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初春,镇平县仓房街初级小学照例开学了。
这个学校设在县城里,校园里有几棵粗壮的柏树,苍劲挺拔,高耸入云,枝叶横伸,蓬蓬勃勃,像几把大伞一样盖在房顶上。校舍是前清年间修建的私塾,远远看去,像一座小小的庙宇。老百姓都把这个地方叫“仓房学堂”。
仓房街初级小学里有几个先生,其中一个先生人们称他是“孔夫子”:头戴毡帽,身穿长袍,清瘦的脸上配戴一副老式眼镜,显得严峻端庄,文质彬彬。他无事时常双手背后,在校院里踱来踱去。今天,报春的燕子往来穿梭,墙外一棵桃树由于含苞待放的蓓蕾而变了—色—由浅而深。“孔夫子”看着这初春的景致,眯缝着眼吟起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咏春的佳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孔夫子”刚吟完,看见学生们手里提着“见面礼”陆续进了学堂,他面带笑意,迈着细步,斯斯文文走上前去,把礼物提到房里,收拾起来,然后挥毫写着咏春的诗句。忽然房门“吱”的一声开了,他头也不抬地问道:“谁?为何擅自而人?”
隆兴收步站稳,声音低沉而略带几分慌张地说:“老师,俺是来人学的。”
“孔夫子”发觉来了新生,这才抬起头来,双手取下眼镜,两道锐利的目光仔细地打量着新来的学生。只见他衣帽整齐,举止端正,二目有神,给人一个聪明、谦恭、敏捷的好印象。“孔夫子”当即缓和了口气,文绉绉地问道:“这一新生,你贵姓何名?”
隆兴被“孔夫子”看得不好意思了,连忙双膝跪地,对着先生磕了个头,说:“俺小名叫隆兴,官名叫彭修道。”
“孔夫子”走过来,双手扶起彭修道,说:“原来你是县城'庆泰和'小店的彭延泰之子呀!”
“是的。”
正说着,彭延泰走进门来向“孔夫子”问好。先生两手作了个揖,然后发表了一通议论:“延泰呀,你今天亲自送令郎修道到学堂开卷启蒙,鄙人拱手欢迎。想不到孔夫子所谓之贤人中,也有俺穷苦人家之弟子矣,鄙人恭手贺喜!”说到这里,他得意地捋捋胡子,对彭延泰说:“这孩儿聪明伶俐,只要信仰圣人之言,将来必有大出息。”
彭延泰一边向先生道谢,一边把家里织丝绸积攒的钱,按规定缴了一吊半作为学费,然后对先生吩咐道:“这孩儿就交给老先生了,请你好好管教。”
“孔夫子”又拱拱手道:“延泰呀,令郎修道乃是彭汝澜老先生之孙,理当严加管教,只管放心好了!”
彭修道自从上学以后,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优良,对老师讲授的功课认真领会,还能够举一反三地引申开来。学校规定的读物,大部分是他在私塾里背过的文章,再看上一遍,就背得滚瓜烂熟。彭雪枫(彭修道)的父亲彭延泰。做作业,他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字也写得准确工整。每当提问,他总是通顺流利、滔滔不绝地回答,赢得了“孔夫子”的赞许和同学们的羡慕。每次考试后,不少同学都爱围拢着他来对答案。
一次期中考试,“孔夫子”让同学自选题目写一篇小文章,同学们花费了两个小时,每人写了一篇作文送上去。“孔夫子”拿着朱笔从最后交上的一份卷子开始,一份份地批改着。他看到卷子上写的都是猫呀狗呀,牛呀虫呀,不禁皱起了眉头。但当他改到修道的卷子时,见文章的题目叫《李自成打梁寨》,再细看全文,不禁大吃一惊,把朱笔往桌上一扔,自言自语地赞道:“妙哉!妙哉!”
