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反”“五反”运动

在“五反”运动中的所见所闻

李德龙[1]

三原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水利条件得天独厚,境内盛产粮棉蔬果。民国时期,经济文化发达,曾为渭北商业中心,关中文化名城。县城内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是粮、棉、药材等贸易集散地。解放前夕,城内各类商铺1596户,记得名气比较大的有:经营副食的南茂号、大丰隆、义原恒、得生号、洪玉原等,卖酒的有恒茂酒店,经营布匹、绸缎的聚盛东,经营粮食生产的德胜粮行,经营棉花生意的三原成花行,经营药材的有万龄堂等等。

1952年初,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里的一些商店,围积居奇,哄抬物价,垄断市场,大部分资本家不愿意和共产党合作。时值抗美援朝时期,全国物资供应紧张,国家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实行“加工订货”的形式,和资本家进行合作,国家出原料,资本家进行加工出成品。在此情况下,大部分私营工商业中出现了投机倒把、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等不良行为。针对这种情况,中央决定,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运动的重点在大中城市,县以下主要进行正面的遵规守法教育。

开展“五反”运动时,我是三原县一心成商店的店员,当时19岁。“五反”运动在县委领导下,由统战部、县工会、县工商联具体组织开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习动员;二是坦白、检举、揭发问题;三是核实处理。工商联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动员工商业户依据“五反”的内容进行坦白、交代问题,各工商业户也可以互相检举揭发;县工会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发动店员揭发检举、监督在本店内的抽逃资金、掺假使假、偷税漏税、围积居奇等问题。

“五反”运动采取“背靠背”的形式,经理和店员分别轮流开会动员。铺子不准关门,营业照常进行。经理多集中在工商联机关开会。店员的会场无固定地方,均设在店铺的大厅中。店员按街巷划片集中起来。我们这些青年店员、工人在县工会的大力支持下,扬眉吐气,大胆检举揭发店铺经理的不规经营行为。听说,有店员检举某经理抽逃了几于元现洋,被追回,交回店铺。经理们也天天去开会坦白、交代问题,要求人人都要交代,发纸让写出主要问题,不交代过不了关。交代的问题有小有大,俗称交代的问题是芝麻还是西瓜,交代的问题大就在大会上立即表扬。经理们整天提心吊胆,害怕自己没有交代的问题被店员揭发出来。

在坦白检举问题阶段,据说全国工商经营业界中出现了消极情绪,他们抱着吃光、花光、卖光的“三光”政策和不进货、不贷款、不营业的“三不主义”,消极对抗,直至门庭冷落、市场萧条,经济形势严峻。在此情况下,上级指示:停止“五反”运动。

三原的“五反”运动,据统计,共检举揭发各种问题751件,但均为一般性问题,未正式核实处理就草率结束了。

(整理;郝东锋)

注释

[1]李德龙,陕西渭南人。店员出身,曾任城市管区主任,城关镇镇长、书记,县公安局局长、书记,县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等职,1993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