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拼搏前行——回忆中铁二院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难忘岁月

中铁二院创建于建国之初即1952年9月18日。我是1953年8月考入铁二院参加铁路建设工作,1992年任院总经济师,1998年3月退休。1996年12月出任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总公司(集团)总理经,2004年7月任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1月任名誉董事长至今。经历了西南铁路建设三次高潮,经历了中铁二院三次辉煌,二次困境。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中铁二院可算得上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部创业史的缩影。更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中铁二院在邓小平总设计师的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崛起,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从困境中走向兴旺的岁月!

一、从困境中崛起

中铁二院从建国之初到1979年改革开放期间,曾创造过两次辉煌!第一次是建国初期为了打通蜀道之难的对外通道,为修建成渝、宝成铁路和为解放台湾,抢修黎湛、鹰厦铁路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二次是三线建设时期,为修建成昆、襄渝、川黔、贵昆、湘黔铁路作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成昆铁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被联合国誉为“人类征服大自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杰作之一”,与“登月”、“人造卫星”相提并论,还将精美的成昆铁路象牙雕刻存放在联合国展厅供世人欣赏。但也经历了两次困境,第一次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铁二院职工队伍由4000多人,减为2000人,勘地队由十几个整编为三个;第二次是“六五”计划末和“七五”计划期间,由于开展文化大革命,国家基本建设进行调整,铁路建设转向东部沿海一带,西南铁路建设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安排新线项目,而靠从事西南铁路勘察设计事业的中铁二院面临生存危机。二院在三线建设时期队伍迅速发展,职工达8000人之众,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调整,向各铁路局和地方输送1700名技术人员和十个勘设队1000余人,还剩下5000余人。当时是不管有没有活干,铁道部都按人头拨款1000万元事业费,在职工、干部中流传一个顺口溜“干不干、干多干少一千万”,一年一千万元事业费,按人计算,一年每人2000元支出,勉强维持设计院的开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上个世纪80年代初,铁道部取消了按人头拨款,改为收费制,实行“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在铁路勘设行业中首先把铁二院推向了市场。突然断炊靠自己到市场维生,无论职工还是领导当时都想不通,认为给国家拼命干了几十年,上面说不管就不管了,市场在哪里?大家思想一时转不过弯。但几千人日子还要过,断奶的孩子开始总离不开娘,几千人看你铁道部不能不管,当时我作为计划财务处长,首当其冲,一方面要寻求市场,一方面要为几千人的生存寻出路。刚开始只好厚着脸皮不断跑北京,找部里借钱发工资,部里开始还好借,但时间一长,钱就不那么好借了。每次到部里,从一楼到八楼,再从八楼到一楼,到处求情,但收效甚微。有一次,我和处副总会计师聂尔斌在分管计划财务的陈宏模副院长带领下到部里借钱,白天跑了一整天毫无着落,如何办,晚上我们再到部基建总局总会计师家里求情。总会计师住在刚落成的大厦18层楼上,电梯还不开放,又无路灯,我们三人靠院北京勘设处尹泮维处长用火柴照路往返18层,总算把钱借到了。可是我们几个人的腰、腿都跑酸了,真不是滋味。回到院里,陈副院长向院党委、院领导做汇报时都要哭了。人处困境须急切思变,才能绝处逢生。大家认识到一个五千人的单位靠借钱过日子不是办法,还是要到市场另辟出路。路是人走出来的。铁道部给我们断奶,也是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精神做出的决定,我们勘察设计行业也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才有出路。认识提高了,1984年院党委根据改革开放的形势和二院的现实,提出了“开发、改革、创优、增益”的业务方针和“依托铁路、拓展专业、立足西南、面向全国”、“一业为主,两头延伸,多种经营”、“三级开发,大、中、小型项目并举”的经营方针,在全院掀起了开发改革的热潮。无论是领导还是职工都认识到,要生存,必须有任务。任务从何而来?必须到市场上去找。所以,院党委在制定业务方针时,结合我院当时的实际,把经营开发放在首位。但是如何开发,必须从改革入手,思想大解放,转变几十年的固有思想观念和冲破各种约束市场的框框。大家开始认识到,我们三十年在大西南建立的大本营是我们的立足点,但又不能固守大西南,要面向全国。我们分析了全国基本建设和铁路建设形势,认识到铁路建设已从大西南、大西北转向东部和沿海,而全国十几个经济建设特区也在沿海,那里就是我们要寻求的新市场。我们从1984年开始,就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建立起对外开发的经营窗口。铁路是我们的根基,但不能固守铁路,必须拓展专业。铁路是我们的本行,三十年我们在大西南逢山开洞,遇水搭桥,特别是建设成昆、贵昆、湘黔、襄渝积累了和大自然斗争的丰富经验,以这些优势向与我们接近的专业领域扩展。当时我们提出了响亮口号:向“铁(地铁)、公(路)、机(场)、水(利)、电(站)”进军!终于从困境中找到了出路,走出了困境。

