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将领

明代第一开国功臣 常遇春

常遇春 (1330~1369年),字伯仁。安徽怀远县人。明朝著名开国大将。25岁时投奔朱元璋,戎马征战14年,忠心耿耿,英勇善战,领军有方,与朱元璋的开拓和统一大业相始终。39岁时卒于军中,被追封为“开平王”,位列功臣庙首位。朱元璋在总结开国之功时说:“计其开国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常遇春自幼习武,勇力过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爆发,各地豪杰四起。1355年,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从此效命疆场、屡建奇功。勇猛敢战、善于协作、爱护士兵是常遇春戎马生涯的最大特点。领命出战时他都奋勇当先,收兵撤退时则走在最后面,士兵都愿意在他的带领下打仗。常遇春经常与徐达一起征战,常遇春以勇猛果敢闻名,徐达以谋略持重著称。两人相互尊重、配合默契,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

常遇春是深得朱元璋器重的将领,在14年的戎马生涯中无役不从,战功卓著。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即率军渡江南下,在著名的采石矶(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之南、长江东岸)战役中,面对着元朝水军元帅康茂才的严密防守,常遇春乘小船在激流中冒着乱箭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朱元璋随即挥军登岸,元军纷纷溃退。朱元璋乘胜率军攻占太平。次年三月,又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集庆及其周围地区的占领,使朱元璋获得一块富庶之地,为在江南的继续开拓和壮大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的战斗,常遇春锋芒初露,立了头功,开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时的先锋升为元帅。

西征陈友谅,常遇春再立大功。陈友谅占据上游,精兵大舰,雄心勃勃,是朱元璋开拓事业的主要威胁。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率水军数十万直取应天,在南京城西北的龙湾与朱元璋军展开了一场恶战。朱元璋以弱御强,便设计用伏,诱敌深入,常遇春奉命与冯胜率帐前五翼军3万人设伏,为全军主力。经过一场鏖战,在龙湾登陆的陈友谅兵,遭到常遇春、冯胜伏兵的冲杀,死伤惨重,溃不成军。朱元璋挥水陆军并进,陈友谅大败而逃。龙湾大捷,朱元璋转危为安,并壮大了力量。常遇春大破敌阵,战功卓著,不久,升行省参知政事。

1363年,陈友谅以号称60万大军倾巢来攻,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军进行了一场持续36天的水上大决战。有一次,朱元璋座船搁浅,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率船队来围攻,情况危急。常遇春奋勇当先,射伤张定边,又设法使朱元璋的座船脱离浅滩。战斗中,常遇春奉命积极组织火攻,发挥小船优势,乘风纵火,陈友谅的舰队被烧得烈焰冲天,兵将损失过半,湖水尽赤,陈友谅在混战中被流矢射中死去。这场决战扭转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陈友谅覆灭,朱元璋成为群雄中之强者。常遇春因功受赏,得金帛田地甚厚。不久,升为平章政事。

1364年,常遇春先是随徐达率军攻占庐州。接着,又与邓愈会合征战江西的新淦、吉安、赣州、南安等郡县,岭南韶州、南雄等地望风降附。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奉命与邓愈率军攻取湖北的安陆、襄阳;十一月,与徐达率军攻占了泰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20万东征张士诚。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达、常遇春的军队先攻取了湖州和杭州等地,翦除了张士诚的羽翼,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孤立无援,经过长达10个月的围攻,平江城破,张士诚败死。常遇春以功进封为“鄂国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25万大军出师北伐。当时北元军事力量已经大大削弱,所以,徐达、常遇春出师三个多月,即平定山东。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明军在洛阳的塔儿湾与元军遭遇,常遇春单骑突入敌阵,麾下壮士从之,勇猛冲杀,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5万,俘获无算,史称“塔儿湾大捷”。这一仗,占领了河南和潼关,夺取了陕西的门户,为攻取元大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徐达、常遇春率马步舟师由临清沿运河北上,连下德州、通州。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逃奔上都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八月二日,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占大都,改为北平府。稍事休整即又挥军西进,攻取山西。与精锐的扩廓帖木儿军进行了艰苦的搏战,平定山西。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常遇春又奉命与李文忠率步卒8万、骑士1万驰救北平,元军闻讯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大获全胜。为了覆其巢穴,最终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元顺帝逃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留守元军,缴获车万辆、马3万匹、牛5万头。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省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朱元璋闻表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书报大将军徐达回京参加会葬。为表彰常遇春的功绩,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

明代以前,获得“忠武”谥号的将领只有唐朝尉迟氏和宋朝岳飞,常遇春是第三个。《明史》赞曰:“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徐达)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允为元勋之冠。身依日月剖符锡土若二王者,可谓极盛矣!”

明代封疆大吏 沐英

沐英(1345~1392年),字文英。安徽定远人。明初重要将领。在平定云南和治理云南方面功绩卓著。沐英主政云南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朱元璋称赞他:“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沐英也。”

沐英自幼父母双亡,8岁时被朱元璋夫妇收养。18岁时被任命为帐前都尉,开始担当军事重任。1370年,任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机务繁积。沐英在府中7年,处事果断,剖决无滞,被公认为军中奇才,深得朱元璋器重。洪武九年(1376年),受命体察关、陕等地民情,问民间疾苦,深得百姓喜爱。第二年,任征西副将军,随邓愈出征吐蕃,西略川、藏,得胜而归,因功封西平侯。洪武十一年(1378年),沐英任征西将军,大败西番于土门峡。再进洮州,筑城东笼山,拓地数千里。洪武十三年(1380年),元国公脱火赤等屯兵和林,数次骚扰西部边疆。朱元璋命沐英率军出塞,渡过黄河,越贺兰山,七日至其境,大获全胜,俘脱火赤及其全部。第二年,又跟随大将军徐达北征,独当一面,异道出塞,获得了全面胜利。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30万军征讨云南。元梁王调遣平章政事达里麻以兵10余万拒于曲靖。沐英乘着大雾进兵至白石江。看到突然而降的大军,达里麻大惊。傅友德当即要命令士兵渡江,沐英阻止了这一行为,而是命诸军严阵以待,做出将要渡河的样子,同时命奇兵从下游出现在对方阵后,吹响进军号。元兵在疑惑之际,沐英才急命大军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长刀斫其军。鏖战良久,元军大败,达里麻及士兵2万多人被俘。云南西部大理一带有段氏割据势力,世居大理数百年。大理依苍山、面洱海,易守难攻。沐英奉命随蓝玉进攻大理,段氏扼龙首、龙尾二关,一时难以攻破。沐英采用两面夹击的战术,攻破大理城。然后又分兵收复没有归附的云南诸地,设官立卫镇守。平定乌撒、东川、建昌、芒部,立乌撒、毕节二卫,逐渐消灭了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

沐英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一直致力于云南的平定与治理。其间主要的平乱活动有抚安、威服曲靖、广南两府之乱,平定浪穹等地变乱,戡定平缅军民宣慰使司土酋思伦发叛乱,讨定东川土酋之乱,戡定贵州普安、云南临安之变,兵讨建昌等地叛乱等,其中以平定思伦发叛乱之役尤为激烈。朱元璋得知平缅土酋蓄意内侵的消息后不久,遣使谕令沐英等加强防备,不与敌人轻易作战。后因平缅土酋频频出兵内侵,危害地方,沐英所部官兵遂奉命出兵征讨,其间规模较大的战役主要有摩勒寨之役和定边大战。这些平乱活动奠定了云南边疆统一、稳定的大局。

