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5月下旬,彭雪枫和谭政、张爱萍、耿飚、杨成武、王平、刘亚楼、陈光等一批红军将领进入瓦窑堡红军大学学习。在红军大学,他们见到了校务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校长林彪、政治部主任杨尚昆、教育长罗瑞卿等。彭雪枫被分配到红大一科,并任一科一组组长。一科科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彭雪枫、张爱萍他们在一科主要学习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联共(布)党史、中国革命问题以及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等。
7月16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延安采访毛泽东之后,于第二天采访了红军大学校长林彪,同时采访了彭雪枫、张爱萍等将领。埃德加·斯诺写道:“红军大学有许多独特无二的地方。它的校长是一个28岁的指挥员,据说他从来没有吃过一次败仗。红军大学自称有一个班的学员全是老战士,平均年龄是27岁,平均每人有8年作战经验,受过3次伤。有什么别的学校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或者每个学员的教育,包括伙食、衣著、一切在校开支,每月不到15元银洋?或者把那些鼎鼎大名的学员的首级赏格加起来总共超过200万元?红军大学就是这样。最后,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①
斯诺在《西行漫记》里写的红军大学这个班,就是彭雪枫和罗荣桓、张爱萍等将领所在的一科。一天早晨,林彪陪同斯诺来到红军大学。斯诺写道:“我们是在文娱时间里到的。有的学员在球场上打篮球,有的在保安城外一条黄河支流旁边草地上的一个网球场上打网球,有的在打乒乓球,有的在写东西,读新到的书报,或者在他们简单的'俱乐部'中学习。”②
当时,彭雪枫、张爱萍等几位高级将领正在保安城一条小河旁边的草地上打网球。斯诺走上前来一边向他们打招呼一边问道:“你们从哪里买的网球?”彭雪枫回答:“是我们打仗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斯诺让他们排成一字队形,给他们照了一张珍贵的照片,收入《西行漫记》一书。同天上午,彭雪枫、张爱萍等一科的高级将领还听了斯诺作的《英美对华政策》的报告。
听了斯诺的报告,一向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能言善辩的彭雪枫沉思着问道:“斯诺先生,我们听了你关于英美对华政策的报告,有几个问题想请你解答。”
斯诺点了点头说:“你说吧!”
彭雪枫问道:“英国政府对成立亲日的冀察委员会的态度如何?对日军进驻华北的态度如何?”
斯诺认真地听着,然后说:“雪枫,你继续提问题吧。”
彭雪枫又问道:“在英国和美国,共产党都是合法存在的,为什么这两个国家都没有工人政府?美国和英国的工人对苏联的看法如何?”
斯诺听到这里问道:“谁要解答问题?”
王平提出:“如果日本与中国开战,德、意会帮助日本吗?”①
斯诺边听边在本子上记录着。
罗荣桓问道:“请斯诺先生谈一谈,既然美国和英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为什么这两个国家在中国驻有军舰和军队?”
红军大学一科的学员们陆续提了许多问题。
斯诺从上午10时开始解答问题,宜到晚饭时才结束。事后,斯诺说:“有二百多名学员集合起来听我讲《英美对华政策》。我扼要地谈了一下英美的态度,然后同意解答问题。我不久就发现,这是个大错误,请我吃的面条根本抵偿不了我遇的难堪。向我提出的问题,即使由H·G·威尔斯先生②来回答,也要自叹智穷才竭。”
1936年7月,东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已在西安开始进行抗日实际准备工作。当时,我党派往张学良处工作的地下党员刘鼎向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汇报了以上情况,并转达了张学良希望与之密切配合的请求。为此,党中央决定军委参谋长叶剑英和彭雪枫、潘汉年、汪锋等人前往西安、兰州等地去做张学良、于学忠、陈果夫、陈立夫等人的统战工作。
9月24日,叶剑英化装成马夫,彭雪枫化装成副官,潘汉年化装成秘书,边章伍化装成国民党的团长,汪锋化装成工作人员,他们经过富县张村驿、洛川等地,顺利到达西安。张学良对叶剑英、彭雪枫一行的到来,极为重视,把他们安排在卫队营营长孙铭九的家里。
很快,彭雪枫告别了叶剑英等,带着毛泽东主席给甘肃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的信,离开了古城西安,前往兰州。
彭雪枫来到兰州化名彭雨峰,与于学忠的秘书接上头。秘书告诉于学忠:“主席,门外有一位自称是毛泽东派来的特派代表彭雨峰求见。”
于学忠吃惊地问:“毛泽东派来的特派代表求见?他有何事?”