二、突破铁路指令性任务以地域划界的束缚,开拓铁路市场

铁路是我们的主行业,按铁道部过去划定的业务范围,铁二院负责大西南,铁一院负责大西北,三院负责华北、东北,四院负责中南、华东。上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铁路建设分布在东部和沿海,集中在三、四院范围。刚开始,我们要打破旧有格局,在部分领导和职工思想中还转不过弯。有的领导和职工说,我们就是饿肚子也不能和兄弟院争饭吃。我们也曾去北京向主管的部门和领导汇报,能不能从东部和沿海地区划2~3个项目给我院,但上级不答应。我们被逼上梁山,狠下一条心,突破旧有地盘,从两个方面入手向铁路指令性任务市场开拓。

一是打破铁路指令性任务以地域划分的界限。凡是有招投标项目,我们就去投标;地方铁路我们提前去做工作。我们靠在西南地区锻炼出来的技术优势和雄厚的技术力量在方案上下苦功夫,以我们的真诚和提前介入做好前期工作,以热情的服务态度去感动业主和主持评标的专家。如对投标的广梅汕、集通、襄石、横南、洛湛等铁路项目,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要投标的信息后,我们先走一步,组织强有力的投标组,由院领导带队,先赴现场考察,听取地方意见,提前做好技术方案;投标公布后,我们就比其他投标单位占有优势从而获得了中标。我院为了开拓湛海铁路、琼州海峡铁路轮渡和海南西环铁路(简称两线一渡)项目,经过七年反复论证,最终引起广东、海南两省和铁道部、国家计委的高度重视。1994年1月21日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亲赴深圳主持“两线一渡”汇报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计委、铁道部、广东省、海南省的高层领导;二院派我和王克家总体参加会议,会上我代表二院就“两线一渡”修建意义、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造价、工期及解决的主要问题做了专题汇报。经过半天座谈会,统一了认识,最后由邹家华副总理拍板同意立项修建。这充分说明我院在开拓新的铁路领域的不屈不挠和精心设计的精神。功夫不负苦心人,铁路市场通过我们艰辛的努力,开拓了新局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得了广梅汕、洛湛、集通、包神、襄石、外福、横南、福瓮、福厦、海南西环、玉门至敦煌、南防、钦北、成达万、内昆、渝怀等铁路项目。我院开拓的铁路领域已从大西南扩展到陕西、内蒙、东北、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湖北、甘肃、湖南等省区。铁二院开拓市场的精神和成效震动了全路勘设行业,更震动了兄弟院,他们把二院视为“饿虎”下山,甚至惊呼“狼”来了!我们也不计较,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结果,只不过他们有指令性任务在保护他们而已。但是,我们毕竟比他们先走一步,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是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机遇,我们不怕兄弟单位对我们的嘲笑,我们是靠本事、靠机遇创收,靠在市场大潮搏击中崛起。