沐英平时不苟言笑,但好贤礼士,对兵卒爱惜有加,从不滥杀无辜。在治理云南期间,他大力发展屯田,解决粮食问题。他把屯田增减情况作为考察官吏政绩的主要依据,使屯田总数超过100万亩。沐英还组织疏浚河道,兴修水利,杜绝水患;他还注重商业发展,召集商人入云南;开发盐井,增加财源,修理道路,保护粮运,使人民安居乐业。沐英也很重视云南的文化事业,增设府州县学十几所,选择民间优秀人才及土官子弟读书。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六月,沐英病逝于云南,年仅48岁。他病逝后军民巷哭,皆为流涕。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其子沐春、沐晟、沐昂都先后镇守云南。

军事奇才 胡大海

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今安徽省泗县人。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忠心耿耿,英勇善战,军纪严明,爱护庶民,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战功卓著。虽目不识书,却唯才是尊,曾向朱元璋推荐过刘基、宋濂等人。去世后,朱元璋作文以祭,追封“越国公”,谥“武庄”。

胡大海祖籍波斯,其祖先随蒙古军来华。胡大海原是一个炸卖油条的小商人,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当时正遇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元末农民起义席卷大江南北。韩山童、刘福通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正月在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起义。至正十三年(1353年)十二月,郭子兴部朱元璋不愿忍受彭早住、赵均用所部暴横,带领他所属部将徐达、汤和、吴良、吴祯、周德兴等24人出了濠州城,随即南下攻夺定远,不久又轻取滁州。胡大海随后不久在此地归附朱元璋,从此与各位将领一道为明王朝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胡大海善用兵,部队纪律严明,关顾百姓,所到之处始终坚持“不杀无辜百姓,不掠妇女,不毁坏房舍”。早期,胡大海因功被授予右翼统军元帅,宿卫帐下。在举兵徽州时,苗将杨完者以10万众来攻打,胡大海在城下迎战,一举大破杨完者部,遂与邓愈、李文忠自昱岭关攻打建德。大败元朝军队于淳安,不久攻克建德,被任命为枢密院判官。后攻克兰溪,取下婺州后,升迁为枢密院佥事。胡大海军纪严明,令部下通宵达旦守候诸暨城,使敌人无机可乘。有一次,降将沈胜又一次叛乱,胡大海很快就击败了他,并生擒4 000余人。改诸暨为诸全州后,他又移兵攻打绍兴,再破张士诚兵。朱元璋以宁、越重地,让胡大海镇守。不久,张士诚部将吕珍围攻诸全州,胡大海随即回师救援。吕珍以堰水灌城,胡大海勇夺堰湖后,反灌敌营。吕珍兵败后,折断箭发誓不再为伍,请求胡大海解散其部下,胡大海答应了他的请求。而此时郎中王恺说吕珍的话不可信,不如杀了算了。胡大海说:“言出而背之,不信;既纵而击之,不武。”胡大海的这一表现,大家都非常佩服他,又一次极大地树立了他的威信。

不久,陈友谅进犯龙江。胡大海采纳了王恺的建议,亲自率兵前往,攻克了信州。当时,信州已经绝粮,有人劝胡大海赶快还师。大海认为此地是闽楚的咽喉之地,决不可放弃,于是命人筑城浚隍以守之。将士的军粮很少,所得粮草都是向民间征来的。胡大海看到人民不堪重负,于是最终放弃了信州,进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守金华。

胡大海攻下婺州后,苗将蒋英、刘震、李福都从桐庐来投靠胡大海。大海因为喜欢他们的骁勇,于是留置麾下。得到胡大海的信任后,三人开始筹划如何暗杀胡大海,进行叛乱。一天早晨,他们来到省署,请大海去八咏楼上观看士兵们练弩。等胡大海出来后,蒋英安置他的一党羽跪在马前,哭诉蒋英罪状。胡大海还没有来得及询问事情的缘由,正要扭头去看蒋英,蒋英从袖中掏出暗藏的大槌击中胡大海头部,胡当即倒地身亡。一起遇害的还有其子关住、郎中王恺。蒋英等杀害胡大海后,在城中大肆掠夺,后奔于吴。后来,大将军李文忠攻下杭州,当地人活捉蒋英来降。朱元璋下令诛杀蒋英,血祭大海。

一代开国大将 蓝玉

蓝玉(?~1393年),安徽定远人。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作战英勇,有谋略。曾多次领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屡立战功,为明朝统一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蓝玉初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秋季。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副将军,率步骑30万,往征云南。打败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遣司徒平章达里麻后,云南境内,大半平定,只有大理未下。蓝玉、沐英自云南进攻,当地首领聚众扼守下关。沐英审时度势,料不易拔,遂别出奇兵。在蓝玉的积极配合下,这次战役取得了胜利。明太祖念沐英有功,遂命沐氏世守云南。蓝玉也从此受到明太祖的赏识。

洪武二十年(1387年),元太尉纳哈出拥众金山,屡侵辽东,朱元璋命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20万北征。军队抵达通州后,遣哨马出松亭关,探悉元兵多屯驻庆州,遂令蓝玉轻兵攻袭。当时正下着大雪,元兵未曾防备,不料明军突然攻来,元将纳哈出降明,明军的“金山之役”取得了成功。

1388年3月,蓝玉率师15万北进,四月来到捕鱼儿海(今贝尔湖附近),距离脱古思帖木儿帐不过百余里路程,脱古思帖木儿以为明军与纳哈出作战不久,粮草匮乏,不会深入再战,没有迎敌的准备,而明军前锋奔袭他的大营时,恰好风沙弥天,几十步外不见人,明朝兵马突然出现,脱古思帖木儿根本不能作有效的抵抗,便带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提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等逃往和林方向。这一次战役,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等123人,官员千余,人口77 000多,马驼牛羊15万多头,以及大量的印章、图书、兵器、车辆等都被明军俘获。脱古思帖木儿一行在逃亡途中,遇到了也速迭儿。他和太子天保奴一起被也速迭儿杀死。朱元璋对蓝玉宠遇甚隆,比之为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但蓝玉居功自傲,日益骄横跋扈。他蓄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乘势暴横,并仗势侵占东昌(今山东省聊城市)民田。当御史按问时,竟将御史鞭打后赶走。北征时私占大量珍宝驼马无算。回师夜经喜峰关,因守关的官兵未及时开门,竟纵兵毁关而入。他的所作所为,引起朱元璋不满。天下初定后,朱元璋以谋反之罪杀害蓝玉,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2万人。

智勇双全的总兵官 冯胜

冯胜(?~1395年),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安徽定远人。他雄勇多谋,精通兵法,是一位很有韬略的开国名将。曾担任过大将军、都督府右都督、总兵官(总司令)等重要职务。大将军徐达死后,他一直主持北边军务,战功卓著。封“宋国公”,位居开国功臣第三。

