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两个纵队的战略行动

1940年春,蒋介石在日寇诱降及亲日派的唆使下,企图逼我新四军撤出华中,退至黄河以北,尔后凭借黄河天险,堵塞归路,置我新四军于死地。

3月16日,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电报中共中央书记处:我们俘虏了皖北行署之第一支队副司令,并缴获很多文件,更证明顽固派向我进攻是有长久的整个计划的,人证物证俱在,他们是要完全剿灭我军雪枫部。

当时,毛泽东主席致电彭德怀:目前斗争中心应移到淮河流域,因李品仙现派队向胡服、雪枫两区压迫,蒋介石已注意该地,企图切断我与新四军之联系。“我军将来出路实在中原,此时不争,将来更难了。”故提议“调三四四旅到陇海路至淮河之间,协助彭雪枫创立根据地并策应胡服。将来再调一部深入苏北,使八路军新四军打成一片。”

后来,中共中央又来电说,国民党准备以汤恩伯集团30万大军东进,首先控制豫皖苏及皖东北地区,然后由李仙洲部进军鲁南。电报要求新四军第六支队尽力阻止该部东进北上。彭雪枫、吴芝圃、张震、肖望东研究认为新四军第六支队没有老部队的骨干,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还难以独当一面。于是,他们几次报告党中央,要求八路军派队南援。

中共中央立即决定,由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黄克诚率领该纵队第三四四旅、新二旅共5个团,1200余人,干部50多人,分两个梯队越过陇海路进入豫东、皖北地区。第一梯队于6月20日到达新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师,受到军民的热烈欢迎。

黄克诚部是抗战初期以陕北红十五军团为基础改编发展起来的,英勇善战,曾参加过著名的平型关、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等战役、战斗,名扬国内外。此时此刻,彭雪枫、张震等都十分高兴,深深感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发展华中、争夺中原战略决策的英明果断!

黄克诚年方38岁,身材适中,穿一套黄绿色粗布军装,头戴军帽,架一副近视眼镜。他风尘仆仆,与彭雪枫、张震、吴芝圃、肖望东等同志见面。他说:“我们两支部队会合以后,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好威风啊!可以大造声势,向西防御,等待时机,相机南下。”

彭雪枫说:“如今,我们战斗在豫皖苏边区,齐心协力创造铜墙铁壁!”

彭雪枫与黄克诚在十年内战时期,先后在红三军团工作过,关系甚密。黄克诚在长征途中曾救过张震的命,所以,张震与恩人相见,情谊难忘。连日以来,他们3人朝夕相处,一边共叙别情,一边分析战情,经常夜不成眠。张震在回忆对黄克诚部的使用时说:

当时,对黄克诚部到达华中后如何使用,党中央、八路军总部与中原局的意见不尽一致,毛主席、彭德怀副总司令的意见是,黄克诚部与我们合编,巩固这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区。同时,派南下华中的另一支部队,即苏鲁豫支队进至泗县、淮阴地区,向苏北发展。而少奇同志的意见是,豫皖苏边地区不必放较多兵力,主力应集中于皖东北地区,并即向苏北发展。他提出了“向东发展,向西防御”的方针与部署。在此期间,雪枫曾提出建议,留黄克诚部新二旅于豫皖苏,以三四四旅与苏鲁豫支队出皖东北。克诚则担心,津浦路东、淮河以北、运河以西、陇海以南地区狭小,不利于大兵团行动。他觉得根据华北经验,平原游击战需要有山地作依靠,从长期坚持华中斗争的需要看,主要应向西发展。并直截了当地指出,关于我部行动问题,彭(德怀)与胡(刘少奇)意见尚未一致,请军委速即决定。少奇同志也复电我们,认为克诚的建议为全国政治形势所不允许,不能采取此方针。并再次提出,应由黄克诚率2至3个团及苏鲁豫支队进至皖东北,创立根据地。而彭德怀副总司令则来电认为,敌第二步计划可能打通平汉线,进占南阳、洛阳,为将来乘机向豫南、鄂北地区发展,准备应付未来可能的摩擦,提议要认真巩固根据地,整理主力部队,强调“彭雪枫以一个纵队整军是发展华中的根本之计。”

两支部队会师后,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部队整编为4个旅,下辖二旅(原新二旅)、四旅(原三四四旅)、五旅(原六支队的一、二团)、六旅(原六支队第三团,第一、三总队各缩编的一个团),另设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领导和指挥地方武装,共2万余人,并规定四纵队“活动于津浦路西,陇海路南,以对日寇作战,巩固豫皖苏根据地,扩大与整训部队为中心任务”。

6月29日,刘少奇电告彭雪枫、黄克诚并报党中央,提出彭雪枫、黄克诚两支部队合编后“要在部队中做很好动员和解释,说明合编意义”,“订出两星期的整训计划”,“准备在20天内复派3个团过津浦路东活动,其余部队除坚持原有根据地外,分向怀远及淮阳以北两个方向活动。”

