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庄子位于盐池县西北部的高沙窝镇境内,距高沙窝约3公里,距县城40公里左右。村内有一土寨子,从1945年到1947年,是中共余庄子工委(据点)所在地,盐池县二区政府亦设在此处。
1944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好中共余庄子工委旧址转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进一步巩固,从宁夏马鸿逵统治区逃经盐池、定边和伊盟三段地一带的移民、难民日渐增多,为开展宁夏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5年4月,中共三边地委河东工作组下设余庄子、红井子两个据点,两据点相距近100公里。
余庄子据点驻余庄子村土寨子内,负责人由梁大均兼任,配备的干部先后有李健、李占荣、马盘山、马生财等。对宁夏工作的范围主要是灵武、永宁、宁朔、贺兰4县。余庄子据点建立后,工作发展很快。余庄子据点党员人数发展到114名。1946年月改归中共宁工委领导。
在宁工委领导下,各据点开始建立武装力量(游击队)。余庄子组织起一支80余人的游击队,成为后来组建回汉支队的一支主要力量。当年月3日,余庄子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对侵入盐池县境内的马鸿逵部骑兵十九团进行驱逐,取得了兴武营战斗的重大胜利。战斗中,游击队排长、共产党员鲁光明壮烈牺牲。
1947年1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将中共宁夏工委与伊盟工委合并为中共宁绥工委。同时将工委所属的余庄子、红井子、三段地(原属伊西工委)吴忠市三个据点,均上升为工委。余庄子工委书记梁大均,副书记李健。中共宁绥工委开展宁夏工作,准备力量,迎接胜利。
但是,就在宁绥工委成立不久,三边战争爆发,马鸿逵部队倾巢出动,于1947年3月下旬至4月初,相继占领了盐池、定边、安边等地区,中共宁绥工委随中共三边地委被迫暂时撤退到陕北吴旗,余庄子工委所在地也随之放弃,工委人员全部编入回汉支队(一度改称“宁夏人民解放军”)转战三边,为解放宁夏而进行新的斗争。