冯胜是冯国用之弟,喜读书,通兵法,元末与其兄国用组织武装结寨自保。后投靠朱元璋,朱元璋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与朱元璋十分投机,遂成亲信。冯国用死后朱元璋命冯胜袭兄职,为亲军都指挥。洪武五年(1372年),明军15万兵分三路,出击漠北,徐达的中路军被扩廓帖木儿的王保保大败于岭北(泛指和林一带),死伤万余人,李文忠轻敌冒进阿鲁浑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北),与元将哈剌章激战,几乎战死;只有冯胜率领的傅友德等部连战皆捷,攻下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东)、沙州(今甘肃省敦煌西),七战七胜,缴获牛羊等大量战利品,十月二十四日,明军班师回朝。

此后,从援安丰,决战鄱阳湖,下武昌降陈理,克平江俘张士诚,论功仅次于常遇春,升为右都督。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以右副将军从大将军徐达北伐,攻打山东,取汴、洛、潼关。中原平定,封“宋国公”。后数率大军出塞征扩廓、纳哈出。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20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设置泰宁、福余、朵颜三卫。史书记载,在朱元璋诏列的勋臣中德高望重者有八人,冯胜位居第三,仅次于徐达、常遇春。

洪武二十年(1387年),冯胜在平定东北中为主帅,战功卓著。可就在班师途中,有人告发他“多匿良马”“求大珠异宝”等,朱元璋听说后竟勃然大怒,不等他回朝,就传令收回冯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奉朝请,诸将亦无赏。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发,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二月,冯胜以蓝党被赐死。其亲戚向朱元璋控告冯胜私埋兵器。因小罪与傅友德、王弼等同为朱元璋所处死,死前在家宴中毒死全部女眷,其义女、女儿冯秀梅、冯文敏同时被害。成化十一年(1475年)祥符新昌坊建有“冯胜祠”。

冯胜戎马一生,曾担任过大将军、都督府右都督(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总兵官(总司令)等重要职务。与徐达、常遇春相比,冯胜为朱元璋效力时间最久,为大明江山的开拓和统一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他不拘小节、居功自傲,引起朱元璋的猜疑,结局也很不好。

明代抗倭名将、右都督 麻贵

麻贵,生卒年不详,字西泉。大同右卫(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人。明朝后期著名军事将领。历任都指挥佥事、宣府游击将军、宁夏总兵、大同总兵、备倭总兵官、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府右都督(正一品)等武职。一生果勇骁捷、善于用兵、功勋卓著,是值得纪念的爱国将领。

麻贵父(麻禄)兄(麻锦)均官至总兵,擅长征战。麻贵由舍人从军,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和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麻贵先后随父兄参加了保卫大同右卫和京师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蒙古俺答汗部,因功升任游击将军。明隆庆年间,担任大同新平堡参将。鞑靼入侵边城,山阴、怀仁、应州相继被攻陷,只有右卫城在麻贵与其兄麻锦带领家人与军民合力据守下得以保全,麻贵以功于万历初年授大同副总兵。万历十年(1582年),充任宁夏总兵,不久又调任大同总兵,负责京师西北的防务重任。不久,蒙古鞑靼等部族接受明王朝封号,表示归顺,所以边境安宁,麻贵也因为安边的功劳屡屡受到赏赐。

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宁夏镇将军刘东、副总兵哱拜等,因被陕西巡抚党馨压抑及侵粮而激变,他们劫持总兵张维忠,并与蒙古宰僧、著力兔诸部遥相呼应,全陕为之震动。明廷深知麻贵有“健将知兵,且多畜家丁”等优势,任他为副总兵,前往宁夏镇压哱拜等。在战斗中麻贵亲冒矢石,斩获甚多。提督李如松等部与麻贵合力进剿,断绝了蒙古诸部对宁夏变军的声援,经过半年多的奋战,宁夏的变乱被镇压下去。麻贵因功增秩,擢总兵官,镇守延绥。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七月,蒙古卜失兔纠合诸部深入定边营张春井,麻贵率军乘虚直捣敌帐,多有斩获。不久,卜失兔转掠下马关,守将悍御无能,观望不前。麻贵亲自率军赴援,斩敌230余人,获畜产15 000余头,明廷视为大捷,进署麻贵为都督同知(从一品)。次年,卜失兔再次入塞扰掠,麻贵率15 000余兵马分左、中、右三路,衔枚疾趋,逾塞60里,又一次取得胜利,俘斩400余人,获马驼牛羊1 500余头,因功再次进秩。不久,麻贵以病告归。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一月,日本水陆大军再次侵犯朝鲜。六月,麻贵被明廷任命为备倭总兵官,加升提督衔,率所部17 000多人赴朝抗倭。麻贵到达朝鲜的王京(汉城)后,日军已攻破明军的南原防线,向王京逼来,情况十分危急。麻贵审时度势,立即派遣副将解生与朝鲜的都体察使李元翼一起在稷山击败敌军。十二月,麻贵等各路明军会同朝鲜都元帅权慓,向盘踞庆尚道蔚山的日军加藤清正发起猛攻。战斗中,麻贵命部将达摆赛(回族)用轻骑诱敌入伏,斩敌首400余级,取得胜利,迫使加藤清正退守蔚山以南的岛山。蔚山大捷后,明军开始围攻岛山,由于经略杨镐嫉贤妒能和指挥失误,明军大败。明廷闻知,将杨镐罢免,令麻贵以功赎罪。随后明军兵分水陆四路再次进攻岛山,麻贵统领东路,数战有功。正在这时,日本封建主丰臣秀吉因为战事不利忧郁而死,日军因此军心不稳。麻贵等明军各部趁势发起猛攻,日军仓皇逃走,麻贵率军收复了岛山、西浦等地,共俘斩倭兵2 200余人,日本的侵朝战争彻底失败。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月,麻贵班师回朝,因功升为右都督。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麻贵奉命镇守辽东,抗御泰宁卫炒花、插汉虎墩兔等部的侵扰,并多次取得重大胜利。麻贵去世后,朝廷命赐予祭葬,并在诏书中称他为“一时良将”。

明代边将之冠、左都督 达云

达云,生卒年不详。凉州卫(今甘肃省武威市)人。明代著名军事将领。其先辈为西域回回贡使,留河西不归,渐为凉州大族。达云一生为将,镇守西北边疆几十年,历任游击将军、参将、副总兵、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府右都督和左都督(正一品)等武职。史书上称其“先登陷阵,所至未尝挫衄,名震西陲,为一时边将之冠”。

万历年间,达云承袭世职任指挥佥事,由于他作战勇悍又有智略,不久擢升为守备,晋升为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游击将军。达云所率多汉人、回回、蒙古健儿,军纪严明,特别是与当地藏族关系较好。起初,达云与参将杨浚合力击败蒙古炒胡儿部入侵,以功升西宁参将。这时蒙古俺答汗部与明廷通贡互市,保持了明廷西北边境的安定局面。但俺答汗从子永邵卜虽归附明廷,在随俺答汗西迎活佛、留据青海后,就与瓦剌他卜囊勾结,经常窜扰西宁等地。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九月九日,永邵卜以为明军过重阳节必宴饮,准备大举侵扰西宁南川。达云得到当地藏族人呈递的这一重要情报后,设兵于要害,并令藏族武装绕至永邵卜之后,前后夹击,大败之,斩首680余级,获驼马戎器无数。此次大捷,被称为“西隆战功第一”,达云因功被授予副总兵。

