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浅谈洋县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洋县文物博物馆 陈国强

洋县是陕西省先进文化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自古素有“汉上明珠”的美称。洋县地处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东端。其地势北、东高陡,南部低缓,中部低平,山地和丘陵占93.3%。唐乾元元年(758)起为洋州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三年(1370)改洋州为洋县,其称沿用至今,总人口44万,其中少数民族411人。洋县属秦巴山地,谷深峰峻,重峦叠幛,但自秦以前开子午道,三国以前凿傥骆道,唐初辟羊巴道,元代开黑水峪道,亦有汉江水道,形成东通宁陕、荆襄,西达城固、汉中,北抵眉县、周至可达长安,南去西乡、巴州,为秦蜀鄂通衢。加之山川毓秀,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洋县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县域成为秦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及陇文化的交汇之地。其变迁在两汉、三国、隋、唐、元、明、清历史长河中都有史料记载。

正因为洋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所以,洋县也是陕西省35个文物大县之一。截至2008年12月,全县已获批准的国家级、省、市、县四级文物保护单位53余处(其中,国家级2处:蔡伦墓、唐开明寺塔,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智果寺翠经楼、良马寺大殿、醴泉寺大殿、魁星楼、谢村东韩民居大院等9处,市级文保护单位有青山观1处,县级有唐安公主墓、两角山道观、戚氏墓、文庙大成殿、黄克明烈士墓及故居、席忠瑶等41处),可移动文物藏品8000多件(珍贵文物230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11件),现代红色旅游资源90多处。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7处。在众多的文物和纪念地中,革命文物占相当大的比蜇,见证了许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特别是华阳革命根据地文化见证了“洋县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蜇要组成部分”的光辉历程,是独具洋县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以华阳苏区为代表的洋县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新时期洋县文物工作和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洋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现状

洋县红色文化资源丰宫,洋县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区、南区、西区和北部山区,分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两个阶段,其中最典型最突出的就是华阳苏区革命文化。

洋县是汉中乃至陕南革命武装力扯的重要创建地和活动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洋县的革命斗争力址除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洋县进行了重要的革命武装活动,并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华阳苏区,以及红七十四师率红军七次进入洋县,在洋县境内许多地方进行了革命武装斗争外,在当地党和红军的领导下,经过积极筹划和广泛发动群众,洋县先后组织和建立了多支革命武装力址,其中成功建立起来并进行了重要革命斗争的游击队和农民赤卫队(抗捐军)就达8支。洋县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和详细情况展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1932年红四方面军抵达川陕边后,中共陕南特委千1933年1月6日做出关于 《扩大西乡城固边新苏区,创造红二十九军的决议》,要求陕南各级党组织利用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创造的新形势,建立“正式的红二十九军”,创造新苏区。红二十九军千同年4月在“马尔崖”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和陕南特委决定恢复和组建红二十九军游击大队。“红二十九军所屈游击队共有七个,即第一、二、三、四、五、七、十等各大队”(见余洪远《陕南苏区的创建与发展》及注释@,文载《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其中第三、七、十游击大队就是在洋县境内组织建立的。

1933年5月28日在谢村镇江庵成立了由杨维三任队长的红二十九军第三游击大队;1933年6月22日在谢村良马寺成立了由何儒任队长的红二十九军第十游击大队;1934年3月28日在黄安许家庙成立了翟日敝任队长的红二十九军第七游击大队。除这三个游击大队外,1933年6月,中共陕南特委派席中瑶、王道和洋县、城固县委的负责人在洋县铁冶河创建了“城(固)洋(县)佛(坪)边区游击队”。

这些武装力盘广泛活动千洋县南区、中西区和北区的广大地区,积极勇敢地开展了深入持久的革命游击战争,均坚持了半年以上时间,有的长达一年半之久。活动范围有黄安、谢村、马畅、滑水、窑坪、溢水等乡镇,其有力地配合了党和洋县各地工农政权开展的打土豪、分粮分财等土地革命运动,捍卫了革命政权及其成果,有的游击队在周边区县的更大范围内进行了革命武装斗争,在陕南新苏区的创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区域的革命旧址遗址有30多处。

