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伟
我们国家正处在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面旗帜。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我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秦朝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高度统一、团结和睦、互助合作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大趋势,这与各族人民始终高扬团结统一、向心内聚、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旗帜是密不可分的。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勤劳智慧、人口较多、分布广泛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回族与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密切交往、和衷共济、休戚与共,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回族爱国主义是在千百年来逐渐培育和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它主要表现为始终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捍卫中华民族自由和尊严,珍惜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历史表明,一个民族只有坚持爱国主义,真正树立起对祖国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保持正确的行动方向,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回族爱国主义是经过长期历史锤炼而形成的精神信仰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回族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回族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教义学说体系中包含着许多强调服从、崇尚忠诚、褒扬爱国的经训,《古兰经》上强调“从国是天命”,穆斯林除了服从真主和使者,还要服从主持社会事务的人;“圣训”上说“爱国是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这些闪耀着理性光芒的思想经过历代回族思想家的阐释和发扬而植根于回族穆斯林的心灵深处,使爱国成为一种建立在信仰基础之上的崇高的道德追求,成为回族政治伦理的核心。
在古代,回族的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忠君思想。按照刘智、王岱舆等回族思想家的解释:“君者,主之影,忠君之所以忠主也。”“忠于真主,更忠于君父,方为正道。”二是认同和遵循“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回族在历史上未曾建立过地方民族政权,而是与汉族社会成员一样,历来以中央王朝“编民”的社会政治身份存在,在国家政治参与方面完全从属于统一的政治结构体系,回族个体成员的政治行为模式完全融汇于传统的士绅社会结构之中。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面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和人民,许多回族有识之士痛切地指出,列强欺凌、杀戮中国人的时候不会区别谁是哪个民族,因此,国人也一定要努力化除民族和宗教界限,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在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中,以丁竹园、保廷梁、王静斋、唐柯三、马福祥等为代表的许多进步回族知识分子和政治人士,组织创办了《正宗爱国报》《醒回篇》《月华》等著名报刊,阐释回族伊斯兰文化中的爱国思想,提出了各民族“同国如同舟”“保国即保教”“爱教不忘爱国”“国强则教兴”等观点,号召回族人民“专其心力挽救危局”,使回族人民将国家荣辱兴衰与本民族前途命运有机结合的自觉性空前提高。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五族共和”思想使包括回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的国家观念得以重塑。
古人云:“临患不忘国,忠也。”回族大众平时埋头于生计,一旦国家有难,则能挺身而出,甘愿为祖国献出一切。鸦片战争期间,回族中的许多优秀分子以“寸寸山河寸寸金”的爱国精神奋不顾身、壮烈殉国,在定海保卫战中阵亡的处州总兵郑国鸿,血染天津大沽炮台的爱国将领沙春元就是其中的代表。1894 年,中日在朝鲜发生了战争,清朝总兵左宝贵奉命率军入朝鲜,英勇战死于平壤。1900 年,八国联军从天津进袭北京,马福禄率回族士兵到廊坊抗敌,骑兵设下七道埋伏,勇猛抗击,使敌军败退,《清史稿》称这是庚子之役的一场恶战。马福禄中弹牺牲,士兵伤亡很大,表现了回族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英勇精神。郑国鸿、左宝贵、马福禄等人在抗击入侵之敌中英勇阵亡,在全国各族人民中传为佳话。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仅开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时期和各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正确道路,也使回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新的陶冶和锻造。中国共产党主张,只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打倒共同的敌人,各族人民才能取得解放,回族人民正是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开始了解放斗争的新时期。回族中的先进分子马骏、郭隆真、刘清扬和许多回族爱国人士、各阶层群众涌进了斗争行列。回族人民和他们的先进分子在五四运动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
1921年7月1 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宣布了自己的民族政策,它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把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当做整个中国革命的一部分,把领导与帮助各少数民族的解放事业作为自己的责任。回族人民和她的先进分子开始懂得中国共产党是回族人民的真正解放者,回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进行革命斗争,这是得到彻底解放的唯一道路。随着党所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的更加深入,党的组织在各地回民中开始建立和发展,党的事业在回民中生根发芽。由于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32 年党在甘肃省正宁县龙嘴子建立了第一个回民自己的红色自治政权,1936 年在今宁夏地区建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
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回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仅找到了本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积极参加了党领导的各项艰苦斗争,而且党的事业也在回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培养了一批回族干部,为后来回族人民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准备了思想和干部方面的条件。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回族人民积极投入救亡洪流。她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独立、主权和尊严,以极大的爱国热情与汉族同胞紧密团结,以自己特有的智慧和品格,勇于牺牲的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谱写了一曲精诚保国的篇章。回族抗日是回族在反对外国侵略斗争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立场最为坚定的一次空前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回族史中最为光荣、最为自豪的历史内容。20 世纪40 年代,著名文学家老舍等以回汉团结抗日的事迹为题材创作了一部名为《国家至上》(又名《回教三杰》)的著名话剧,这是对回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贴切概括。
回族爱国主义是建立在高度认同中华文化基础上的民族之魂回族是历史上从中国境外东来的穆斯林移民群体,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与中国境内的汉、蒙古、维吾尔等族人民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没有东来的穆斯林移民群体,中国历史上不会出现回族。同样,东来的穆斯林移民群体不吸收土著的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不与这些民族融合,就不可能形成回族。