南川大捷一个月后,永邵卜又进扰西宁西川,达云率所部坚守阵地奋勇搏杀,永邵卜又被打得大败而逃。达云因功擢升为都督同知(从一品),并以总兵官镇守延绥,不久仍移镇甘肃。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永邵卜再犯西宁,参将赵希云等阵殁,达云因此受到停俸处分。

收复松山是达云在西北的又一赫赫战功。大松山、小松山在凉州卫、庆浪卫(今甘肃省永登县)以东,宁夏中卫、靖虏卫(今甘肃省靖远县)以西。在嘉靖年间被明军弃守后,即为浚兔、阿赤兔等蒙古各部占据,成为这些部落侵扰甘、宁两镇的主要据点。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在甘肃巡抚田乐决策下,达云偕甘州副将马应龙、凉州副将姜河、永昌副将王铁块等分道奇袭大小松山,迫使盘踞在这里的蒙古各部“举族遁去”,大小松山遂为明廷所收复。松山之役曾被赞为万历武功中“最为俊伟者”。达云以功进右都督(正一品)、荫世指挥佥事。松山收复后,达云所部在松山修筑边垣,分兵驻守,以防敌人卷土重来。不久达云又因多次打败企图重据大小松山的蒙古各部,而升为左都督(正一品),加“太子少保”。后逝世于军中,赠“太子太保”。子奇勋,万历末升任昌平总兵官。

明末著名戌边将领、左都督 马世龙

马世龙(1594~1634年),字苍元。宁夏卫(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明末著名回族将领。历任游击、副总兵、总兵、左都督(正一品)、太子少保。与袁崇焕等一起抵抗后金的侵略,多有战功。其家族是明末清初宁夏最为显赫的武将世家。

马世龙中武举后,初任宣府(今河北省宣化市)游击,后升任永平(今河北省卢龙县)副总兵、代理都督佥事,升三屯营(今河北省迁西县西北)总兵官。当时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出镇辽东,推荐马世龙随行,担任山海关总兵,协助镇守辽东,抵抗后金,因功升任右都督。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孙承宗因“柳河之败”被罢官,马世龙也称病离任。天启七年(1627年),后金攻打锦州,马世龙被征调参战。五月,后金兵包围锦州,马世龙等率部驰援锦州。六月,锦州围解。

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大军入犯京畿,京城戒严,孙承宗再度被起用。孙于是再次起用马世龙为西路军总指挥,获赐尚方宝剑,总理诸路勤王大军。崇祯三年(1630年)三月,晋升为左都督。五月,马世龙等先后收复被后金占领的滦州、迁安、永平、遵化四城,因功加“太子少保”,荫本卫世千户。

崇祯六年(1633年)五月,蒙部插汉、虎敦兔联合河套各部大举进犯宁夏,宁夏总兵官贺虎臣战死,明廷任命马世龙代理宁夏总兵官。崇祯七年(1634年)正月,插汉、虎墩兔二部再度进犯宁夏。世龙生长于宁夏,对宁夏山川、地理十分熟悉,加之攻防战备有方,半年之内,与来犯之敌在贺兰山一带和玉泉营、枣园堡等地数战皆捷,斩毙敌军两三千之多,威名大震西陲。崇祯七年(1634年),马世龙病逝于宁夏总兵任内,年仅40岁。明廷追赠其为“太子太傅”,世袭锦衣佥事,皇帝御书赐马世龙坊曰“总理六师”,立于宁夏镇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二府街口。

马世龙有子三人。马献图,字兴之,以荫补指挥同知。马负图、马呈图,俱系指挥。兄弟三人俱为李自成义军所杀,人称“马氏三忠”。

清代湖广提督 洽攀龙

哈攀龙(?~1760年),直隶河间(今河北省肃宁县)人。清代著名将领。乾隆二年(1737年)中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授头等侍卫。历任河南南阳镇总兵、漳州镇总兵、松潘镇总兵、湖广提督(从一品)、贵州提督(从一品)等武职。一生多在边疆艰苦地区任职,战功卓著,是一位爱国、勤勉而有军事才能的武将。

清代武科最盛,共出过109位武状元,其中大约有10位是回族,哈攀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幼年随父亲由河北献县迁至肃宁县,父亲任河间府衙役,武艺高超。哈攀龙从小受到良好的武术和汉文教育,先后考中武生、武举人。乾隆二年(1737年),他进京参加会试,获得“双好”的好成绩,接着参加乾隆皇帝主持的殿试,被钦点为当年的武状元,授头等侍卫。从此开始卫国守疆的军旅生涯。

在经历了从副将到总兵的历练之后,乾隆十三年(1748年),哈攀龙赴四川金川,在川陕总督张广泗手下任松潘镇总兵,参加了平定大小金川之乱。他出兵攻打美诺沟、渴足寨和泅水城,连战连胜。在与重庆镇总兵任举合兵攻打色尔力石城战斗中,任举不幸阵亡。哈攀龙冲入敌阵,连杀30余人,抢回任举的尸体。后又与重庆镇总兵段石贤等人分道夜袭色尔力,连克数卡,焚毁敌营,一举杀敌50多人。哈攀龙屡建战功,却遭经略大臣纳亲、川陕总督张广泗弹劾,将攻色尔力未能取胜的罪过归于攀龙,兵部议降哈攀龙职。经哈攀龙力辩,乾隆才知实属冤枉,命兵部罢议。后新任经略大臣傅恒夜攻色尔力,哈攀龙率军最先登拔石卡,一举射死叛军数十人。在平定大小金川期间,哈攀龙与另外两位回族将领冶大雄、哈尚德屡建战功,攀龙功加三等,再功加一等,记录二次,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十四年(1749年)九月,擢升他为署理固原提督。乾隆十六年(1751年),调署理湖广提督。

乾隆十八年(1753年),哈攀龙考察军队中的弊端,提出了加强军队管理、整饬军队纪律的“整饬弁兵条例六项”。乾隆皇帝很欣赏他的奏折,批示“嘉勉”。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擢升他为实任湖广提督,去掉了“署理”二字,正式成为从一品武官。第二年调任贵州提督,并署理云贵总督事务,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返回京城。在此期间,哈攀龙捐资重修了故乡肃宁县城的清真寺,手书“独一无二”匾额。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皇帝亲自召见长期在边疆戍守的这位武状元。此时,长年的军旅生涯已经使哈攀龙身患多种疾病,加之返京路途遥远,抵达京城已经病入膏肓。乾隆皇帝见此情形,也深为感动,遂让他去职留京休养。几个月后,哈攀龙即病卒于北京。

清代参赞大臣 哈国兴

哈国兴(1732~1773年),直隶河间(今属河北省)人。清代乾隆朝著名戍边将领。担任过总兵、贵州提督、云南提督(从一品)、西安提督、参赞大臣(从一品)等职务。为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安宁奉献了自己一生,战功卓著,彪炳史册。