彭雪枫、黄克诚、张震、肖望东接电后经过研究认为南面有国民党重兵,正企图向第四纵队进攻。两支部队合编后,应注意巩固根据地,先完成西面打通睢杞太任务。东面有张爱萍部和苏鲁豫支队等,第四纵队应处于机动位置。如果敌人打通平汉路,可乘机向伏牛山或大别山发展。7月1日,彭雪枫根据党中央、毛泽东多次提出的“发展华中”、“争夺中原”的战略意图和刘少奇的指示,以及中央军委6月27日命令,在具体分析研究了豫皖苏边区形势之后,致电党中央、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和刘少奇,就华中发展方向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根据华中整个发展趋势,在解决目前之物资困难,摩擦问题上说,则以向东为有利。但在与敌人及国民党作长期斗争打算,则以向西为有利。据华北经验,坚持平原战争,必有山地为依托,否则仅可维持而不能巩固与发展。我党今后在平原战争中,除民运及政权外,更须密切着重于山地之发展。又称:豫皖边可能即造成将来华中的堡垒,因为:一、一旦战争形势变化,我可西进越平汉入伏牛山脉,南进入大别山脉;二、目前可向宿县、怀远、蒙城、寿县、风台发展,又可向鹿邑、柘城、淮阳、太康发展,以与我水东游击区打成一片;三、与华北及陕洛大后方交通尚可保持联系,且与何柱国未发生武装冲突,而顽方一时也不可能调更多的兵来;四、敌人对我“扫荡”,顾忌亦多。此外,还提出了关于克诚本人及部队留在路西,华中分为4个战略区,中原局及总指挥部移来豫皖苏边等具体建议。

7月15日至18日,刘少奇连续3次急电,催黄克诚率部东进。接到急电后,彭雪枫、黄克诚心里有顾虑,认为第四纵队属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指挥,如果直接听中原局调动,要请示报告。后由黄克诚报告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复电,第四纵队直接服从中原局刘少奇指挥。

紧接着,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根据中原局的报告,将陇海路以南、淮河以北、津浦路东西之八路军、新四军统一进行整编,确定了“向东发展,向西防御”的战略部署。以八路军新二旅、六八七团、苏鲁豫支队、南进支队与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约2万人,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执行“向东发展”的任务;以八路军三四四旅(欠六八七团)与新四军第六支队(欠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共计1.7万人,由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兼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坚持豫皖苏阵地,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第四纵队下辖第四、五、六旅及特务团等部。

在涡河北岸的大李园,黄克诚与彭雪枫、张震等依依不舍地话别。

“这次一别,各据东西,咫尺天涯,难得见面。”彭雪枫说,“我们预祝你率领英勇善战的劲旅在津浦路东多打胜仗!”

“好啊!”黄克诚说,“只要我军控制江淮大地,威逼宁沪一线,那么,华中就能成为抗日的坚固堡垒!”

张震说:“你率五纵队向东发展,我们带领四纵队向西防御,都是为了一个战略目标!”

黄克诚满怀信心地说:“对呀!雪枫、张震同志,愿我们在东西两个战场上再立新功!”

9月27日,德、日、意三国在柏林订立了“军事同盟”,日寇为了配合希特勒在欧洲的军事行动,便急谋解决中日战争,以便抽兵南进,于是,积极策划中国内部分裂,想借中国人之手,镇压中国的全民抗日运动。这时,蒋介石认为良机已至,指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长何应钦、白崇禧,发电致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大肆污蔑八路军、新四军。又强令黄河以南的我军,一月内转移到黄河以北。为此,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1月9日复电何应钦、白崇禧,驳斥他们的造谣污蔑,揭露了他们限令我军北移的阴谋。从这以后,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开始了。当时,蒋介石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等部准备向豫东、皖北地区进攻。彭雪枫、张震等数次收到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发来的电报,掌握了汤恩伯、李品仙等部向淮北和皖北进攻的情况。1月9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发出命令:顽军无论何部向我进攻,必须坚决消灭之,只有消灭此等反共部队,才有进攻日寇之可能。

正当彭雪枫、张震、肖望东等动员第四纵队官兵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之时,驻徐州日军第十三军第十二混成独立旅团,以及宿县、蚌埠日伪军500余人,随汽车70辆,坦克20余辆,在飞机的掩护下,沿宿蒙公路西犯涡阳、蒙城、阜阳、太和等地。

彭雪枫根据战情,对张震说:“参谋长,涡阳、蒙城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为了支援友军,打击日寇的凶焰,我看在宿蒙公路上打一个防御阻击战吧!”

张震说:“司令员的这个想法很好。我们要把作战地点选择在蒙城以北的板桥集。板桥集是个大镇子,宿蒙公路从镇中间穿过,镇四周有高厚的圩墙,墙外有环形外壕,南北东三面有砖砌的寨门炮楼。选择此地作战,对我纵队十分有利。”

“对的。我们把作战地点选择在板桥,打敌伪一个措手不及,粉碎何应钦、白崇禧对我军造谣污蔑的阴谋!”彭雪枫说着又问:“参谋长,你看派哪个旅完成板桥集作战任务呢?”