回族是在中华大地上形成的,在中华土地上生活了千百年,她的形成为中华民族增加了新鲜血液。元代的回族人落居中华大地后,发出了“居斯土也,服食斯土也,斯土之人与居也”(许有壬《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的欣喜感叹,显示了对中华大地强烈的归属感。回族自古遍华夏,祖国广袤的土地是其安身立命的家园、难以割舍的眷恋。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说:“你们当爱你们的家园,犹如鸟儿爱其巢窝一样。”这种对养育自己的水土和家园的热爱是回族爱国主义朴素而深厚的根基,也是回族在关键时刻甘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动力之所在。
回族对中华文化的吸收、理解和认同贯穿于本民族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中国是文明古国,文化丰富多彩。东来的回族先民,载负着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文化是一个没有中断过的世界性大文化,它指导穆斯林的社会生活,规范穆斯林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但回族在文化方面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伊斯兰文化,而是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回族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
回族人审视中国文化时“以儒为正”,崇尚儒学。唐代广州“蕃坊”内出现了通“四书”“五经”考中进士的阿拉伯人李彦升,在当时学界引起了轰动,有一位叫陈黯的学者为此专门写了《华心说》一文,称赞李彦升具有中华之心。元代回族人读书应举者不少,仅以元统癸酉年(1333 年)《进士题名录》计,一科回回进士就有十人,其盛可想。
著名历史学家陈垣教授曾经以惊奇的口气写道:“云南之有孔子庙,本为回回人赡思丁所创建。”(陈垣:《回回教入中国史略》)此处之赡思丁即赛典赤·赡思丁。赡思丁在云南创建孔子庙,召集各族子弟在孔庙的学校里读儒家经典,儒学是中国主流文化,它是中华各族人民认同的文化基础。作为伊斯兰教圣裔的赡思丁,在边疆地区修文庙、倡儒学是从认识和事实上构建统一国家的文化基础,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由于回族读儒书之盛,一般的回族读书人倾心于儒家的“恕道”,要尊重人,宽厚待人。高层读书人都有“治国平天下”的胸怀,一代清官海瑞身上充分显示了儒家的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明代文渊阁大学士马自强做过万历皇帝的老师,他给万历皇帝讲儒家伦理道德和治国思想,深受万历皇帝赏识,赞扬说“唯自强讲,朕多省悟”。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代表作《焚书》《藏书》是明清直至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必读之书。明清时期,回族人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者约有200人,他们参与封建国家各级政府机构的管理工作,他们的行为既有伊斯兰文化的底蕴,又有儒家文化的涵养,他们是回而兼儒的穆斯林。
回族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完全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崇儒习儒的传统和共同的语言文字等使回汉民族文化中的共同性逐渐增多,形成了一种文化共享的格局。在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它可折射出民族间的认同心理和聚合性情感。
回族爱国主义是建立在特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立族之本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边疆地区,回族则在华夏腹地多有分布,与汉族形成了密切的地缘关系,元代就有回族“皆以中原为家”之说。同时,回族也和其他兄弟民族广泛交错居住,共同生息劳作。发展到现在,我国2 800 多个县级行政区几乎都有回族居住和生活。
从生产方式来看,回族是一个亦农亦商、农商并重的民族。从唐宋元至明代的数百年间,回族及其先民,在中国的国际贸易中处于“执牛耳”的地位,他们在唐宋元时期市舶司的建立、市舶制度的完善、海外客商的招徕等方面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中国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唐宋元时期进一步延伸,繁荣畅通,这与回族商人的国际贸易活跃有关系。不论是从事农耕生产还是从事商业贸易,都需要一个集中统一的中央政权来保障其生存,所以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珍惜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历来是回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明清以来,回族商人分别进入傣、彝、佤、藏、苗、纳西、白、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民族居住的边远地区,通过商业贸易形式给这些地区带去了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必需品等,同时把边疆地区的皮毛、药材、手工艺品等土特产品带入内地,有效地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在《临夏行》一文中说:“我认为必须有人把提高牧民生活所需要的用品送上高原去换取牧业产品。但不应忘记藏族牧民是居住在三千米上下的高原和交通十分不便这一事实。商品自己不会走动,要有人去运输,还要有人去出售。这支队伍在哪里呢?藏族牧民还很少有商品意识,汉人又不大习惯上高原去活动。我曾为此发愁。这次访问临夏,却见到了这支队伍事实上已经形成,而且正在活动,这支队伍就是历史上形成的,生活在陇西走廊里的回族。”
回族商人往返于内地与边疆之间的远距离商业贸易活动,不仅有效地实现了内地与边疆经济上的互通有无,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渔猎游耕文化之间的文化沟通和心理联系,成为架构中华民族凝聚之桥的一份独特力量。江应樑教授在《滇南沙甸回族农村调查》一文中论及回族马帮贸易时说:“我深深感觉到沙甸人‘走夷方’的收获,重要的不是经济上所得,而是对于民族团结上播下了一些珍贵的种子。”
历史事实揭示:回族是一个热爱祖国的民族,回族的爱国主义是一个值得研究发扬的闪耀着光彩的课题。
《中华回族爱国英才》这本书编选了从宋元时期至今千百年间,对祖国社会历史发展进步作出贡献的125 位回族杰出人物,其中政治精英20 人,爱国将领15 人,革命先驱7 人,御侮英烈11 人,名家学者58 人,社会贤达14 人。当我们走进这一个个回族杰出人物时,可以清楚地看到,是中华文明养育了回族,培育了回族的这些杰出人才,而回族的这些杰出人才的成就和贡献是对哺育他们的中华民族的回报。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启示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也是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区市的帮助、支持下,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些成绩的取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回族对祖国的向心力、凝聚力强,抵御外来势力渗透的能力强。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宁夏回汉各民族团结得如同一家人。这种良好的民族关系不仅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也得到国内外人士的一致认可,堪称“祖国民族团结的典范”。
展示历代回族爱国英才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纵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辉煌巨变,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要牢固树立“祖国在我心中”这一核心理念。
“祖国在我心中”是公民对祖国的热爱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集中体现,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是公民道德素质的核心。“祖国在我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指引人们正确选择其行动方向的标杆,一个社会成员只有牢固树立“祖国在我心中”这一核心理念,才能激发出对祖国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将个人的事业与祖国的荣辱兴衰自觉地联系起来。五十六个民族只有牢固树立“祖国在我心中”的理念,才能拧成一股绳,形成珍惜团结、共同奋斗、维护统一的强大合力。
启示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要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主题。