哈国兴是哈攀龙之子,自幼习武,熟读兵书,20岁时就开始了军旅生涯。他深谙行军打仗和带兵之法,所带士兵纪律严格,作战勇猛。哈国兴在对敌作战时,通常施行先礼后兵的策略,往往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缅军大规模侵入我国滇西腾越、永昌等地,哈国兴随总督朱仑出征铁壁关(今云南省瑞丽西北)。哈国兴仅率900多名士兵,同数万缅军苦战四个昼夜。他们利用高山优势,竖起木棚作隐蔽,待缅军靠近方下令开枪,以少胜多,坚持不懈,直到友军来援,终于解围。从此,缅军都知道清军里边有个哈将军。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初,缅甸地方头目召散肆扰并占据孟艮。哈国兴领命率军在楞木、猛卯与缅军激战,哈国兴在战场上亲自督战,身先士卒,右臂被敌枪刺伤,门牙也被打落,调回军中调养。由于哈国兴战功卓著,赐戴孔雀翎,并升任为腾越营副将。不久,哈国兴又率军相继与敌军激战数次,均取得重大胜利,复被擢升为楚姚镇总兵。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五月,哈国兴奉诏进京,受到乾隆帝接见和嘉奖,特命在乾清门行走,并赏赉银币。几个月后,返回军营,调任普洱镇总兵。十月,升任贵州提督。不久,乾隆皇帝认为哈国兴自从对缅战事以来,甚为勇往出力,办理军营诸事也尤为妥帖,且又熟悉边情,因此调任云南提督(从一品),成为该省绿营兵最高长官。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四月,朝廷决定组建水师,哈国兴被调往铜壁关外野人山督造战船。水师建立后,哈国兴跟从经略傅恒将军进攻缅军,缅军头领遣使求和乞降。傅恒命令哈国兴出面谈判,哈国兴与缅军达成协议后,清兵撤离老官屯。然而,缅军头领却撕毁协议,并且扣留了清军使者苏尔相等人,还称国兴曾许给还木邦、猛拱、蛮暮三土司。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六月,哈国兴奉诏进京,乾隆帝斥责他对缅交涉谈判时,存有迁就完事之意,哈国兴坚持从没有许诺将三土司给缅方。哈国兴一时失去了乾隆帝的信任,被免去了在乾清门上侍卫行走和太子少保衔,被降职为贵州古州镇总兵,以观后效。同年九月,阿桂将军上奏请求冬季派兵袭击缅甸。乾隆帝认为哈国兴多年在云南统兵,熟悉边情,于是哈国兴以贵州省总兵身份又被调到云南军营办差。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六月,哈国兴被任命为西安提督,负责陕甘军事。同年七月,哈国兴领兵参加了平定小金川等多场战役,先后破卡50余座,碉300余座,俘获敌军无数,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乾隆帝认为哈国兴等人奋勉出力,剿敌有功,便恢复哈国兴原在乾清门上侍卫行走,并升任哈国兴为参赞大臣。清朝的参赞大臣通常只有满洲人担任,而授予绿营武将是清廷给予他们的一种特殊礼遇。同年十二月,朝廷决定平定小金川后, 分兵三路征讨金川。哈国兴随大军攻克明郭宗,进取日果尔乌谷山麓,直逼敌军总营。不久,哈国兴随大军攻克布朗郭宗,敌军首领僧格桑逃往金川,僧格桑之父策旺投降朝廷,至此,小金川全部平定。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小金川平定不久,哈国兴因病重医治无效,在军中病逝。乾隆帝对哈国兴的病逝深表惋惜,加赠“太子太保”衔,赐谥号“壮武”,入祀昭忠祠,肖像入紫光阁保存。

骁勇将军、直隶提督 马进良

马进良(?~1717年),字栋宇。甘肃西宁(今属青海省)人。清代康熙时期的著名将领。历任把总、千总、守备、游击、中军参将(正三品)、副将(从二品)、总兵(正二品)、提督(从一品)等职。参加了康熙年间平定吴三桂叛乱和噶尔丹之乱,为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

马进良少年习武,身手矫健,青年时期便投身甘肃总兵孙思克军中,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由于作战勇敢,马进良很快便被提拔为把总,又迁升为千总,活动于河西走廊一带。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反,陕西提督王辅臣于次年在平凉拥兵响应吴三桂,并接连攻陷兰州、临洮、巩昌等地,与吴三桂在军事上南北呼应,从西北方面形成对朝廷的严重威胁。康熙十四年(1675年),陕甘总督哈占命甘肃提督张勇、总兵孙思克率部讨伐王辅臣,马进良随军东渡黄河作战,参加了收复河东地区的很多战役。孙思克率部屡战屡胜,势如破竹,马进良在战斗中表现十分勇敢,受到孙思克赏识,被提升为守备。不久,清军会师平凉城外,开始了对王辅臣的最后一战。在一次战斗中,孙思克右臂被砍伤,无法继续督战。马进良得知后高喊:“斫我总兵手者,我必杀之!”他冲锋陷阵闯入敌军之中,追击并杀死砍伤孙思克手臂的叛将,最终,叛军被彻底击败,取得了胜利,马进良也多处受伤。康熙十五年(1676年),叛将王辅臣兵败投降,西北平定。马进良因功升任山丹营游击,驻防河西凉州。

马进良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平时带兵有方,作战时身先士卒,受到属下拥戴,更受甘肃提督孙思克器重。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孙思克向康熙帝上疏推荐马进良为自己的中军参将,得到康熙帝的特批。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马进良离开孙思克部,升任直隶石匣副将。次年,升任古北口总兵官。石匣副将是要职,古北口是京城北部军事重镇,从此,马进良戍守京畿东北门户,担当军事重任。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月,马进良奉命率1 500名士兵随征噶尔丹,扈从康熙帝亲征。大军兵分三路,康熙帝亲率中路,并赋予马进良等将领对副将及以下将士中违反军令者先斩后奏之权。这次征讨噶尔丹十分顺利,噶尔丹叛军还没有与清军接触,就望风而逃,溃不成军,在昭莫多与清军西路大军一战,全军覆没,噶尔丹只带几十名骑兵仓皇逃走,清军取得了征讨噶尔丹的重大胜利。马进良在征战中“多著奇迹”,受到康熙帝的褒奖。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赐马进良为“骁勇将军”,第二年,又赏戴孔雀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马进良擢升为直隶提督,成为从一品的高级军官,达到了其戎马生涯的顶峰。

马进良在直隶提督任上,整饬营伍,训练严明,军政皆佳,受到康熙帝“军人楷模”谕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在激励将士时,回忆起马进良追杀砍伤孙思克的叛将的英勇举动,感慨地称赞马进良“奇勇”。同年,马进良上书要求朝廷派员调补中军参将职缺,康熙帝特令马进良之子马龙补授,以示格外恩奖。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马进良以老迈请求辞官还乡,康熙帝命以原官致仕,并加恩赏,赐御衣。之后,马进良归居西宁,修建了西宁北关清真寺,专心教门,深得乡民爱戴。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马进良卒于西宁家中,康熙帝得知后十分悲痛,传谕说:“马进良效力多年,勤劳懋著,予告未久,忽闻溘逝,朕心深为轸恻,应得恤典,该部查例具奏。”并派大臣专程到西宁赐祭,按一品大臣例葬,并赐谥号为“襄毅”。