张震胸有成竹地说:“我看派滕海清、孔石泉带领五旅的两个主力团和程志远特务团进入板桥集,加固寨墙,修好地堡、围壕,然后集结在板桥以西地区,严阵以待。派五旅特务营进入板桥集阵地,埋好地雷,准备歼敌!”

彭雪枫点了点头,说:“好,就这么决定了。”

1月16日,寒风凛冽,黄尘飞扬。天蒙蒙亮,宿县、蚌埠、南平集日伪军200余人,沿宿蒙公路,向蒙城、涡阳扑来。当敌伪进入我五旅特务营阵地时,滕海清旅长、孔石泉政委一声令下,与敌激战,打垮了敌人多次冲锋。敌伪恼羞成怒,集中重炮,向我阵地轰炸,并施放烟幕弹。板桥集周围,浓烟滚滚,遮天盖日。五旅两个主力团拉响地雷,炸得敌人血肉横飞。战士们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守阵地,稳如泰山。战至下午,日寇集中兵力,攻破东门,突人寨内占领板桥集。我守备战士先用地雷和集束手榴弹炸死炸伤敌人,然后端着刺刀,与敌肉搏。霎时,刀光闪闪,杀声震耳,惊天动地。

彭雪枫、张震得知板桥集战况,当即派纵队作战科长白浪率领特务团前来增援五旅。白浪一见滕海清就说:“我来的时候,彭司令、张参谋长命令你旅夜夺板桥集,消耗敌伪,疲惫敌伪,引敌伪出寨,于野战中歼灭敌人。”

滕海清说:“板桥集工事坚固,夜里恐怕难以夺回来。”

白浪说:“我们尽力争取,实在夺不回来,也让困兽不得安宁!”

“好,好,咱们这就研究一下怎么个打法。”滕海清说。

夜里,月光照得大地一片银白。五旅两个主力团和特务团四面包围了板桥集。战士们向墙内连扔手榴弹,炸得鬼子死伤一片。敌伪弄不清板桥集四周我纵队情况,吓得一夜不敢出寨。我军根据情况,当即停止攻击。

东方天际出现了红光。徐州、蚌埠日军100余人,伪军200余人,配合汽车70辆,坦克20多辆,在7架飞机掩护下,兵分两路,直扑蒙城、涡阳,妄图围歼我在板桥集的战斗部队。

纵队特务团团长程志远指挥战士与一路敌伪激战。鬼子一贯依仗坦克的威力,突破阵地,再由步兵围歼。我特务团放过敌人坦克,专打日军步兵冲锋的要害部位,一群鬼子应声倒下。敌我双方血战时,敌机擦着树梢飞掠过去,扔下来一颗颗炸弹,炸得尘土飞扬。战士们架起机枪,向俯冲的敌机射击,击落一架飞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五旅一部与另外一路日伪军激战,一阵密集的扫射,给敌人以重大杀伤。日伪军冲锋失败,恼羞成怒,调来坦克冲锋。20多个战士抱起炸药包,冲了出去,炸毁敌坦克、汽车数辆。战至午时,敌伪撤离板桥集,进犯蒙城、涡阳等地。

板桥血战至此结束了。

白浪向彭雪枫司令员、张震参谋长报告:“板桥战斗,打了两天一夜,击毙日伪军120多名,打落飞机1架,击毁坦克、汽车19辆。”

彭雪枫、张震高兴极了。这一仗把50。余名日伪军打得狼狈不堪。彭雪枫想着,对张震说:“参谋长,你派人将在板桥击落的敌机残骸运往郑州、洛阳等地展览,用铁的事实,揭穿何应钦、白崇禧编造的我军不与日寇作战的谣言!”张震马上作了安排。

随后,彭雪枫、张震来到板桥集战场,看到了击落的敌机的残骸,机号是385,系昭和14年2月制造的轻型轰炸机。他俩在飞机旁边照了一张照片,作为永久的纪念。

12月初,残机运往郑州时,沿途数万民众争相观看,拍手叫好,都夸八路军、新四军。

当时,彭雪枫、张震等根据部队兵力的情况,先派一个团到涡南活动,后又令第四旅全部向蒙城、阜阳、凤阳等地推进,开辟新区。第五旅主力逐步转向涡河以南,只留一部在涡北。第六旅与永城、夏邑、肖县地方武装巩固中心区,保卫后方安全。板桥之役后,彭雪枫、张震指挥部队与侵占蒙城、涡阳之日伪军血战,终于把从日伪手里收复的蒙城、涡阳等地全部让给顽军。可是国民党第二军、骑三师等部队步步紧逼进攻,压缩第四纵队活动区域,逼迫四纵队退回涡北,为此终于爆发了豫皖苏地区抗日战争历史上著名的“三个月反顽斗争”。

-----------

①《新四军第四师大事记》,第88页至89页。

②《新四军·文献》(1),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第675页

①采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谈话记录,1997年12月25日。

②《新四军文献》(1),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第687页。

①《新四军第四师大事记》,第18页1至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