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中州大地上,蜿蜒的白河,穿峡出谷,急急忙忙地经过平原向南流去,注入碧绿的汉水,又转而向东,汇进层层细浪的长江。在河水流过的西边,留下一片肥沃的土地——河南省镇平县。这一带地形平坦,灌溉方便,物产丰富,称得上是中原的一块好地方。据记载,镇平因玉雕和织绸而名扬天下。这个县的玉雕大半取之南阳独山玉,玉质坚密,闪闪发光,素有“透光玉”的美称。镇平绸,绸面条纹美观,在太阳光下,色彩夺目,被人们称为“珠光绸”。可是,由于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这里的老百姓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不少老百姓卖儿卖女,含泪离开了自己世代耕耘的土地,流落他乡,靠沿门乞讨度日。
在烈日炎炎的盛夏,人们站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朝东北眺望,掩映在云烟中的伏牛山像条巨龙,横亘于豫、鄂、皖边境。在历史悠久的南阳镇平县城南七华里处,聚居着一百多户贫苦的人家,人们习惯地把这里叫作“七里庄”。七里庄西北角原有个喷涌而出的“蟒泉”,泉水顺着田沟蜿蜒南行,灌溉着数里富饶而美丽的肥田沃土。在陈刺灌木丛林掩映的七里庄的西头,有座北朝南的一个院落,宅号“六德堂”,户主叫彭汝澜。
“六德堂”是远近闻名的耕读之户。院内植有棕树、桑树、红果树、卜卜树,斗盛斗茂;院外辟有一园绿竹,一片青葱色,新梢缠出几幢砖瓦草房,显得幽雅清静,格外好看。彭汝澜是个和和气气的老先生,能教书,善种地,更爱练武,是个“颇有学问和道德修养的人”。他一生主张“耕读传家”,反对封建迷信和好逸恶劳,坚持自力更生,受到众人敬重。
彭汝澜的长子叫彭延庆,毕业于某法政学堂,一生从教,为人和善可亲,耿直刚强,是位有学识的人。他的前妻马氏,小榆盘村人,聪明贤惠。后妻王氏,小刘营村人,善于理家,为人善良。彭汝澜的次子彭延泰,为人忠厚,是村里数得上的精明能干人,不光庄稼活儿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而且会织绸子。彭延泰和胞兄彭延庆在镇平县城宅后街经营一个土杂小店,取商号“庆泰和”。由于彭延泰种田、经商两不误,一年四季不得闲。妻子王氏,是七里庄附近大和营一家佃户的女儿,勤劳朴实,聪明能干,能织丝绸能绣花,人称“巧媳妇”。
这户人家,耕种着十多亩土地,靠着彭汝澜、彭延庆、,彭延泰披星戴月地苦做苦受,延庆之妻和王氏节衣缩食地忙里忙外,按说日子过得也还像模像样。可是由于清代末期,兵匪交加,租税繁重,彭汝澜一家也只好以粗茶淡饭充饥了。家里平素晚上连灯都舍不得点,就这么着,一年到头吃粮还接济不上,无奈只得向放债的财主去借债,忍受高利贷的盘剥。
1907年9月9日(光绪三十三年农历八月初二寅时)夜里,晶莹的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着,蝈蝈、蟋蟀和青蛙在草丛中、池塘边抒情。一阵阵微风把树叶、高粱叶儿吹得哗哗作响。
这时,彭汝澜家西屋的窗台上还亮着一盏小油灯,黄色的火苗有气无力地跳动着,炕上不时传来几声轻微的呻吟,彭延泰的妻子王氏快要临产了。开始一阵阵的腹痛已把王氏催醒,她想这可能是肚子内的孩子快要问世了。但她认真地计算了一下,产期大概还有七八天,因此,她没有唤醒睡在炕上的彭延泰,忍着痛静悄悄地躺在他身旁。又是一阵腹痛,她爬起来点亮小油灯,睁开眼睛望了望丈夫,本想告诉他,但是看他睡得正香,只好把要说的话又咽了回去。一阵阵的腹痛又开始了,疼得她难以忍受,这才唤醒了丈夫,叫他赶快去请接生婆。
彭延泰一听,大吃一惊,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赶快穿好衣服,急急忙忙地向门外走去,不大一会儿就从村里请来了一位头发斑白的接生婆。按照接生婆的吩咐,他手忙脚乱地从厨房里找来一个洗衣盆,边洗边擦,满满地烧了一锅温水,又从妻子那个针线盒里取出一把剪子,用毛巾擦了又擦,搁在她的身边。紧接着,他又把尿盆放在炕头下面,从草房里装了一麻袋早已铡碎的草铺在炕上,最后又从一个破烂篮子里取出一摞草纸放在桌子上。接生婆看一切都准备好了,就让彭延泰到屋外躲避片刻,等妻子生产了再进屋。
彭延泰走后,妻子又是一阵阵有规律的坠痛。她紧张地睁大了眼睛,望着坐在她身边的接生婆,不知不觉地掉下眼泪来。接生婆拉着她的手亲切地安慰道:“别伤心,别怕痛,女人过了头一关就好受了!”肚子内的小生命令王氏痛得在炕上翻滚起来了。此时此刻,王氏喊叫着,在生与死间抗争着。
一个小生命从母体中分娩出来了。只见接生婆伸手拿起剪刀,剪断了将母亲和孩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脐带……
彭延泰站在房门外,听见屋里妻子一声接一声地哼着。他默默地祷念着:“望老天保佑,盼女人平安生产……”
“哇——哇——”屋里终于传出了婴儿的哭声。
彭延泰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呆了,愣愣地站在门外。
过了片刻,接生婆从门缝里探出头来说:“恭喜,恭喜啊,你生了个儿子!快进来看看。”
彭延泰赶紧推开房门,走进屋里去,迫不及待地问:“孩儿咋样?大人咋样?”
