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地处宁夏南部山区,面积18294平方公里,现辖1个市辖区(原州区)、4个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
民主革命时期,固原是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党的活动开展得较早,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革命老区之一。
1932年5月5日为配合南方苏区反“围剿”斗争,创建陕甘宁新苏区,中共陕西省委派陕甘红军总指挥谢子长和焦维炽组织发动甘肃“靖远兵变”。起义后的部队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活动于靖远、固原地区。波及海原的兵变标志着固原历史上有领导、有组织、有规模的党的活动开始。5月30日,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下辖3个支队,谢子长为总指挥,政委是焦维炽,杜润芝任参谋长。6月2日,起义部队进入海原境内,逼近县城,策划攻城未果。之后,离开海原园子河,重返水泉堡。此时,部队发展到400多人,在靖(远)、海(原)、会(宁)、景(泰)4县之间开展革命斗争。后终因国民党残酷镇压,寡不敌众,经过艰苦奋战,游击队被迫解散,党的革命活动转入地下。
“靖远兵变”爆发之时,正是“蒿店兵变”酝酿之际。从1932年春起,中共陕西省委便着手准备蒿店兵变。省委军委委员陈云樵及时打入国民党陕西省政府担任了政治视察员,并开始到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邓宝珊部搞兵运工作。在中共甘肃特委的指示下,陈云樵把兵变的重点放在了“行署干部补习队”士兵队,利用士兵队队长李华峰及下属中共党员多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兵运工作。9月,邓宝珊准备把蒋介石拨付的武器装备从西安转运到兰州。中共陕西省委获取情报后,遂派陕甘游击队政治委员李艮和周志学到平凉协助截获武器装备,鉴于党组织已能控制敌人接运部队中包括士兵队在内的半数以上人员,便决定在途经地形复杂的蒿店时举行暴动。按照事先的安排部署,暴动即将进行。但由于一些思想不坚定学员的临时退缩,致使敌人有所觉察,兵变的形势陡然变得复杂了。为保存力量,党组织果断下令提前行动。34名同志冲出敌人的包围,带枪45支,迅速撤离蒿店,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七支队”,李华峰任队长,李艮任政治委员。之后,游击队战斗于固原石家沟口等地,沿途书写革命标语,宣传红军的主张。最后,经过数次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人员损失严重,周志学壮烈牺牲,李华峰、李艮等5名共产党员被陇东特委救回平凉。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1935年8月15日,活动于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下,从陕西沣峪口出发,转战至静宁,进入今宁夏西吉县单家集、兴隆镇地区,广泛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回族聚居区,严格执行“三大禁条,四项注意”的民族工作条例,对回族群众秋毫无犯,和宗教上层人士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被当地群众盛赞为“仁义之师”。17日后,部队离开兴隆镇,沿西(安)兰(州)公路东进,钳制敌人,准备迎接中央红军。之后,经杨家河,进入好水川,逼近隆德县城。先头部队于当天12时许,在北象山与守城国民党部队发生激战,击溃敌人后,占领县城。午夜后,经水磨、杨家店,于凌晨翻越六盘山,第二天拂晓在瓦亭峡击散堵截之敌,占领三关口、蒿店,进逼平凉城。
红二十五军离开固原后,不久,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境内,将北上红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分左右两路向陕北挺进。10月5日,右路一纵队在林彪司令员、聂荣臻政委和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由静宁界石铺进入单家集、兴隆镇。右路二纵队由彭雪枫司令员、李富春政委和萧劲光参谋长率领。三纵队由叶剑英司令员、邓发政委和张经武参谋长率领,亦于同日抵达公易镇。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沿一纵队行军路线,于下午到达单家集;周恩来率中革军委机关随三纵队行止。红军所到之处,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抗日救国主张,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10月6日,红军离开单家集、兴隆镇、公易镇,一纵队经什字路、杨家磨、黄湾等地于当晚到达固原张易堡;二、三纵队经兴隆镇、北堡子、红城子至张易堡。当天下午,国民党毛炳文部第八师追至兴隆镇。7日晨,红军固原市在张易堡以西阎官大庄击溃敌之追兵。之后,经王套、后莲花沟进入六盘山主脉地带。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随军登上六盘山,毛泽东主席于戎程中吟哦成诵,构思创作了饮誉中外的著名诗篇《清平乐·六盘山》。此时,后有敌尾追之兵,前有堵截之敌。红军迅速翻越六盘山进至青石嘴,挫败敌门炳岳部的拦堵,后卫部队冲破敌何柱国骑兵团围困。部队兵分两路分别到达古城乡和挂马沟。8日,取得古城川战斗胜利。中午各部相继到达白杨城(今彭阳县城)。之后,甩开敌何柱国部和陶峙岳部追兵,向东北方向前进。9日晨,左右两路部队分别从王洼、乔渠驻地出发,在孟塬会合后,兵出彭阳县境。