二是立足西南,进一步做好西南铁路建设网规划,为迎接第三次西南铁路建设高潮的到来,提前做好前期筹划和舆论宣传。院党委、院领导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形势做了认真分析,认为西南基本建设发展随着改革开放高潮的到来,必然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大西南经济大发展仍然离不开铁路,从全国来看,西南铁路建设在建国以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蜀道不再难;但是无论已建成规模、技术标准和运能都落后于全国发达地区,阻碍了大西南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地处西南,在铁路建设方面,我们有发言权,应先走一步,为西南经济建设发展未雨绸缪。如何迎接西南铁路建设第三次高潮的到来,从何处下手?院党委、院领导组织专家和计划经营部门反复研究,认为应从地方建设最关心、最迫切需要出发,而铁道部、国家计委又有可能采纳出发考虑,于是我们从三个方面着手:(1)抓宝成、成渝、川黔、贵昆、成昆、襄渝、湘黔、黎湛、黔桂等主要干线电气化及技术改造。十条干线为改变西南的落后面貌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总的运能不足已成为西南经济建设大发展的突出矛盾,特别是早期修建的成渝、宝成、川黔、黔桂、黎湛等干线由于技术标准过低,运能早已饱和。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建设飞速发展,西南经济建设新局面的展开,迫切需要提高铁路效力,我们认为必须从规划电气化及技术改造着手,并组建了电气化设计处提前开展已建成的干线电气化研究。(2)抓南昆、成达万、广大、南防、渝怀、内昆等新建铁路干线。这些都是建国后几上几下的项目,修建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提前做好规划和建设前期工作,为立项开工建设做好准备是势在必行。(3)利用铁道部给发展地方铁路建设的补助资金政策,为地方规划好地方铁路支、专线建设项目,如广罗、南川、隆泸、资威、宜珙、筠连等。院党委在分析了西南铁路建设发展形势后,决定组织专门的规划班子,由院领导负责组织编制西南铁路建设网规划,然后分赴云、贵、川、渝、桂省市区和铁道部、国家计委汇报,先入为主,争取地方和国家的关心、支持。我们为地方做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得到了几个省市区的领导和地方计委的欢迎和肯定,铁道部、国家计委对我们的做法也表示满意,为他们编制国家“八五”经济建设计划提供了依据和数据。为了推动路网规划变为现实,我们选择了四川省最关心的成达万、内昆新线建设,成渝、宝成、成昆电化及旧线改造;云南省最关心的南昆、广大新线建设;贵州省最关心的贵昆、湘黔、川黔电气化及旧线改造;广西最关心的洛湛、南防新线建设,黎湛线改造;重庆市最关心的渝怀铁路新线建设,以及云、贵、川、桂都关心的南昆新线建设等项目,提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地方、国家统筹考虑和为立项建设创造条件,争取时间。比如成昆线电气化及技术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铁道部在“文革”后第一个组织审查通过的项目,为成昆线电气化及技术改造实施创造了条件。成都至达县线1958年停工,四川人民盼望了几十年,迫切希望修建,1987年我院认真比选提出复工可研报告到北京反复向铁道部计划司和规划院汇报和做工作,并请四川省政府及沿线三个地方政府领导,向铁道部及国家计委汇报,终于把铁道部屠副部长请来现场考察,从而加快了修建的步伐。特别是南昆铁路跨越云贵桂三省区,长约700公里,曾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修建、60年代初停建。随着改革开放,云贵川桂经济要发展,必须打通出海通道,而南昆铁路则是内地出海的最佳通道。为了促成南昆铁路早日立项建设,我院不惜向铁道部借钱,提前开展补充勘测和进行大能力方案优选,先向云贵桂三省区汇报,统一认识,然后一起去北京向铁道部和国家计委汇报寻求支持。1984年初,铁道部派了四位司局长带领审查人员沿途考察,拟在广西南宁进行初设鉴定。铁道部如此重视,还是少有的。但是当时也遇到最大难题是接轨和造价问题,国务院曾批准在红果接轨,而重新上马修建时,我们在云南尚未向省政府汇报,云南省计委负责同志就提出在昆明接轨,要多修150公里新线,投资增大很多,但这一难题不解决无法向云南省委和政府领导汇报。怎么办?当时,我院参加鉴定的有孟庆国副院长、曾德荣副总工程师、汪识义总体和我,我们反复研究提出东接南宁,北接红果,西接昆明的方案,并在铁道部鉴定组未到昆明前,组织院三总队技术人员加班突击做出补充汇报文件,赶在部鉴定组到来之前先向云南省计委负责同志建议,由云南出资6亿元作为国铁建设的补偿,经向云南省及省政府领导汇报,予以通过并受到好评。沿途考察,我们反复做贵州省计委主任和广西自治区计委主任的工作,让他们也各出2亿元亦被采纳。当时全线投资57亿元,三省区共出资10亿元,这一建议在南宁鉴定大能力初步设计文件时获得采纳,初设文件顺利通过。由地方自愿出资一部分资金,并改变已批准的接轨方案这在铁路建设史上是一大突破,促成了南昆铁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马修建。事实证明,南昆铁路建设方式是成功的,开创了国铁建设之先河。90年代初,我们把这一方式应用到了成都—达县—万县新建铁路,宝成铁路南段电气化复线建设,成昆铁路电气化及技改建设由四川省政府自愿投资25%获得成功,广大、南防作为地方铁路由地方为主,铁道部给予补助获得成功。渝怀铁路1994年则完全由重庆、湖南、贵州、四川省市计委及沿线各县市出资可研论证费委托我院进行论证。院派我和叶祥昌副总工率领16名专家赴现场考察,历经一年的时间提出了可研报告送到当时的李鹏总理手里,从而促成了这条线后来的立项建设。