“那个特派代表说他要面见主席叙谈。”
“那好,你快领他进屋来谈。”
“是!”
片刻之后,秘书带领彭雪枫来到客厅。于学忠一看此人中等身材,虎将雄风,不敢怠慢,急忙双手拱拳说:“特派代表贵姓大名?”
彭雪枫从容一笑,落落大方地回答:“卑人姓彭,名雨峰,毛泽东派我从延安而来……”
于学忠忙说:“请坐下谈吧。”
宾主落座之后,于学忠问:“毛泽东派你前来,有何贵干?”
彭雪枫笑容满面地说:“毛泽东同志给你带来一封信。”说毕,把信递给于学忠。
于学忠拆开信一看,上面写道:
于主席勋鉴:
两军相处密迩,未能通候,甚以为歉。夙稔先生热诚爱国,对日抗战早具同心,而西北停战议和,首先贵我两军停自相残杀,实为刻不容缓。兹派彭雨峰君晋谒崇阶,申述敝方联合救国之旨,敬祈不佞赐教,指示一切。抗日合作成功之日,两军之利,抑亦民族国家之福也。专此。
即颂
勋祺。不一。
毛泽东
九月二十二日
于学忠读毕毛泽东的信,又询问了毛泽东的近况,彭雪枫一一作了介绍。
于学忠说:“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和朱德将军带领红军在国军的围、追、堵、截之中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锻炼出一批能吃苦、能耐劳、能打硬仗的将士。说心里话,我是佩服的。”
彭雪枫谦虚地说:“我们也有不足之处。”
彭雪枫借机申述了中共中央关于两军停战议合、联合救国救民的精神,表达了毛泽东主席在他离别延安时的嘱咐,以及贵我两军立刻停止自相残杀的殷切期望。
于学忠仔细地听着,然后诚恳地说:“请你回去转告毛泽东主席,我完全同意他提出的西北停战议和的要求,贵我两军不能相互残杀,要合作抗日,救国救民。另外,望你代我向毛泽东主席表示亲切地问候!”
彭雪枫与于学忠的会晤,达到了预期目的。于是,他离开兰州,返回西安。
于学忠送走彭雪枫之后,他为毛泽东领导的红军抗日诚意所感动。不久,发生了“西安事变”,于学忠与我党采取的主张是一致的,都认为和平解决为好。
在西安,彭雪枫将他做于学忠统战工作的情况,向叶剑英作了详细汇报。很快,毛泽东主席得知此事,认为彭雪枫做得很有成绩。之后,彭雪枫继续与叶剑英一起做张学良等东北军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在夜深人静之时,彭雪枫想起年迈的爷爷和父亲,当即写信一封。彭延泰收到此信,得知长子还活在人世,激动得哭出声来。于是,彭延泰派三子彭修学来到古城西安看望彭雪枫。兄弟二人在西安相见,激动万分,不知说啥好。晚上,兄弟二人在西安世界大旅社客房里长谈竟夜,未能入眠。当谈到爷爷、父亲身体健康时,彭雪枫脸上露出笑容;当谈到母亲之死时,彭雪枫叹息不已,实在伤心!①
1936年10月,蒋介石调集260个团的兵力,企图消灭陕甘红军,荡平苏区。这时,彭雪枫送走弟弟彭修学,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准备迎接新的战斗任务。
-----------
①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88页至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