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关于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思考

中共宁强县委党史研究室 何秦

近期,国务院颁发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将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列为陕甘宁革命老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陕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也提出了促进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加快实现陕西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规划和实施意见为我们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促进文化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在新时期如何立足本地实际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红色资源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我们通过实地考察、采访有关当事人、座谈等形式,对县域内革命遗址遗迹现存悄况进行了基本调查,对如何保护和利用我县红色资源工作提出以下浅见。

一、宁强红色资源基本概况

红色资源是指革命时期留下的革命遗址遗迹、革命文物及革命人物的精神等珍贵资源。宁强被人们誉为“陕南星火初萌地,汉水源头第一城”,缘于汉中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创建于宁强。1926年10月,宁强籍共产党员陈锦章从上海回到家乡开展党的活动,并在今天的宁强大安镇秀峰观建立起汉中(陕南)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大安小组,将革命的火种在宁强点燃,引导宁强人民从此开始革命斗争。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创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将这块根据地发展成为东起城口,西至嘉陵江,北据镇巴、宁强,南控营山、渠县,纵横20余县,面积2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700余万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区域。1935年,陕南战役的序幕在宁强拉开,宁强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勇的先烈们在这块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这些革命遗址和遗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是一笔宝贵的红色历史文化财富,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载体。据调查,全县目前共留存1921年——1949年间革命遗址11处,分别是陈锦章(陕南第一个党组织创始人)故居、陕南第一个党小组(中共大安小组)遗址、关口坝乡苏维埃遗址、红军坟、巴山红军修械所、中共宁羌支部遗址(汉源镇)、陕南战役指挥部遗址(东山观战斗遗址)、中共川陕省宁羌县委遗址、红军石刻标语、阳平关县委和县苏维埃旧址、阳平关鸡公山战斗遗址。其中,党史事件和重要旧址7处,第要事件和人物活动地2处,重要人物故居1处,其他遗址1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按保存现状分,较好l处(红军石刻标语),一般6处,差4处(关口坝乡苏维埃遗址、红军坟、阳平关鸡公山战斗遗址、红军修械所)。总的来说,这些革命遗址遗迹分布分散,自然和人为损毁严重,保护和利用状况堪忧。

二、我县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1.损毁严重,抢救形势刻不容缓

宁强现存革命遗址除了红军石刻标语被统一收集镶嵌在县文化馆内的文化墙上给予了一定保护外,大多数红色遗址多分布在偏远乡村的庙观等公共活动场所,解放后,这些公共建筑为机关、学校所利用,后随着时间的发展且逐步被改造、重建,遗留的革命遗址大多面目全非,没有得到专门的保护和重视,自然损毁和人为损毁严重。其中“ 5.12"特大地裘,已致地处巴山镇关口坝的宁羌第一个乡苏维埃政权遗址 关口坝乡苏维埃遗址几近全部损毁。

2.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统一管理

现存革命遗址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有的屈文化部门管理,有的归文物旅游局管理,有的归民政部门管理,有的根本没单位管理,有的已归属农户个人。如陈锦章同志故居由于房屋产权属于农户个人,目前已经部分被农户拆建、即将面临全部被拆除的严重问题。笔者很难想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予以阻止并加以保护,一且这所故居被拆除,我们在九泉之下的先烈们情何以堪?我们的后代在品读宁强有关历史的时候用什么来证明历史的真实存在?我们说宁强人民曾为革命做过巨大贡献和牺牲又拿什么来佐证?

3.缺乏投人,无专项维护资金

由于财政困难,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重视程度较低,各级各部门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没有或很少有修缮维护资金投入,随若岁月的流逝和自然的侵蚀,这些红色资源将很快面临消逝。

4.开发不足,整体作用发挥不够

近几年,各地都在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影响,扩大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但本县的革命遗址、遗迹几乎没有得到开发,更谈不上有效的整合和合理利用,因而其应有的“存史、育人”等功能得不到发挥和实现。

三、对宁强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建议

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进一步挖掘、保护、建设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弘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加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是推动本地文化与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宁强有着较为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应充分利用其有利形势,加大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以红色旅游为重点,合理开发利用好当地的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好红色资源应有的价值。

1.加强宜传教育,增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革命遗址、遗迹是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事件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承载革命历史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是反映我们党的光辉历程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教材,也是开发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一旦被破坏,其所有价值将不复存在。全县各级应广泛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增强全民对革命遗址、遗迹的珍惜保护意识,自觉做到不破坏、不损毁,为红色资源的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加强领导,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

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工作的领导,成立革命遗址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宣传、文化、旅游、财政、国土,城建、民政、党史等相关部门为成员,通过对全县革命遗址遗迹进一步的详细调查,制定出具体的保护修复工作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及步骤,抓好落实。同时,建议把现存革命遗址、遗迹统一归口文物旅游部门管理,防止多头管理导致的无人管理情况发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之规定,明确红色资源的分类定级、保护目标、经费保障、项目开发、责任追究等原则,明确保护责任,落实保护措施,为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开发提供保障机制

3.加大投人,做好抢救保护工作

把革命遗址的保护纳入全县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上级有关优惠政策,争取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有关优惠政策,落实项目资金,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修缮修复保护工作。坚持多方参与的原则,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广开融资渠道,共同参与保护工作。也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通过特许经营权出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实行谁保护谁受益,动员社会力毅搞好革命遗址遗迹的修复保护工作。落实机构及人员,加大对散落在民间的革命文物的收集、党史亲历人口述史的征集等工作。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做好革命老区申报认定工作,为红色资源的保护奠定良好基础。

4.加强整合,合理利用红色资源

闱绕全县突出旅游发展、繁荣第三产业工作重点,合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县的旅游项目开发中将红色旅游列入开发内容,将陈锦章故居、陕南战役遗址、中共宁强大安党小组遗址作为重点红色景点进行开发建设,通过建好一批纪念地、修复遗址遗迹、修建革命历史博物馆等,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红色景点,逐步将红色文化旅游与我县的生态游、羌民俗风情游相融合,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合理开发,形成合力。不断丰富旅游业内涵,若力建设融政治性、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新型主题旅游文化。让旅游者在观光赏景的过程中,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从而有效地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启迪作用,达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注意协调好红色旅游与相关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交通建设、环境保护、风景名胜、文物保护等规划的衔接,使红色旅游的发展真正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更大作用。

5.深化红色资源研究,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

加大开发红色资源力度,放大红色文化资源影响。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本地特有的红色资源进行宣传推介,进一步征集革命文物,整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组织党史、军史、文物等方面的专家开展红色资源的研究。积极发挥本土作家的创作热情;引进人才,组织专家编撰一批有影响力、富有宁强地方特色、有较高品位的文学作品,提升本地红色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文化需求。

6.加强交流,充分借鉴外地红色旅游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各地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财富”,将死气沉沉的遗址、遗迹变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活源头的例子不少。远的不说,近如与我县邻近的广元市通过打造红色旅游,被授予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红色生态旅游示范城市”,苍溪、旺苍两县被授予“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红色生态旅游示范县”,他们在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上都取得了不斐的影响力,应组织有关单位外出学习取经,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念,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县红色资源开发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