1996年10月31日,党中央总书记、共和国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江泽民亲赴百色视察我院设计正在修建的南昆铁路,我和汪识义总体受院派遣赴百色现场参与向总书记的汇报,这是我们院的光荣,给我们以巨大鼓舞。总书记的视察标志着西南第三次铁路建设高潮的到来。是改革开放促成我们打破了指令任务地域界限的束缚;是改革开放让我们通过市场开拓,为西南铁路建设第三次高潮的到来作出了贡献;是改革开放的大潮,让我们彻底摆脱借钱过日子的窘境。

三、打破行业和地域界限,大步迈向社会、迈向市场

在铁路市场的开拓方面,我们获得了一定成效。但全国铁路四大设计院,加上铁路局、工程局设计院,设计力量3~4万人,大家去分一个饼,不是这个兄弟多了,就是那个兄弟少了,都依傍铁路不是长久之计,不能解决铁路设计院设计力量过剩的根本问题。因此,开拓市场第二步,我们必须遵循院党委制定的业务方针和经营方针,从扩展专业着手,打破行业和地域界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其核心是实施由事业型向企业化管理型转变,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三个转变标志着铁二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崛起,向社会、向市场大踏步迈进。为实现这三个转变,着重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建立经营体系。

在计划财务处内部成立经营开发部,归口招投标,信息联系,业务开发。1984年在珠海特区组建第一个经营开发窗口,扩大二院对外影响,并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特区先后在上海、厦门、福州、湛江、北海、海南、广州、汕头、深圳、杭州、南京、济南、青岛、北京等地建立对外经营窗口,打破“铁老大”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负责搜集业务信息,与地方政府和有关行业建立联系,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对外投标联系,开发外委任务,协助解决执行任务的生产单位遇到的困难。例如包神铁路就是靠兄弟铁路局计划处长帮我们做工作和通报信息,我派我处副处长曾光道比兄弟院早半个小时赶到包头就抢先签订了合同。

第二、将院在贵阳、昆明、成都的三个总队改称为一、二、三勘测设计分院,并在南宁、重庆设立勘察设计处。

形成院、分院(生产处)、勘地队三级开发外委任务体系,在任务开发上提倡大、中、小型项目并举。开发大任务,集中在院部各生产处组织完成;中型任务由一、二、三分院及重庆、南宁设计处组织完成;勘地队开发的小型任务自行完成,从而充分调动了各方面业务开拓积极性,很快在全院形成了外委任务开发热潮。