“孔夫子”把这件事告诉了督学,督学见文章里写着李自成组织农民攻打梁寨的目的是惩办豪绅。为什么要打倒豪绅呢?因为世世代代富人都压在穷人头上,好像魔鬼一样吸穷人的汗,喝穷人的血,他们养得又白又胖,穷人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官逼民反,不得不反!所以李自成扯起旗号,拿起家伙,与官家拼了!俺们要像李自成一样,把身子挺起来,拿起武器,和那些土豪劣绅斗下去……
督学看完卷子,长长地透了一口气,眼角现出一丝笑意。像彭修道这样的学生,“孔夫子”和督学对他既喜爱,又担心。他俩商量后,想先摸一摸彭修道的底,看一看这个学生到底有多大才能。
一天午饭后,“孔夫子”把彭修道叫到房里,笑着问道:“修道,你在课余时间读过哪些书?”
彭修道看见督学坐在旁边,就恭恭敬敬地答道:“爷爷给俺讲过《唐诗三百首》、《诗经》、《水浒》、《杨家将》、《三国演义》、《岳飞传》、《出师表》、《赤壁赋》、《李陵答苏武书》等书,还从伯父那里学会了《千家诗》和古代的一些诗句……”
督学把修道从头到脚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遍,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
“孔夫子”认真地听着,接着又问:“你最爱读谁的诗?”
彭修道喘了口气,答道:“李白、杜甫、李贺、陆游、岳飞。”
“好啊。”先生的眼睛直视彭修道,说,“今天督学出三道题考一考你,如果答得中,他就推荐你去平镇察院模范高等小学就学。”
督学说:“既知唐诗宋词,何不诵出岳飞的《满江红》来?”
督学的话音刚落,彭修道悲愤的歌声传到窗外,在空中飞扬: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彭修道朗诵完毕,他们都有些惊异,没想到这小小的孩儿还会唱岳武穆的词。此时此刻,“孔夫子”扶了扶眼镜腿儿问道:“此诗何意?”
彭修道被“孔夫子”这么一问,有些担心了。他稍微想了想,放大胆量,小心翼翼地回答:“这首词说明宋朝的抗金大元帅岳飞对敌寇极为痛恨,决心为民众报仇,收复中原失地……”
督学听完,一双有神的眼睛闪动着,赞许地说:“你人小年幼,如此深知岳飞词意,莫非有岳飞之志乎?”
彭修道点了点头。他心里想:督学真有本事,一下子看到俺的心里去了。
督学从彭修道的表情和眼神里发现自己的话说到修道的心上,眼睛里闪射出异常兴奋的光彩,说到:“岳飞是南宋初期抗金保国的名将,屡次打败金兵,战功卓著。吾辈臣民皆应以他为师表,为光复俺伟大富强之华夏而战斗!”
彭修道听了督学的话,心里产生敬佩之情。他用崇敬的目光望着督学,说:“俺永远牢记先生的话!俺爷爷教导俺当岳飞……当诸葛亮……当陈胜……当吴广……当李自成!”
督学连忙纠正着说:“修道,你应把'当'改为'学'。”
彭修道点了点头。
督学思索着说:“第二道题是解答'彼黍离离感慨深'这句典故的出处与含义。”
彭修道迟疑了一下,想了想,又背诵起《黍离》这首诗:
彼黍离离,
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督学又赞许地点点头,沉默未语,显然还在等待彭修道说下去。
紧接着,彭修道指出这句典故出自《诗经》。据说东周王朝的一个大夫,因为出巡,来到西周时的京城镐京,看见四周王朝的宗庙、宫室的旧址上,长满了黍苗谷禾,不禁追怀、感慨,便吟咏了这首诗。后来,人们把《黍离》当作一个典故,用来表达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情怀。
答完二题,彭修道反问道:“先生,你们看答得中吗?”
“孔夫子”和督学一时答不上来,他们眯着眼睛对看一阵,沉默不语。
彭修道又问:“俺这样解答中不中?请先生指教!”
督学从桌上取来几张早已准备好的白纸对修道说:“嗯,嗯,答中了,俺说话算数,只要你默写了《千字文》全文,俺就让你升入县城察院模范高等小学。”
彭修道不慌不忙地接过白纸,趴在桌上,挥动笔杆,写出《千字文》全文。他递上去说:“先生,俺写好了!”
“答中了,一字不差!”“孔夫子”左手拿起答卷,右手扶了扶眼镜腿儿,说:“真是神童呀!将来肯定能中状元!”