1935年春,红二十五军在程子华、徐海东等同志的率领下,由湖北入陕经商洛地区来到茅坪、华阳等洋县北部广大地区,在华阳石塔河胜利伏击了尾追而来的国民党陕军警二旅,在华阳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华阳游击队、茅坪游击队两支游击队、农民赤卫队(抗捐军),并发动群众划分成份、开展土地革命,同时,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在华阳街三官庙召开群众大会,积极宣传和发动群众,很快成立华阳街、石塔寺、吊坝河、常家坝、小华阳、红石窑等7个乡苏维埃政权,并带领农民群众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把鄂豫陕根据地扩展到洋县。两支游击队在后来的保护华阳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先后在茅坪、洪溪、新华、全胜、汉坝、石塔河、大店、龙山、牛岭梁、红石窑、九池、佛爷坪、坪堵河、铁冶河、阴阳山、渔洞子、八仙园等十几个地方,和敌人交战十多次,特别是在粉碎敌人第三次重兵“围剿”华阳中,游击队战士浴血奋战,英勇献身,誓死捍卫红色政权,为洋县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革命旧址或史迹有30多处。

1935年至1936年,为了巩固和发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陈先瑞率领红七十四师几次在洋县酉水、华阳等地区宣传、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这一阶段,红七十四师在洋县东部山区的罗曲乡的罗家大院、金水街、良心、站房、碗牛坝、秧田、桑溪、九池坝、茅坪、阳河等乡迂回盘旋,进行革命活动,打击陕南的国民党反动派,创立宁(陕)佛(坪)洋(县)根据地,留下了一些革命旧址有10多处。

1949年5月西安解放,胡宗南匪部撤入汉中地区,想在汉中扩军作最后挣扎,令陕西师管区司令马继武成立了“陕南暂编纵队”,洋县伪副县长尚志仁被任命为该纵队第三总队司令,拉兵要粮,日夜不停压椋人民。当时打进“纵队”部队里的各营营长由刘光琦、王健伯、刘绍鑫等地下党同志分别担任,伍峰山同志在内作政治工作。1949年11月,洋县已处在民主革命胜利的前夜,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三面围来,敌人内部恐慌万状,纷纷向南逃窜,残暴成性的伪县长齐子搀,扬言要实行“三光”政策(劳动人民拉光,财物抢光,房屋烧光)。为了粉碎敌人的“三光”阴谋,11月27日在我党的领导下,"纵”字部队第七团在西区谢村镇全部起义,宣告成立为陕南人民自卫军第七团,收交了马畅、滑水两乡保甲的枪支和敌伪人员的零星枪支,确定地下党员王健伯、刘绍鑫负责保护谢村附近的粮食仓库,刘光琦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当胡宗南部由城固撤退时,人民自卫军在滑水河边防御,保障了西区和城固东北区的安全;并派地下党西区负责人赵冠群率领20名武装齐全的战士,巡回谢村至县城之间,警惕城内敌人的变化。当齐子辦带领手下将要撤退还未能下毒手破坏前,在县城内党员的活动下,全城举行了武装起义,赶走伪政府,成立了洋县人民临时公安委员会,维待社会秩序。许明月、许应德、刘万鹏等我党同志发动群众三百多人,用扁担、锄头,把伪县长齐子摇一伙赶出县境,为洋县的解放做出了贡献。这一阶段,境内的红色历史事件,留下了一些重要战斗遗址和革命旧址有:江坝“陕南工委”旧址、白杨湾陶和仁旧居、五间桥迥龙庙小学、江坝学校等重要遗址、遗迹10处。

二、洋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

近10年来,洋县围绕革命旧址、战场旧址、纪念馆等优势文化资源,加大旅游产业开发,形成了以革命旧址、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司令部旧址、枪枝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品牌形象,其特点一是独特的民族性。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县域北部山区、汉江南区、县域西区,其红色文化遗承与汉江流域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是洋县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二是内容异彩纷呈。洋县承载重大红色历史事件的遗址、遗迹和精神内涵,分跨土地革命、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内容丰富多彩,表现与众不同。

洋县近5年来,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下了大力气,推出了大举措,也收到了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良好效果。就以北部山区的华阳地区为例,洋县县委和县政府依托华阳的自然生态景观,将华阳景区千峰竞秀、万壑争流、林海苍茫、飞瀑直下,二水绕镇并流,傥骆古道,奇石险滩,大秦岭奇树异花等如同仙境的自然景观优势,结合华阳山区生息着“秦岭四宝”和汉、唐文化遗迹,明清时期的客栈、当铺、酒肆、茶楼铺房,集自然、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独特历史、地域文化条件相揉和,充分利用优势,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打造,以修缮还原旧址原有的环境和自然风貌,合理开发,设置陈列室或整治周围道路交通的形式进行保护,目前开放接待中外游客的景点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红二十五军政治部旧址、红二十五军后勤部旧址、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石塔河伏击战旧址、华阳革委会旧址、三官庙戏楼、傥骆道老牌坊、将军桥、船头坝、镇水宝塔、华阳美人滩、十里亲水长廊、傥骆道石门、彩虹瀑布、金丝猴谷、牛岭溶洞、小华阳风光、神龙阁、东河三叠泉瀑布、兴隆岭等80余处;另有红军标语多处,刀枪、手榴弹、水壶等红军用过的器具文物一批。