“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新时期党对民族工作的新要求。“两个共同”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同团结奋斗是共同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各民族只有共同团结奋斗才能走向共同繁荣发展;共同繁荣发展是共同团结奋斗的目标,也是各民族在更高发展层次上继续共同团结奋斗的动力和条件。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不断促进“两个共同”,全力维护“两个共同”,有利于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
启示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历史事实,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内在特质,体现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联系。“三个离不开”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不断巩固起来的,是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各族人民向心内聚、相互依存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塑造各民族之间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的意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就要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要多说促进民族团结的话,多做促进民族团结的事,巩固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唱响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
启示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要高举“三面旗帜”。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高举“维护法律权威、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人民利益”三面旗帜是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发点、落脚点。
要客观冷静地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做到不随意夸大矛盾、不刻意掩饰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准确定性、果断处置,不是民族宗教方面的问题就不往民族宗教方面扯,尽量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
要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将法律作为解决问题的准绳,从而避免随意性。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使各族群众树立依法排解纠纷的意识,不论出了什么问题,都要坚定地相信和依靠法律,不能以民间的或情绪化的方式对待和处理民族间常态的纠纷和摩擦。
启示五,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要坚持做好四项工作。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做到各民族越来越平等团结,社会越来越和谐稳定,最根本的因素是党的坚强领导。在这一前提下,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基本实现形式,也是被我国宪法所确认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50 年来,宁夏《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大框架下,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制定完善了一大批地方性法规,健全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而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实践充分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唯一正确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保证,是促进繁荣发展的动力,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第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发展是硬道理,把握住发展的主题也就从根本上把握住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把握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举措做好各项工作,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各民族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确保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要善于以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同时把促和谐稳定、促民族团结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力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团结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谐力。只有不断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速度,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才能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第三,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少数民族干部与本民族群众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我们党做好民族工作的骨干力量。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干部工作,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对民族干部的重要性作过精辟论述:“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抓好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作为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抓手,培养造就了一支包括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才、科技教育人才在内的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实践证明,大力培养选拔、大胆放手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为宁夏经济社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了有力的组织基础。
第四,重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理解和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和原则,主张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提倡互尊重、互相帮助,强调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等。
长期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重视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通过在高校一些院系开设民族理论课,在干部培训班设置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回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每年一次的“民族团结月”活动始终是宁夏回汉各族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自治区党委、政府直接动员部署,每年一个主题,长期坚持,已经成为宁夏民族工作的一个品牌。
民族团结犹如一株常青树,只有不断地浇灌、培育,才会根深叶茂、茁壮成长,否则就很容易枯萎、凋谢。实践表明,重视并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有利于增强广大群众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有利于不断营造和保持民族团结的氛围。
作为民族自治区,我们要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意识。各族人民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要像一家人一样互相理解,要像兄弟一样和睦相处,确保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