彭修道知道,“孔夫子”平时除了有浓厚的书呆子气以外,还说话随便。他今天说这个同学可以去考状元,明天又说那个同学可以出洋去留学。因此,他对“孔夫子”的评价很不高兴。实际上,这些知识都是爷爷和伯父教给自己的,并不是从娘肚子里带来的。再说督学知识渊博,为人忠厚,他说的话兴许有点准确性儿。想到这里,修道恭恭敬敬地对督学、“孔夫子”深作一揖,满怀深情地说:“谢谢先生,俺该走啦!”说完,走出门去。
督学望着彭修道的背影说:“这个孩儿学习刻苦,记忆力强,不仅能背诵、默写正文,连诗词、典故的含义也能解释,将来肯定是个很有才能的人。”①
时间又过去了几个月。
1919年春天,督学推荐彭修道入察院模范高等小学堂读书。喜讯传来,全家都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临上学的前一天晚上,爷爷在灯下语重心长地说:“隆兴,当你取得成绩时,千万勿骄傲,人生之途艰险繁多,每进一步,犹如登阶一层,是要付出努力的。每迈一步,须三思而后行,处处以大局为重。你要牢牢记住'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丢了黄金有处找,遗了光阴无处寻'这句古话!”
彭修道牢牢记住了爷爷的话。
上学的那天,一轮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地平线冉冉升起。片刻之后,天空布满了瑰丽的朝霞。彭修道迎着朝霞,心里格外高兴。这是他一生永远难忘的一天,从这天起,他将要跨进高等小学的大门,学习新的知识。
彭修道离开七里庄,沿着一条田间大道,走了不大一会儿,就来到镇平县城。
这个学校,座落在县城察院街上,是县里开设的新式学堂。门外两旁有一对威武的石狮。院子里青砖铺路,两边全是古老的房子,几棵粗大的古柏苍翠挺拔,极为好看。
彭修道走进校门,迎面几个满脸喜气、步履矫健的同学走上来,问长问短,急着帮助他拿东西,领着他去报到注册。彭修道拿起笔,在花名册上写了自己的名字。那几个同学看到后,都不约而同地大喊起来:“你就是那位督学考不倒的彭修道吗?”
“俺叫彭修道!”
那几个同学高兴得跳起来。大家来到院子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彭修道的轶事和他们感兴趣的各种各样的新闻,彭修道看着这一个个热情、诚挚、友善的同学,没有一点隔阂,感不到丝毫的陌生,心里感到温暖、惬意,像是和仓房街初级小学的伙伴在一起。彭修道又融入到了新的集体之中。
一个隆冬之夜,干冷干冷的寒气,冻得天上的星星也直僵着眼。下了自修课,同学们赶快离开了教室,彭修道一个人仍在孤灯下苦思冥想,认真地做数学题。
王朝宗同学推门跑进教室,说:“修道,天这么冷,快睡觉去吧!”
“你先去睡吧,俺做完题再睡。”
“答案俺们做出来了,你拿去看吧。”
“谢谢你,俺自己来算。”
王朝宗回到家里,躺在炕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他心想,彭修道在学校里除学好功课外,还读了《红楼梦》、《春秋》、《楚辞》、《史记》等大量的课外书籍,各门功课一向都很好,为啥今天“马失前蹄”呢?想到这些,不由得王朝宗又回忆起一段往事。
那是入学的头一年,王朝宗仗着父亲是县商会会长,不在学业上下功夫,整天戏耍闹打,胡作非为,飞扬跋扈。同学们都恨他,但谁也不敢惹他。在一次自修课上,王朝宗在教室里把一个小同学打得哭叫起来。彭修道仗义直言,出头干涉,遭到王朝宗的大骂,并使足了劲冲着彭修道就是一拳。彭修道挡开他的拳头,就势一把抓住了王朝宗的脖领子,“啪一一啪!”左右开弓扇了四个响亮的耳光。王朝宗被打得头昏眼花,浑身瘫软,一滩泥样地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磕头求饶。
王朝宗认输后,不但没有记仇,反而拜彭修道为师,多次要求他给自己教练武艺。彭修道借此机会,一面给他教练武艺,一面苦口婆心地劝他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搞好团结,逐步引导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王朝宗的各门功课在彭修道的帮助下,每次考试都取得好成绩。后来,王朝宗一直把彭修道作为自己的知心朋友……
夜更深了,王朝宗想着,一骨碌爬起来,穿好衣服,手里拿着一件棉袍,快步走到教室,扒窗一看,只见摇曳的灯光下,彭修道还在伏案做作业。一会儿捏笔疾书,一会儿跺跺冻得发麻的脚,一会儿翻阅书籍,一会儿搓搓冻得拘挛的手,一会儿凝神思考,蜷缩着身子不住地哆嗦着。看着他冷成那个样子还在冥思苦想,王朝宗心中难以忍受,“咣当”一声推开门,跑到彭修道的跟前关切地说:“修道,冻坏了身体怎么办?”