“双喜临门,大人孩儿都好!”
彭延泰的妻子苍白的脸颊上,也漾起了疲乏的微笑,轻声说:“看呐,这孩儿长得多像他爹!”
“是,是。”彭延泰抱起呱呱啼哭的婴儿,望着那粉红的小脸说,“你娘为俺彭家立了一功啊!”
“你还不快给孩儿起个名字!”接生婆指着婴儿对彭延泰说。
“孩儿出世以前,他爷爷就查字典把名字起好了。生下来的要是个孩儿,在俺彭家是'修'字辈的人,官名叫'修道',小名叫'隆兴',全家图个吉利。”彭延泰在炕边兴奋地对接生婆说。
这个官名叫修道,小名叫隆兴的孩儿,30年后就是威震中原的抗日名将彭雪枫。80年后,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他是33个军事家之一。
几年后,彭延泰的妻子又给他生了3个孩儿,次子乳名宝兴,学名修教;三子乳名玉兴,学名修学;四子乳名华兴,学名修华。彭延泰有了四个孩儿,家里就更热闹了。时间就像白河的水,不停地汩汩汩汩流逝过去,转眼间隆兴6岁了。在爷爷的教导下,隆兴和孔孟之道打上了“交道”,先后读完了《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这时,隆兴在庄上交了几个小伙伴,小小的庭院就关不住他了。他胆大好动,赤着双脚,四处乱跑,上树掏鸟蛋,上房捅马蜂窝,什么都敢干。怕他荒废学业,家里决定送他到教私塾的伯父彭延庆那里去读书。从此,隆兴接触到了“四书”、“五经”。但是“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并没使他完全归顺,贪玩逃学的事仍然时有发生。有一次,隆兴带领七里庄的孩子和曹王庄的孩子在大路上筑了一个“土城”,由他当“司令”,发布“动员令”,把七里庄的孩子编为东大队,曹王庄的孩子编为西大队,两个大队展开“攻城战斗”。正好这时一个大兵路过这里,两个大队向土城投掷石头,这个大兵无法通过,只好绕道而行。在激烈的“攻城战斗”中,不知谁投来一块石子,打到这位“司令”的额头上,鼓起了一个大包,可隆兴不管这些,继续指挥“战斗”,直到东大队先“攻破”土城。“战斗”结束后,他给东大队的人每人胸前戴了一朵小红花。事后,被伯父发现了,隆兴不但得不到这位塾师的表扬,反而被用竹片狠狠打了手心。这件事使隆兴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震动。
不久,伯父拿出一本书来,递给他说:“这是荀子的《劝学》。荀子是战国时候的赵国人,他的学问非常渊博,你读一读《劝学》就知道了。”又说“书籍是你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可以向书救助,书永远不会背弃你。孩儿应当有个志向,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会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知识可以帮助你登高望远,也可帮你日行千里,横渡江河……”
隆兴听了伯父的话,点了点头,说:“我不逃学了,一定好好读书!”
伯父见他真心悔过了,十分满意,又陆续给他讲了王冕在佛殿长明灯下苦读、司马光的“警枕”、欧阳修地上习字、宋景濂百里求师等古人刻苦攻读和致力独创的故事,以及许多“有志者事竟成”的事情。
伯父的一席话,使隆兴顿开茅塞,他的眼里闪烁着亮光,钦佩地望着伯父,暗暗地下定决心:“我要向那些有名的人一样,发愤读书!”
从此,隆兴处处以名人自勉,在私塾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开始,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一篇篇课文全部背得烂熟。开始读这些“之、乎、者、也”的课文时,他觉得这些文章连个标点符号也没有,内容又干巴巴,也不感人,读得时间长了,瞌睡就来了。他便打来一盆凉水,用毛巾擦一擦脸,等脑子清醒了再读,直到读会为止。每次伯父抽查他的学习成绩,不论是背诵还是讲解,都能让伯父满意。隆兴成了一个学习成绩优良,很讨全家人喜欢的孩子。①
在一个星月交辉的夏夜,凉风从伏牛山巅徐徐吹来,庭院里静极了。彭汝澜、彭延庆、彭延泰、王氏围坐在隆兴的身旁,欣赏彭家这个“圣贤门徒”背诵古诗文。
刚背诵完毕,彭汝澜望着隆兴说:“爷爷给你讲岳飞的故事吧!”
听爷爷说要讲岳飞的故事,隆兴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前些日子,爷爷不顾终日的劳累,绘声绘色地给他讲了《水浒》、《三国演义》、《杨家将》,以及流传在农村的许多民间故事。今天爷爷又要讲岳飞的故事,他睁圆一双明亮的眼睛,静静地听着。
“岳飞,是南宋的抗金名将……当兵时母亲用针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勉励孩儿为国家为民族斗争到底!岳飞的一生,就是按照这四个字去做的。”隆兴听到这里,着急地问道:“爷爷,岳母在他背上刺字,岳飞痛吗?”
“那当然痛了!”
爷爷接着又给他讲了岳飞坚决抗金,秦桧暗中媾和,直到用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临安,杀害在风波亭上。隆兴听得人了迷,高喊着:“岳飞好!岳家军好!秦桧是个大坏蛋!俺长大了当岳飞!一定要'精忠报国'!”
《水浒》、《杨家将》、《三国演义》、《岳飞传》等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强烈地影响着他的成长。他常常怀着激动而崇敬的心情,将书中英雄人物的故事,转讲给小伙伴们听,要大家立志学岳飞,长大为国家做好事。小伙伴听得入了神,一边连连点头,一边不住地用羡慕的目光望着隆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