年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又是陕西籍人,老同志、老同事、亲属很多。他待同志,无论上级还是下级,年长者还是年轻者,总是那样和蔼可亲,从不发脾气、随意训人,更不背后议论人。他和同志的交往,真正做到了平等、诚信、朴实无华。有的同志或亲属找他调动、安排工作,或涉及纠纷案件找他说情,克伦同志总是耐心地说明解释,从不徇私情。1983年克伦同志由省委书记改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人大机关干部的提拔任职,克伦同志一贯坚持集体领导,走群众路线。需要提拔什么岗位职务,先在机关干部中进行民主测评,然后党组集体研究决定,依照干部任免程序办理,从不个人说了算,搞一言堂。记得1985年5月,因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另有任用,需要从机关产生一名秘书长。经过机关干部测评,推荐我的票较多,党组研究后向省委推荐由我担任。在省委常委会讨论我任职时,克伦同志说:“今天常委会讨论玉书同志任职,玉书同志做过我的秘书,为了大家讲话方便,我就暂时离席了。”这一切都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一位高级领导干部严格的党性和高尚的道德风范。
克伦同志求真务实,作风严谨。这种可贵的思想作风,体现在他经常的大量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凡是经他手办过的事、处理过的问题,都能做到事实清楚,明明白白,有根有据。我每次给他起草重要会议上的一些讲话,克伦同志总是准备好了提纲、要点,然后把我叫到跟前进行认真交代。克伦同志文字水平是很高的,对给他提供的讲话材料,他总是字斟句酌地反复推敲、修改,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要求做到准确无误。克伦同志批阅文件、书写信件,包括材料的改动,文字工整,措词严密,所以不少同志风趣地说,“字如其人,看了克伦同志的字,就知道克伦同志端庄的品格”。
克伦同志对身边工作人员关心备至,注重培养。他每年初和年末都把秘书、司机、公务员叫在一起开个小会,问有什么困难,对他的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并多次嘱咐:“我们在一起共事,是工作关系,都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咱们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把我们这个‘小班子’的工作做好。”克伦同志还经常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你们年轻,要抽空多学知识,增长才干,把路走端正。我们这些人都老了,祖国的建设发展要靠你们了。”克伦同志这些谆谆教诲至今仍感到亲切、中肯,仍在时时激励着我。
克伦同志清正廉洁,艰苦朴素。克伦同志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风范,确是一位造诣深、明事理、受人尊崇的领导和长者。克伦同志身为党的高级干部,但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一毫的特殊化。他的言行举止和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克伦同志生活十分简朴,粗茶淡饭,粗衣布裤,陌生人看不出他是一位“高级官员”。克伦同志常说:“咱们都是农民的儿子,地位变了,不要忘本,不要忘记群众。”从他工作、生活各方面都能体现出他平易近人、淡泊名利、严于律己、为政清廉的可贵品质,从一些日常琐事的处理上,就可以看到克伦同志高尚的思想境界:1980年,苏文同志的亲属从印尼寄到西安机场一台彩色电视机。克伦同志让我和司机陈师傅去机场取回。将电视机取回后,克伦同志拿出钱交私人用车费。我再三说:“这是给你配的专车,又是在市内,不用交费。”克伦同志严肃地说:“这是私人用车,必须把车费交了,不能公私不分。”我只有把车费交到财务科。克伦同志办公室周围有各种果树。每年收获季节,办公厅都采摘一些送给各位书记们、工作人员品尝,克伦同志都坚持交费。克伦同志还要求家属不能随意进书记、秘书办公室,不能搭乘他的工作用车上下班和私用。克伦同志外出开会或检查工作,都是自己准备行装,衣服也是自己洗。这些习惯他一直坚持到晚年。
克伦同志常说,自己能做的要自己做,要养成自立的习惯,什么事都要别人帮忙不好。克伦同志的老伴苏文同志是印尼华侨,20世纪40年代回国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工作,后到西安,曾担任过陕西歌舞团的团长。她是一位充满爱国激情,对革命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而又深明大义、谦虚谨慎、宽厚善良的女性。在家是贤妻良母,是克伦同志的贤内助,但克伦同志从不允许她干预政事,她也从不在克伦同志面前说长道短。由于克伦同志家教很严,加上苏文同志的支持理解,所以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家风。身边三个女儿都聪慧活泼,讲文明、懂礼貌,严守校纪家规,对待来客和克伦同志身边工作的秘书、司机、公务员,总是彬彬有礼,从不盛气凌人,不以高干子女自居。克伦同志对孩子们的升学、就业从未过问过。她们成人走上社会后,生活低调,奉公守法,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工作都很出色。克伦同志1988年去世时,孩子们哭着说:“爸爸,我们没有沾您什么好光,就沾了您‘走资派’的光,我们不恨您,我们敬您、爱您,爸爸走好!”
克伦同志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都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务实作风,为中国革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作出了重大贡献,最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克伦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不息的一生。他的高尚品质、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2004年
[1] 张玉书,河北省滦南县人,1941年11月生。曾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兼人事处处长、秘书长,秦皇岛市副市长(正厅级)、秦皇岛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