彭修道摇了摇头,说:“你放心,没关系。”
王朝宗一把拉住彭修道的手。老天!这哪里是人手?简直是一块冰。他把棉袍递给彭修道说:“你快穿上,不要熬夜了,明天再做吧!”
“哈!哈!哈!不再熬夜了,终于让我做出来了!”彭修道穿上棉袍,兴奋地喊着、跳着。
这时,王朝宗拿过本子一看,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三种运算方法:一种是老师讲的,那两种是他熬夜探索的速算法。
“噢!原来你是在寻找简便法,你这个家伙!”王朝宗高兴地拉着彭修道的手说。
时间一年一年地流逝,而灾难却永远追赶着不幸的人们。连年的兵荒马乱,中华民族陷入了更深的苦难之中。彭汝澜全家的生活愈来愈艰难了。彭延庆因家境贫寒,带着妻子、大囡逃到天津教书度日。1920年夏季收成不好,彭延泰在县城里开的“庆泰和”小店也赔钱了。为了渡过难关,彭汝澜含着眼泪,卖掉了3亩田地。彭修道从艰难的生活中,看到了金钱的魔力,也懂得了人生的许多困苦。
这年秋天,彭修道从察院模范高等小学堂毕业了。因为家贫他无法继续升学,只好在家协助耕作和织绸子。在失学的日子里,彭修道心里十分难过。他不知道应该恨谁,是恨那些大大小小的贪官,还是恨自己家里太穷。他希望天下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1921年初秋,彭汝澜和彭延泰商量让彭修道投奔天津,寻找在震中中学教书的彭延庆,在那里继续求学,免得在家挨饿。修道听说要外出求学,高兴地说:“太好啦,太好啦!这下全家人就不用为俺上学发愁了!”
王氏听说孩儿要去天津,心里像乱麻一样。她一向偏爱修道,以前为孩儿失学而发愁,现在又为孩儿求学而担忧:天津远在千里之外,14岁的孩儿能不能平平安安到天津?再说孩儿离开娘,衣服破了谁给补?有病有灾谁照顾?她越想心里越难受,不由得心头一酸,含泪望着孩儿,说:“隆兴,你这么小,娘怎能放心呢?”
彭修道抓住王氏的两只手,说:“娘,你放心吧。骐骥志在千里,男儿志在四方嘛!”
王氏看孩儿意志坚决,便通情达理地说:“你一定要去,娘也愿意。为娘有一句话你要千万记住,出去以后,不要忘记你爷爷已是风烛残年,也不要忘记回来为俺们送终。宝兴、玉兴、华兴年幼,你就是俺们的命根子啊!”
这天夜里,彭修道躺在炕上睡不着觉,许多往事像潮水般向他涌来。他想自己上高小时,为了省鞋,从城里回家时常是一手捧书,一手提着两只鞋,光着脚走路。娘看到后,伸出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把他搂在怀里,流着泪责怪他不爱护自己。他也想爹,爹知情达理,为人宽和,如果爹在外边受了气,心里不痛快,回来从不把怨气发泄在娘和孩儿们身上。自从他懂事的那天起,从未见爹和娘吵过架,也未见爹动手打过娘。他心里惦念着爷爷,爷爷为了他长大成人,深夜在微弱的豆油灯下,给他讲述古代英豪的故事,为他背诵诗词,天不亮就教他练武……爷爷、爹爹和娘不仅给了他生命、知识、武艺,而且他们那宽厚、谦让、勤俭、正直的品格也深深地影响了他。这许许多多的往事,都在修道的眼前复活了,他真想扑到爷爷、爹爹和娘怀里痛哭一场。
临出发的那天,娘看着孩儿要走了,急忙把一丈多雪白的土布塞进修道的被子里,又把15块大洋掖到他怀里,呜咽着低下头,说:“隆兴,你爹把织的绸子全卖了,就这一点钱和白布,以后的生活,可要靠你伯父了。”
彭修道不禁一阵心酸,留下5块大洋,把其余的钱交还给娘说:“娘,爷爷年迈多病,弟弟年幼,你和爹日子难过呀,这些钱留下花吧!”