捐躯鸦片战争的爱国将领 郑国鸿

郑国鸿(1777~1841年),字雪堂。湖南凤凰厅(今湖南省凤凰县沱江镇)人。从嘉庆八年(1803年)起,历任湖南永绥屯守备、湖北黄州协都司、提标中军参将、广西平乐协副将、浙江湖州协副将、湖南宝庆协副将。道光二十年(1840年),郑国鸿升为浙江处州镇(今浙江省丽水市)总兵。在随后进行的定海保卫战中,郑国鸿与总兵王锡朋、葛云飞率兵4 000多名,与来犯英军进行殊死拼斗,在装备落后、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持战斗六昼夜,直至弹尽粮绝、壮烈殉国,受到道光皇帝敕谕嘉奖并入祀昭忠祠。

郑国鸿出生于一个行伍家庭。其祖父郑恂,清乾隆年间担任直隶正定镇(今河北省正定县)右营游击。其父郑朝柱,曾担任贵州绿营守备和湘西镇竿镇左营(驻扎在今湖南省吉首市乾州镇)游击,嘉庆年间升任贵州上江协副将。其伯父郑廷松曾任镇竿镇千总。乾隆六十年(1795年)随凤凰厅同知傅鼐镇压苗民起义,阵亡于永绥厅排打扣,因膝下无子,便以郑国鸿为嗣,承袭云骑尉世职。

郑国鸿自幼聪颖明理,好胜心强,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曾师从社会名流严如煜探求经世之道,著有《诗经疏义》《葩经招旨》《昌学崇源》等书。他牢记父亲“读书明理,是武将之本,练武杀敌,是武将之志。你若能文能武,将来驰驱,就能折冲御侮”的教导,刻苦锻炼,精心习武,常以岳飞“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激励自己,立志精忠报国,为国家民族干一番事业。

嘉庆八年(1803年),郑国鸿投身营伍,拔补永绥屯守备。后来历任湖北黄州协都司、提标中军参将、广西平乐协副将、浙江湖州协副将、湖南宝庆协副将。任职期间,他忠于职守,廉洁自律,仗义疏财,严格治军,深得上司信任和部属拥戴。道光二十年(1840年),郑国鸿升为浙江处州镇(今浙江省丽水市)总兵,调防镇海。行前他曾对同僚们表示:我虽年过花甲,但救国之志犹存。若英夷胆敢来犯,我当效法古人杀敌为国,舍生取义在所不惜。一席话道出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怀。

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在广州、厦门进攻受挫后,遂转道北上,于1840年7月6日攻取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防御薄弱的定海。由于定海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第一次以武力侵占的中国领土,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的第一次丧师失地,所以震动极大。1841年1月27日英国侵略军突然袭击并攻占珠江口的大角、沙角炮台,迫使道光皇帝不得不下诏对英国宣战,并调集各路大军增援广东和江浙前线。2月25日,以放还战俘、恢复通商为条件,英军退出定海。浙江镇海总兵葛云飞、处州总兵郑国鸿、安徽寿春总兵王锡朋率领4 000余名将士紧急登陆定海,认真部署防务,以防侵略军再次来犯。三总兵划分防区:东南临海要隘竹山门由郑国鸿防守;城西全城制高点晓峰岭由王锡朋防守;葛云飞坚守东岳山土城,担任正面防御。三军互为犄角,相互策应,作好与侵略军死战的准备。

1841年8月,璞鼎查率领英军第二次沿东南海岸线向北进犯。8月27日,英军攻陷厦门。9月 26日,英舰4艘乘潮闯入竹山门窥测形势,郑国鸿指挥发炮轰击,断敌首船大桅,侵略军仓皇逃窜。道光皇帝传旨嘉奖。28日,英舰2艘及汽船1只,攻打晓峰岭,同时派出舢板载军于竹山门登陆,均被击退。傍晚,敌军绕至定海城南,占据五奎山,并于山上搭设帐房,设置炮位。29日,英舰3艘及武装轮船2艘在五奎山以南停泊,掩护炮兵在五奎山建造了3座重炮炮台。葛云飞指挥土城守军开炮遥击,打掉敌军5座帐房,敌军也开炮轰击,战事逐渐激烈。30日,英舰自小竹山东南驶进,攻打东浦港,遭守军迎头痛击;旋即进犯晓峰岭、竹山门两地,又被王锡朋、郑国鸿击退;傍晚,英军以小舟登陆,也被击回。当时英军有2万多人,装备精良,而我守军只有4 000多人;连续的阴雨天气给孤立无援的守军造成很大困难,将士在泥淖中站立,衣不蔽体;数倍于守军的侵略者连续不断地扑击;势单力孤、疲惫不堪的清军将士昼夜奋战,得不到正常的休息;加上给养不足,装备落后,体力消耗又极大,定海守军陷入兵疲粮尽的绝境。即使如此,郑国鸿仍然往来于泥沼中激励将士,誓与守土共存亡。10月1日拂晓,英国侵略军趁守军力疲,利用大雾天气,在五奎山炮队的掩护下,分成两个纵队强行登陆。当天下午,王锡朋中炮,英勇献身,晓峰岭失守。郑国鸿防守的竹山门腹背受敌。他见敌人势大,知道局面已经无法挽回,遂把总兵官印授予军校,只身赴敌,身受重创,仍然擎旗挥刀督战,手刃悍敌数人,力战捐躯。葛云飞所部三面受敌,奋战中身中40余创,壮烈牺牲。三总兵所率4 000多官兵几乎全部阵亡,定海再次被英军侵占。定海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中打得最激烈、最雄壮、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清军在此役中损失兵丁最众,三总兵同日捐躯,壮怀激烈。消息传至京城,道光皇帝览奏落泪,三总兵均入祀昭忠祠,事迹受到颂扬与怀念。

指挥缓西抗战的西北回族将军 马鸿宾

马鸿宾(1884~1960年),字子寅。甘肃临夏人。民国时期曾任宁夏镇守使、宁夏省主席、甘肃省主席,抗战时期任国民军八十一军军长、绥西防守司令,坚守绥西阵地4年多,多次与日军交战,有效地阻止了日军西进及占领西北的阴谋。1949年宁夏解放前夕,率部八十一军起义。解放后曾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马鸿宾部三十五师扩编为八十一军,马鸿宾升任军长,所辖仍为原部队三十五师和一个独立第三十五旅,以马腾蛟为师长,马献文为旅长。编制定后,奉命前往绥西抗御反击日军,由马腾蛟率一部分军队开往前方。同年10月,南京政府划甘宁青三省为第八战区,朱绍良为战区司令长官兼甘肃省主席,马鸿宾、马鸿逵兼任副长官。不久又以两马部队组编为第十七集团军,马鸿逵为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十一军军长、宁夏省主席,马鸿宾为副总司令兼八十一军军长。

为准备开往抗日前线,八十一军于1938年春在宁夏永宁县王鋐堡(今王洪堡)举行为期两个月的军官训练班,马鸿宾在开班典礼上作了长篇训话,他指出:抗日战争是民族战争,我们军人要有民族观念、国家观念,时时刻刻记着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保土卫国、尽职尽责……这次训话为八十一军开赴抗日前线鼓舞了士气,指明了方向,起了很好的作用。