为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1936年5月18日,党中央发布西征命令。彭德怀任“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西征红军兵分左中右三路向陕甘宁三省边界地区进军。左路红一军团由延川出发,挺进陇东,占领环县。6月初,解放豫旺堡,部队所辖一师驻扎在梨花嘴,四师驻扎在毛井。6月中旬,红一军团继续西进,相继占领清水河沿岸的七营、黑城等地,逼近杨郎、固原。右路红十五军团从王家坪出发,首战宁条梁告捷,经定边、盐池,直插豫旺县境。6月27日,攻克下马关,进而占领海原的高崖、李旺、关桥堡等地。7月8日,敌马鸿宾部与东北军重兵进攻七营驻防红军,被红军主力设伏包围重创,红军取得七营反击战大捷。
在军事斗争的同时,西征红军广泛地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杨郎、七营战斗后,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以清水河为界,相视对峙。东岸的红二师积极展开政治攻势,使东北军官兵深受感动。之后双方互相派代表会谈,组织战地联欢,并由朱瑞主任和东北军白凤祥师长达成停战协议,五营沟一带成为罕见的特殊和平战场。9月上旬,中路军红八十一师又和平解放了李旺堡,显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巨大威力。
西征开始后,党中央就明确指出创建新区党组织和地方政权的重要性。这一时期西征红军在同心、固原境内创建的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中共固北县委、中共静宁县委及中共固原县工委,对巩固军事斗争成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征战役后,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战略部署全面展开,西征红军各部于8月和9月初相继固原市向西、向南挺进。右路军沿同心、兴仁堡方向西出,占领靖远打拉池;左路军沿吊堡子、七营方向南下,直插静宁、隆德地区,以保证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两翼安全。10月9日,红一、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10月21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刘伯承等红二方面军首长与红一方面军一军团首长左权、聂荣臻、邓小平及红二师首长杨得志、萧华在西吉县平峰镇亲切会面。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二军团及一军团二师在西吉县将台堡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将台堡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巩固、发展了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期间,党在固原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革命力量在曲折中得到发展壮大。“西安事变”后,中共固北县委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于1937年10月建立县、区、乡抗日民主政府,并将原抗日救国委员会更名为抗敌后援会,加强同国民党的合作。国共两党在当地的政权组织与驻军和平相处,形成了浓厚的团结抗日氛围。为发展党的力量,县委在所辖5个区21个乡普遍建立起党支部,发展党员300多名,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组织建设,发展自卫武装力量,改善群众生产生活。1938年4月,中共固北县委撤销,部分区乡划归中共固原县委管辖。此时,中共固原县委组织机构健全,下属区、乡党组织牢固,有基层党支部个,和乡抗敌后援会并存。建党工作表现出发展快、质量高、斗争艰苦的特点。党员教育管理、组织发动群众工作成绩显著。1939年冬,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中共固原县委被迫开展武装自卫,进行了卓有成效地反分裂摩擦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经受了考验,作出了贡献,也付出了代价。基层党政组织遭敌人破坏严重,仅有6个党支部幸存。其中,以王兆鸿为书记的红河党支部在国统区坚持斗争至解放,树立了艰苦奋斗的光辉典范。1939年至1941年,受革命思想影响,海固回民连续三次举行暴动,反抗国民党暴政,马思义率领余部赴边区组建成抗日回民骑兵团,壮大了革命的力量。这一时期中共平东工委在固原开展了很有影响的革命活动。
解放战争开始后,为了加强海固地区党的工作,中共中央西北局于1946年8月21日成立中共海固工委。不久,为迎接中原突围后的王震部队,中固原市共海固工委及所属武装工作队偕兄弟部队挺进六盘山区,在化平(今泾源)老龙潭附近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激烈战斗,击溃敌人一部,粉碎了敌人围灭我军的图谋,摆脱险境,回到边区。9月下旬,中共海固工委的工作暂时停止。1947年11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再次决定重建海固工委,依靠回骑团的武装力量,在国民党统治的固原、海原、西吉等地开展建党工作,发展党的秘密组织,进行武装斗争。1948年3月,海固工委的工作由固东工作团接管。1948年11月13日,中共海固工委第三次成立,以固南为基础,向固原、海原、西吉等地广泛发展党的组织,壮大人民革命力量。这一时期中共甘肃工委、陇东地委、平东工委以及镇固工委也积极深入海固地区开展党的组织建设活动。西、海、固、隆和化平县形成了党的地下工作网站。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取得任山河、三关口战斗的胜利,在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摧毁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开创了固原历史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