经过在旁边的爷爷、爹爹、弟弟、邻居多次劝说,修道只好带上了15块大洋和土布。
爷爷、爹爹和娘抹着泪送他好远了,还不肯离去。彭修道回身对亲人说:“爷爷、爹、娘,你们回去吧!”
“唉,爷爷没有什么东西送你,就送你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爷爷咬了嘴唇说,“隆兴,你放心走吧!”
娘给修道正了正帽子。爹关心地说:“快赶路吧,你到天津要早日来信。”
彭修道离开亲人,心儿却还在七里庄……①
不久,彭修道在天津震中中学找到了彭延庆。伯父为他四处奔走,总算让他考进了天津南开中学。为了供侄儿上学,伯父去店铺当了衣物。不久,伯母患病卧床不起,为了给伯母治病,伯父借了许多外债无法偿还,全家人的肚子有时也填不饱。这样,他再次失学了。
一天,伯父拿着一封信对他说:“你的堂五叔彭禹廷现在北京冯玉祥将军部下任书记官。为你的事,俺给你五叔写了信,他回信叫你到北京冯玉祥部陆军第十六混成旅军官子弟学校就读。”
听到这一消息,修道真是又惊又喜。
彭修道第一次来到了北京城,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了冯玉祥部驻地。彭禹廷觉着修道这孩儿有种,将来定能成一块好料。他当即从每月薪水中扣除3元5角钱作为修道的饭费。第三天,彭禹廷亲自送修道到西直门南小街井儿胡同陆军第十六混成旅军官子弟学校就读。不久,学校迁到京郊南苑团河(系清代皇帝巡猎时的行宫),易名为“育德中学”。在学校里,修道认真苦读,精心学习军事。五叔经常来学校看望他,并常给他些零花钱,鼓励他做一个能文能武的好学生。
一年之后,彭禹廷家里为修道上学的事闹起来了,他不得不停止了对修道的供给。彭修道得知此事,心乱如麻,夜不成眠,独自在被窝中饮泣。第二天,校长余心清知道了他的不幸遭遇,安慰道:“我安排你明天到本校附属小学代理教员,每礼拜教7个小时的国文,一个月的报酬是10块钱,这样你可以继续上学读书。”
彭修道高兴万分,感激地说:“老师,俺不知怎么感谢您才好!”
“不用谢了,快去备课吧!”
这天夜里,修道又是一夜未眠。不同的是,这次他躺在被窝里想着光明的前程,他想得入迷了,脸上露出笑容。
冬去春来,不管人世间有多少悲欢离合,太阳总是撩起淡黄的面纱,露出笑盈盈的面孔,南苑团河一片绿色,果树含苞待放,用那美好的花朵装点着这片土地。
离家外出求学的彭雪枫(彭修道)。
彭修道在冯玉祥部办的这个“真爱民,不扰人,誓死救国”的学校里,像个贫血、饥饿得太久的人,一下子扑在革命知识的餐桌上,狼吞虎咽起来了。许多进步书刊已被他“吞食”了,以至时间的流水从他身边流过也没有觉察到。他先后阅读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独秀文存》、《革命军》等进步书刊。他从学习中追求真理,探求光明的道路。这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组织学生参加了反帝示威游行,引起余心清和进步同学牛传锦(牛连文)、张维翰等人对他的喜爱和尊敬。这时,他的耳目为之一新,就连说话时那浓重河的南口音也改变了些。同时,育德中学建立了学生自治会,他被选为会长。6月下旬,彭修道经唐纵周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即当时的C·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