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规划思路,在扩建洋华公路,增设景区通讯、电力设施,成立管理机构,改善运输条件,整治环境卫生等措施的实施下,使华阳景区展现出“大秦岭第一古镇,古蜀道上桃花源”的吃、住、游玩、购物、娱乐配套设施齐备的旅游胜地风貌。目前,华阳景区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十大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之一,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古镇”,被评为陕西省及毗邻地区十大最美魅力景区。其中位于红石窑的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还被列为“陕西省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效地实现红二十五军系列旧址的社会教育功能。

三、洋县“红色文化资源”未来几年的保护体系的设想和措施

目前,洋县红色文化资源中,除华阳景区以红二十五旧址的一些遗址、旧址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为主体的华阳苏区景区外,洋县西区和南区许多革命旧址或史迹,作为革命文物虽然意义重大,但分布较为分散,规模较小,基础设施比较簿弱,设施简陋,还没能得到较好的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洋县境内平川一带的一些革命旧址或旧居,如朱曼青旧居、地下党谢村交通站旧址、席中瑶旧居等;东部红七十四高家台司令部、碗牛坝政治部旧址等大部分始建于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为砖石或土木结构,绝大多数保持了原有的风貌特征,因年代久远,多已破败,急需修缮;有的曾经改建或复建,设专人管理,有的仍由原房主居住和使用,或者闲置,急需保护并开发利用。

对洋县整个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未来儿年进一步的保护利用工作中,可作下面几个方面的保护体系的构思和措施。

1.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是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基础

一是根据《文物保护法》和《陕西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要求,各级政府应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笲,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在城乡规划中,注重对成片红色文化资源的规划保护,避免在红色文化区域内再建新建筑。二是对已消亡的革命文物史迹或建筑,如华阳齐家街华阳烈士就义处(李茂林、蒲顺才、蒲海水、孙少春及华阳各乡苏维埃主席皆被在此街杀害)等,原则上不宜再进行复建,可采取原地树立标志或碑刻说明的方式作为纪念;三是各级文物保护部门,在对红色文化资源分门别类做好登记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制定维修保护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维修。四是通过新建陈列馆,全面反映红色景点的历史与精神内涵。为此,当务之急是在做好”十二五”文物保护规划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维修或新建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立项,以加大投资力度,逐步完善红色文化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

2.加大投入,多渠道融资完善红色文化资源配套功能,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要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现状,采取各种办法,出台有关政策,吸收社会资金,加快洋县西区革命旧址、旧居或纪念地的建设开发速度,使之成为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在开发建设中,可以借鉴其他建设项目和其他旅游银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特别是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项目,如旧址旧居附近的宾馆、饭店、商铺、旅游产品的开发、土特产品的经营,以及对总体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和亮化等,完全可以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争取集体资金和个人资金投入。这样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又可以让经营主体自主经营、盈亏自负,减少国有资产的风险。

3.坚持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文物、规划和旅游部门共同规划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深化红色资源研究,打造洋县红色文化品牌

一是红红结合打好“华阳品牌”,对接其他红色景区,主动融入“大陕南旅游经济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也可主动与周边市县的红色景区相联接,共同构建红色旅游专线,实现友情连接,互动发展。二是红绿结合。洋县境内北部秦岭一线,山色秀丽,风景独特,自然、人文、历史景观多达百余处,都可以与红色旅游捆绑经营,打造“红色教育,绿色休闲”的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经典线路。三是红古结合。把历史古迹与红色景点串连起来,共同推介。洋县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古迹蔡伦墓和唐开明寺塔,以及成语”成竹在胸”一词典故出处”赏筏谷”;县内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让游客参观完红色景区后再探古访旧,置身在历史的足迹中感受历史。为了便于旅游资源的整合,可以推行联票制,设立旅游专线,开通旅游专车,进行旅游整体宣传推介等。同时,注重加大对外宜传的力度,运用各种宣传媒体,深入宜传洋县文化资源;深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促进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向纵深和品牌发展;组织专家编撰一批有影响力的、以洋县,特别是华阳“红色文化遗产”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洋县苏区的革命斗争[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2]华阳苏区[Z].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3]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史略[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4]中共洋县地下党革命斗争历史事迹[Z].中共洋县县委党史研究室(永久案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