第三、拓展专业。

根据我们长期从事铁路勘察设计形成的技术优势,我们首先选择了公路、地铁、轻轨、工民建、市政道桥、小水电站以及水利工程项目的开拓。为了这些业务的开拓,院决定成立公路设计处,地铁设计处,电算所、建筑设计处,将站场设计处一分为三,并扩大桥隧设计处的力量和业务范围。并派出技术人员赴各有关兄弟单位学习取经,很快掌握拓展专业的核心技术。科技处广泛收集所扩展专业方面的技术资料当好拓展专业的技术后勤。成立电算所解决复杂的计算提高设计效率。通过这些措施,在扩展方面进展很快。在地铁方面,1990年开始先从上海地铁体育馆站设计和北京地铁可研起步,取得经验;1992年,我院集中全力以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信誉,通过激烈的竞争,一举夺得了全长18.48公里,总投资127亿元的广州地铁一号线设计总承包任务;1995年,再一次以雄厚的技术竞争优势获得了重庆轻轨设计总包的中标,并从实践中培养了大批优秀技术人员,掌握了地铁轻轨设计的核心技术,从而造就了我院跻身于我国第一流的地铁轻轨技术大军之行列。在高速公路方面,从上个世纪80年中期开始,以成渝高等级公路勘测设计为起点,先后在广深珠、广环、广州新机场路、沪宁、昆明过境干道等高速公路投标中,通过激烈的竞争获得中标。通过实践,逐步锻炼成为全国高速公路设计领域中的一支与交通部门专门从事公路设计的交一、二院并驾齐驱的第一流高速公路设计队伍。在市政方面,从1988年开始发挥桥隧设计特长,先后开发和通过投标,承担了上海江湾排水市政工程,成都永丰路、五块石、青龙场等有名的立交桥,以及中梁山、华蓥山、鹧鸪山等复杂公路长大隧道工程设计并获得成功,显示了铁二院在桥隧设计的实力。在工民建方面,成立建筑设计处,通过参加设计方案竞选,先后取得张家界大庸车站新站房、青岛新客站站房、重庆新客站站房、昆明新客站站房等设计权,为设计院建筑设计进入社会、开拓工民建设计开创了新局面。在水利工程方面,我们利用在设计隧道方面的经验,开拓设计了一条长约5公里的隧道把云南洱海之水引入宾川县,使成千万亩旱地变水田,年年喜获丰收,扩大了我院在云南的影响。我们还利用在设计铁路地质路基的经验,参与了深圳、温州机场的勘探设计。总之,我院从封闭状态走向与自己相近的各个专业领域并取得成功,造就了铁二院任务来源的半壁江山!

第四、以设计为主体,两头延伸,多种经营。

依托铁路,拓展专业,始终摆不脱设计范围。五六千人的设计队伍,要取得良好的收入光靠设计业务是不够的。根据院党委提出的“一业为主,两头延伸,多种经营”的方针,院决定成立专家咨询部、工程承包公司、监理公司、岩土工程公司、多种经营公司、房屋开发公司。专家咨询部派出专家无偿帮助中国国际工程公司筹建交通项目部,借交通项目部之名开展铁路、公路、机场项目技术咨询和评估,提高了铁二院在全国的知名度,为开拓业务创造了前提。成立工程总包公司、岩土工程公司、工程监理公司,先后承接浙赣铁路分宜车站岩溶塌陷整治工程总承包、福州厦门公路泉州至厦门段高速公路总承包、田厝至集美联结线建设总承包等项目,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队伍,扩大了影响,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从而在90年代初,创造性地取得了成达铁路成都至南充段160公里和侯月铁路浍河特大桥1317米以及南昆铁路岩溶整治工程总承包中标权,开创了铁二院以设计为主体,两头延伸先河。成达铁路工程总承包是铁道部推行以设计为主体的工程总承包制度的第一个项目,决定实行招标也是铁道部推行招标制的第一个项目,引起各方重视。1992年4月15日铁道部召开招标会,招标会由铁道部孙永福副部长和四川省马麟副省长共同主持,铁道部有关司局领导和四川省地方铁路局领导参加;投标有我院和成都铁路局两家,我院由赵暑生院长率领,我和李太贤总体参加,成都铁路局由王局长率领;开标会上由部省领导提问,两家投标单位的领导答辩;经过激烈的竞争,在评标分上我们略占优势,部省领导考虑为有利于加快建设和开展竞争,最后我院获得成南段中标权,成都铁路局获得达南段中标权,达到双赢。成立多种经营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分公司为剥离辅助人员、精干主业创造了条件,为设计院后来深化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五、实行多种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打破铁饭碗,充分调动职工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创收。

进入社会、面向市场,必须在单位和职工队伍中打破平均主义和“铁饭碗”。为了贯彻院党委制定的“开发、改革、创优、增益”的业务方针,从1984年开始,在各生产处、分院、勘地队和辅助生产单位,针对工作性质、业务不同,制定和推行16种不同的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为了便于考核,在计划财务处内增设定额核算科,负责各种生产定额的制定和收入分配的清算,推行效益和分配挂钩,从而大大激发了生产单位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在完成任务上体现多劳多得,凡凭自己开发和完成的外委任务提高其提成比例。为了鼓励全院各单位和职工开发任务争取中标率和技术创新积极性,制定了经营开发、中标和技术创新奖励和业余设计酬金提取制度。90年代全院规范了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计划财务处分设为计划经营处、财务处、企管处。计划经营处负责经营开发、生产调度指挥;财务处负责成本核算和创收;企管处负责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制定和清算。由于各项管理的加强和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的规范推行,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开发任务、完成任务和努力创收的积极性,全院的财务收入逐年上升,设计院已从计划经济走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那种靠借钱发工资,“干不干,干多干少一千万”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四、几点体会