1938年5月,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马鸿宾为绥西防守司令,命令中规定除统一指挥绥西现有各部队外,并由马鸿逵调拨步骑各一旅到绥西,也归马鸿宾指挥。马鸿逵对马鸿宾去绥西抗战给予了大力支持,拨两个骑兵旅开往绥西,受马鸿宾节制,一个旅驻五原,一个旅驻狼山,又加派一个警备旅驻磴口县三盛公,为预备队。

1939年秋,八十一军主力三十五师及两个骑兵连,从绥西移防伊克昭盟北部达拉特旗,驻在黄河南岸滩地(东胜县属之农业区)及滩地之南沙漠台地。二○五团团长马维林、副团长韩哲生率团部及两个骑兵连驻台地边沿之新民堡。3个营进驻滩上,相距10余华里。二○六团团部及一个营驻王乃召(距新民堡10余华里)庙外,其余各营也驻滩上。三十五师师部则驻沙漠中的李玉山圪坝(东距新民堡十五六华里,北距王乃召七八华里)。军长马鸿宾率指挥所驻占檀召(在王乃召西十七八华里)。其余部队驻在占檀召前面及迤西地区。

1940年2月底,黄河已经封冻,日军以军用汽车六七十辆载运军队及大炮,从托克托县附近过河,向西进犯。先在树仁台一带和民兵义勇军交火,并有沿滩西犯可能。八十一军得此情报,已是傍晚,军部即电话通知各团注意警戒。次日黎明,二○五团进入阵地。日出时,日军军车已到新民堡阵地前方,先以30余门大炮猛轰,摧毁了八十一军右翼阵地,并掩护其步兵冲破右翼,包围过来,马鸿宾部士兵仅有旧式步枪,抵抗不住,向东北撤退,留下小部分战士坚持在前沿阵地掩护,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此后,日军以新民堡为据点,向滩地进行“扫荡”战。八十一军在滩上驻扎,先后均撤至南面沙漠台地。日军又从包头调来伪蒙骑兵,号称“五个师(实际每师只有二三百人)”,分驻滩地。马鸿宾命令各团利用敌人汽车在沙漠中不能畅行之利,以“磨盘”战术与敌周旋,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遇到有利地形就进行反击,并选拔二三十人组成突击队,夜间到新民堡附近鸣枪扰敌,使之不得安宁。某日上午,日军又以军车二三十辆,满载敌军,从新民堡向门坎梁开进沙漠地带。到了距门坎梁五六华里之兰西圪坝,双方都抢先登山,争夺制高点,当敌军爬至半山,在敌东翼之我军一部分已抢上山顶,向爬至半山之敌开枪猛击。同时,我驻李玉山圪坝的骑兵一连,也从西翼抢上山顶对敌开火,伤毙敌军200多人,遍坡都是尸体。次日一早,敌人放火烧了新民堡及王乃召的全部房屋,匆匆撤走。

1941年,蒋介石命马鸿宾驻五原、临河一带,以防日军再向河套侵进。是年冬,日军过黄河南,向包头以南之桃力鸣、大树湾等地进行扫荡,被八十一军击退。1942年,蒋介石又派傅作义为绥西防守总司令,改派马鸿宾为副总司令,加强绥西防务。1943年,傅作义部完全接替了绥西防务,马鸿宾率部撤回宁夏中宁县进行休整。

西北抗日战将 马彪

马彪(1885~1948年),字炳臣。甘肃临夏人。陆军中将。抗战开始后,马彪以中将身份出任暂编骑兵第一师师长,率回、汉、撒拉、东乡、保安、藏等各民族官兵开赴前线,骑兵师在马彪的统领下向东进发,转战陕、豫、皖诸省,在对日战争中战功卓著,成为一支抗日劲旅,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马彪早年参加“简练军”,参加了抗击八国联军的战役,在北京廊坊、正阳门等地英勇战斗,痛击了侵略军。民国初年,马彪在马麒的宁海军供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打击侵略者、守土卫国成为全国各党派及各族人民的首要任务。1937年8月,时任青海陆军八十二军军长的马步芳、驻河西陆军第五军军长马步青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电令分别从自己的军队中抽调精锐部队,并征调青海各县回、汉、撒拉、东乡等各民族将士8 000余名,组成暂编骑兵第一师(亦称“青海骑兵第一师”),马彪任师长,开赴抗日前线。

1937年9月19日,西宁各界在大教场举行隆重的欢送大会,城乡父老云集会场、街头欢送骑一师东下抗日。马彪率骑一师自西宁出发,经兰州、平凉,到达陕西乾县,沿途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欢送,官兵士气昂扬。骑一师抵陕后,即归第八战区西安行营指挥,各旅分驻西安以东、河南陕州以西的陇海铁路沿线,担负防守铁路、保卫公路安全的任务,同时又不时派出小分队,北渡黄河到晋南芮城一带以轻骑袭击运城日军,确保潼关安全。

1938年4月间,马彪率骑一师歼灭了西荆公路龙驹寨一带由日本浪人操纵指挥、汉奸参加的白莲教武装,受到西安行营的传令嘉奖。不久,马彪率骑一师奉命调赴许昌,继而抵达河南黄泛区尉氏、扶河、西华一带,堵击来犯的日伪军。在此期间,该师第二旅第三团排长马元林,勾结河东伪军,枪杀营长,与几十名士兵叛变投日。这批叛徒还勾结日伪军渡河袭占骑一师驻防据点数处。马彪率部向日军发动进攻,骑一师官兵英勇作战,连续收复日伪军所占的据点,日伪军被消灭大半,余者跳水溺死,无一生还。喜讯传出,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并给马彪赠送“保境安民”万民伞,以表崇敬和慰劳。

1939年春,骑一师调至河南项城活动于周口至界首一带的黄泛区,防御淮阳一线日军。淮阳是华中战略要地之一,日军不惜调集重兵防守。是年9月,马彪奉命率骑一师渡黄泛区北袭淮阳日军,二旅旅长马秉忠率部立刻围攻淮阳城。经过激战,攻占了淮阳西关,日军退守淮阳内城,与二旅进行对抗。日军急电开封增援,一面加强防守。是日,开封日军调集的一支机械化部队,乘着100多辆卡车和装甲车,载着10门大炮,突破国民党7个主力师的防线,兵临淮阳。日军里应外合,骑兵师腹背受敌,双方展开了一场残酷的厮杀。顷刻间,炮火密集,硝烟弥漫,敌军多次冲锋均被击退。战斗中,二旅旅长马秉忠甩掉军装,手持大刀与日军拼杀,后中弹身亡。马彪见旅长阵亡,手持捷克式机枪,加入了战斗,骑兵与日军展开了肉搏,在淮阳城杀了三进三出,双方均伤亡惨重。这时,城外日军的10门重炮连续向骑兵阵地发射,骑兵死伤很大,日军的装甲车也冲破了三旅阵地。马彪急撤出城外,重新集结队伍,让团长韩有才接任二旅旅长指挥战斗。1小时后,骑兵师3个旅从四面向增援的2 000多名日军突袭,使日军措手不及,防守崩溃,狼狈逃窜。这一仗杀得天昏地暗,异常惨烈。淮阳之战,骑一师消灭日军1 000多人,俘虏20多人,而其部伤亡也达2 000多人。此役后在项城为阵亡将士开了追悼大会,并建立了纪念碑。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派出慰问团并给有功军官颁发了“民族至上”奖章。