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二院历经艰辛,取得了巨大成功,从上世纪80年代初靠上级拨经费一年一千万元,到现在一年创收营业收入接近二十亿元;业务范围从铁路发展到公路、市政、工民建、地铁、轻轨;从设计发展到工程总承包、工程监理、技术咨询、房地产开发;从国内走向了全世界。今日的中铁二院已成为国家第一流的设计院,正向第一流国际工程公司迈进。从中铁二院获得巨大成功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思想大解放开路。

中铁二院能从长期靠上级下达任务、拨付经费过日子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从“铁老大”、“铁饭碗”的封闭状态走向市场经济,实现了由事业性质向企业化管理过渡到企业性质,从纯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从封闭型转向开放的市场型,是靠邓小平总设计师提出的改革开放的方针的指引,把中铁二院推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获得成功,靠的是全院干部和职工思想大解放和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势,克服各种阻拦,与时俱进拼搏前行的结果。没有思想大解放,就没有铁二院的今天。

第二、正确的业务方针和经营方针为指导。

1984年,院党委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上级硬性把二院推向市场的大浪中,经过痛苦的思索和对形势的分析,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改革开放方针,针对铁二院的现状和发展,制定了“开发、改革,创优、增益”的业务方针和“依托铁路,拓展专业,立足西南,面向全国”、“以设计为主体,两头延伸,多种经营”、“三级开发,大、中、小型项目并举”的经营方针。至今年已二十四个春秋,实践证明院党委制定的业务方针和经营方针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因而变成了全院广大干部和职工走向市场、开拓市场的具体行动,从而取得了成功。

第三、发扬成昆精神,不断创新。

铁二院从1952年建院至1984年开始走向市场,在西南为祖国的铁路建设跋山涉水,历经磨炼近四十年,为西南铁路建设铸造了辉煌,培养了一支技术精湛,能战胜一切困难,敢于攀登的过硬队伍,形成了“唯物求实,精心设计,团结协作,艰苦创新”的成昆精神,打造了独树一帜的“中铁二院”品牌。在改革开放中,二院正是弘扬了成昆精神,百折不挠致力于思想观念创新,设计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从而从封闭走向社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南昆铁路、内昆铁路、广州地铁、重庆轻轨、成渝高速公路、广州新机场高速公路、中梁山公路隧道、华蓥山公路隧道等勘察设计和成都达县铁路、侯月铁路浍河特大桥工程总承包中获得巨大成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不断提高了综合竞争实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

第四、诚实守信、广交朋友、依靠朋友。

铁二院在近三十年的市场大潮中拼搏,无论在经营开发、投标、执行合同、完成设计成品都是靠企业的真诚,热情服务,诚实守信,技术优势,产品过得硬和中铁二院的品牌赢得了政府、上级领导和部门、业主、顾客的满意、帮助和支持。院在全国各地都结交了一大批新老朋友,他们是我们获得各种信息的广阔渠道。凡是与二院打过交道的单位和个人都认为二院可交、可信,最后成为知心朋友,精诚合作的伙伴。

第五、在前人造就的阶梯上不断向上攀登。

铁二院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和团队。二院能走到今天,创造了中铁二院品牌,靠的是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奠定了我们拼搏前行的基石,他们功不可没。他们创造的成昆精神是中铁二院不断腾飞的无价之宝,应长期坚持,大力弘扬。二院在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的初期,在全国建立了近二十个经营窗口,靠着上世纪70年代向全国各地、铁路局、工程局输送的1700名技术干部和十个勘设队及1000余名职工给我们引路,帮助我们建点,使我们能从西南走向全国并取得成功,我们要记住他们的功劳。总之,今天中铁二院正在建创第一流国际工程公司,要永远记住几十年来建造中铁二院几代人的创业史和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中铁二院一定会走向更加光辉的明天,为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谱写新篇章!

注:本文刊登在208年8月31月及9月17日中国中铁二院《铁道勘设报》第4版(专题报道)(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