不久,骑一师又歼敌骑兵500余人,获战马数十匹,沉重打击了侵略者。日军恼羞成怒,又抽调重兵,配备先进武器,向骑一师宝塔一线的阵地实行强攻。马彪组织反攻,迂回冲杀,以血肉之躯与敌奋力拼搏。但因敌我力量悬殊,力战不敌,骑一师主力迅速撤退,留百余名战士阻击敌人,他们背水一战,直至弹尽粮绝,不愿被俘受辱,遂跳入河中,壮烈牺牲,展示了回族抗日壮士宁死不屈、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集体殉国的不朽篇章。

经过多次与日军作战,骑一师损失较大,1940年7月,骑一师经过整编,改为中央陆军骑兵第八师,马彪仍任师长,调驻皖北涡阳、蒙城、怀远等地,牵制日军。骑八师经常突袭日伪军,破坏敌人公路、铁路等设施,给日军运输物资造成很大困难。1940年9月,骑八师在皖北涡河北岸的龙岗镇打死日军300多人,给日军以重创。因此,日军称骑一师为 “马胡子军”。从此,“马胡子军”的声威传遍整个敌占区,日军闻风丧胆,不敢再轻举妄动,稳定了皖北的防务。

马彪所率骑一师中原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后人对此壮举评说:“抗战时期,青海省以一师兵力,转战中原,抵抗日寇,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成绩。”

抗战有功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白崇禧

白崇禧(1893~1966年),字健生。广西临桂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国民党新桂系军政首脑人物之一,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以副总参谋长之职制定全局战略计划,运筹帷幄,并亲自指挥战役,每战必达战略目的,为中国国民革命和抗日救国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白崇禧祖先伯笃鲁丁自西域入元朝后以进士入仕,曾任广西廉访副使,后落籍桂林,子孙繁衍,取其名首字“伯”去立人旁以“白”为姓。白崇禧为第十九代。

白崇禧少有大志,目睹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局面,立志报国。1907年考入蔡锷主持的陆军军校,辛亥革命中参加广西北伐学生敢死队。后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继续接受军事教育。毕业后进入桂军,任少尉军官,严厉治军,剿匪中又身先士卒,受到上司的赏识,崭露头角。1921年在广州谒见孙中山先生,陈述了广西军事状况和投奔革命的决心,深受嘉许,从此坚定了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决心。

1923年,他与黄绍竑、李宗仁商议,达成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共识,李黄两部联合组成了定桂讨贼联军,李宗仁任总指挥,黄绍竑为副总指挥,白崇禧任总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1924年消灭旧桂系陆荣廷和沈鸿英部,统一了广西省政,形成了以三人为中心的新桂系军事集团。黄绍竑退出后,李、白步调一致,紧密合作,与蒋介石时离时和,始终保持着桂系实力。时人以“李白”称呼二人。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白崇禧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1927年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进攻孙传芳部,占领江西后转战浙江,出奇制胜,亲率两团兵力日夜兼程,绕道敌军后方直捣敌军总指挥部,一举占领杭州,扬威全军。4月占领上海后,被总司令蒋介石任命为淞沪警备司令。8月下旬,孙传芳集中兵力进攻南京,切断了沪宁铁路线,与国民革命军在南京栖霞山、龙潭一带激战,白崇禧自上海亲临前线指挥,陆海军同时攻击,打败孙部,收回龙潭,取得了重大胜利。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书赠“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联,以表彰白崇禧的战功。1928年3月,白崇禧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率军自苏北沿津浦线北上出击,屡战屡胜,消灭了直鲁军阀残部,迫使孙传芳通电下野,逼张作霖退出关外。6月下旬,北伐军进入北京,历时两年的北伐战争胜利结束。

在整个北伐战争中,白崇禧或以参谋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以前敌总指挥官亲临战场,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充分表现了他足智多谋、出奇制胜、能攻善守、长于战略的军事指挥才干。国民政府北迁南京以后,白崇禧支持李宗仁问鼎中原,反对蒋介石,发动了蒋桂战争,失败后退居广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与蒋介石议和,1932年出任广西绥靖副主任(李宗仁为主任)。1936年又与广东陈济棠组织“抗日救国军”反蒋。

“西安事变”中,“李白”顾全大局,通电全国,反对内战,力主团结抗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电召白崇禧“共赴国难”,部属以白崇禧多年反蒋而心存疑虑,他说“抗日是两广素来的主张,也是国民一致的要求。于今抗日时机成熟,正是吾人报效国家之时,如果自己不到南京,不但辜负蒋公之德意,则往昔揭示之抗日口号乃是自欺欺人,必将为国民所唾弃”。8月4日飞赴南京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长,表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运用全国之人力、物力与敌人抗战到底”。第二天,日本报纸以大幅标题《 战神到了南京,中日之战役不可避免 》作了报道。

白崇禧参与制定了全面抗战方略。他根据中日力量对比,提出了“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方针,指出战争之关键不全在武器,而仍在人为因素,“今日之战争乃全面战、总体战,军事必须与政治、经济、文化相配合,始能获得最终胜利”,这些意见多为蒋介石采纳。

1938年3月,白崇禧协助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鼓舞了抗日将士的斗志和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各地庆祝活动中,武汉人民以卡车载着李宗仁、白崇禧的巨像游行。

1938年7月,白崇禧代理养病的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了武汉会战的长江北岸战役。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日军投入进攻兵力35万人,120艘舰艇,500余架飞机;蒋介石调集近100万人,30余艘战舰,200架飞机迎战。第五、第九两战区官兵及空军、海军各司其职,有效配合,艰苦作战,虽伤亡40万之巨,但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毙敌20余万人,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图谋。

同年12月,就任桂林行营主任,指挥第三、第四、第九战区军事。提出相持阶段抗战指导方针:以持久战为原则,全面发动有限度的攻势和游击战,牵制消耗敌人。1939年底至1940年初,亲自指挥桂南会战。先后收复了南宁、昆仑关,并最终将日军逐出广西。其中杜聿明率领的第五军在1939年12月血战十余天,取得昆仑关大捷,是相持阶段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攻坚战胜利。白崇禧亲临炮兵阵地督战。此外,他还先后指挥了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

八年抗战中,白崇禧参与制定战略计划,随着战局的变化提出不同的作战指导方针,亲临前线指挥战争。是一位意志坚定,具有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的高级爱国将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白崇禧戎马生涯中不卑不亢,关心回族的发展。抗战期间,他以声望被推为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理事长,发表演说,撰写文章,鼓励回族人民积极参与抗日救国运动,提出了许多提高回族社会地位和文化教育素质的主张。在黄埔军校第六分校(设在广西桂林)内专设回民大队,招收培养回族青年军官为抗战服务,资送回族青年入高等学府学习;在云南昆明时曾邀请西南联合大学回族师生座谈,勉励大家认真学习,将来为国家民族更好地服务。曾以军训部之令禁止各地军队入驻清真寺。每到一处必拜谒清真寺,会见回族长老,并多有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